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学需完成“酿酒法”的现代转变 | 社会科学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23-08-01 11:16:35

古代美学需完成“酿酒法”的现代转变 | 社会科学报

读书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学术专著,在总结既往、开辟未来方面,就中国美学研究的具体推进而言,其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文 :古代美学需完成“酿酒法”的现代转变

作者 | 浙江大学 田义勇

图片 |网络

单纯从学术角度看,当代中国美学界的研究相比于前代研究处于相对平静甚至迟滞的状态。但这绝不是贬义的。流动迟缓的水反而渗透性强,更利于扎实推进。所以这可能是更值得释然的现象。它或许没有前辈著述那样的轰动效应,但是,其学术的纯粹性和沉静性是更为突出的优势。朱志荣教授的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12)的出版,可以看作一部适得其时的学术著作。

特点与价值

总结性。但凡谈论方法,总是涉及总体性的筹划与纲领性的探勘。比如第一章《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概述》,既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厘定”的概念辨析,又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历史总结,还有立足当今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的时代对接。凡此,都展示了论者成熟的理论素养、完善的学科知识、稳健的时代意识。

开辟性。方法论的研究和思考本然地具有示范性和开辟性。一种方法,倘若不是浮泛而谈,总是关涉“事情本身”的,那么它对于任何一种“事情本身”的研究都具有带动作用和开辟性的效应。这一点或可以第六章《建构体系》为例。作者指出: “中国美学的研究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是一种意象创构的本体论美学。”以此为出发点,作者设想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美学体系,第一是“审美意象的内涵问题”,第二是“审美意象本体论”,第三是“审美意象价值论”,第四是“艺术意象论”,第五是“相关范畴的逻辑关系”。这种明确自觉的体系建构的努力值得重视,也弥足珍贵。

体系性。美学研究的基础主要还是哲学,尤其是方法论研究,理所当然要体现出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建构性质。上文所言的“一种意象创构的本体论美学”就是一例。不仅如此,全书的章节安排也带有自觉的体系性追求,作为核心内容的二至七章,“追源溯流”“阐释资源”两章是以“中”为立足点;“借鉴西方”则强调中西结合,这是“走出自身”;“整合概念”“建构体系”则是具体的理论聚焦,也是方法论研究的具体成果;“印证实践”是落到实处,理论最终回归实践。由此足见作者“胸有成竹”,整部著作本身就是圆融一体的体系性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术示范。

严整性。严整性主要表现为概念意识的严格性和学术表述的纯净性。比如第三章第四节《语言表达方式的继承转换》,作者指出: “我们在阐释中既要尊重中国古代汉语的表达规律,又要转换古今语言的表达方式,超越古今表达差异,把古代思想资源接活到当代,通过学科化的语言加以阐释。”这部分的相关论述颇能引起笔者的共鸣,传统范畴表达的“不定性”是需要辩证看待的。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学者偏于鼓吹概念规定的“灵活性”“模糊性”,实则可能陷入“模棱性”“不可把握性”。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作者在此对于“中国古代意象化的表达方式”的理论弊端是有揭示的:“‘正名’对于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让概念严密,使理论严谨。”值得肯定的是,该著语言表达干净、明洁而纯熟,没有“掉书袋”的堆垛之弊。

一些不足

任何一部书,在当前学术著述时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连黑格尔也曾经在《大逻辑》的第二版序言中,深以不能“具有一种自由的闲暇,以便对它进行七十七遍修改”为憾。所以,该书也肯定有一些不足。

第一,批判性不足。既然讲美学方法论,涉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需要对于传统思想、前辈学者有一番批判性的思考。否则,学术的推进就可能是不彻底的。这方面德国哲学家有很好的示范。比如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都在言及方法论时,对于既有的学术范式进行过激烈的批评。海德格尔甚至以为,西方哲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的历史。当然,作者是一位温柔敦厚的学者,而且置身的学术环境也不同,所以他在具体问题的表达方面,总难免“笔下留情”。对于传统思维方法的根本问题,作者也认识到了,只是限于主客观原因,这方面的揭露尚显不足。

第二,奠基性不足。奠基是需要清理地基的,需要一番彻底的扫除。 批判性的不足必然导致理论奠基性的不足。比如,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作者主要还是从肯定的角度讲的。实则,古代先贤比如张载、方以智,都讲过“两”“分”的前提性意义。简言之,“合一”必须以“区别”“对立”为基础。因此,在根本的思想奠基方面,还需要实现思维方法的彻底转换。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这个学科来说,不仅是“新瓶装旧酒”的问题,还可能需要完成“酿酒法”的现代转变。从这方面讲,该著作仍有需要努力之处。

此外,在具体的行文表述方面,有的问题论述还可能尚待进一步细化,以避免粗疏空泛的印象。但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仍然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学术专著,在总结既往、开辟未来方面,就中国美学研究的具体推进而言,其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构建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美学 | 社会科学报

践行生活美学的中国性 | 社会科学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