唐太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
唐太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资料图】
唐太宗对王羲之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唐太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临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搜集、临摹王羲之的真迹。唐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虽然收藏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集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唐太宗每一想到此,便显得闷闷不乐。
监察御史萧翼出京调查,打听到《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临终把它传给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于是,萧翼作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成功从辨才和尚处偷走了《兰亭集序》。太宗皇帝得到《兰亭集序》后,非常高兴。因为萧翼智取《兰亭集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集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过了几个月,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塔造得特别精丽,直到现在还在。他本人因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饭,只能喝粥,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得到《兰亭集序》后,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
又一说:隋末,广州一位好事的僧人得到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个僧人有三样宝物,非常珍惜的收藏着。一是王羲之手书《兰亭集序》,二是铜制神龟,三是铁制如意。唐太宗知道后,派去一个人用欺骗的手段,从这位僧人手里弄到了《兰亭集序》。僧人失去《兰亭集序》后说:“第一宝物没有了,其余的宝物还有什么会值得可爱收藏的呢?”于是,用如意击石,打断了扔了;又将铜龟的一只脚摔坏了,从此不能行走。这一种说法可能是第一种说法的误传。无论如何,这两种说法都承认是唐太宗得到了《兰亭集序》。那么,唐太宗死后,《兰亭集序》又流落何处呢?
唐太宗临死前,他嘱咐儿子李治,把《兰亭集序》放进他的棺材。李治遵命,用玉匣装着《兰亭集序》藏在了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了七十五丈长的墓道,进入地宫,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唐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
对此,也有人认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
与之相反,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兰亭集序》没有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集序》随葬,而是将《兰亭集序》交给了同样喜爱笔墨丹青李治。李治多病,不久病亡。临终前,他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集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集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集序》随葬乾陵的说法。
总之,围绕《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究竟如何,看来只有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本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