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声声里 | 半农笔谈
闵行本土作家褚半农是地地道道的老莘庄人,他的散文中既有莘庄乡土乡域的文史,又有乡人乡事的散文记叙;记录的是沪乡小事小物,呈现的是市郊乡井百态;阐释的是传统方言词语,传递的是当地乡愁特色和风土人情。
17岁那年,褚半农参军当了兵,去往前线尖刀连,在完成3年服役后,因前线紧急战备的需要,又超期服役了3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老兵,将芳华献给了部队。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让我们跟着褚半农一起来看看以前军营生活的那些故事——
军号声声里
(资料图片)
文/褚半农
小时候我从打仗电影中知道了冲锋号。只见一个战士拿起军号,吹起“来滴大、来来滴大”的号声时,众多战士随着嘹亮、激越的军号声冲向前去,战士们借着军号声激发出泰山压顶般的力量,全速扑向敌人。但要真正熟悉、了解军号声,那是我当兵后与军号声朝夕相处之后的事了。
冲锋号
到了连队我才真正体会到,军号声就是指挥员发出的口令或命令,也知道不止有冲锋号。我们部队是野战军前线值班师,担负着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先头任务,每个连队都有司号员,营部还有号目。我当兵后也想当个司号员,这理想还差点实现。一天,上面来了几个军官挑选司号员,我是候选人之一。但检查了我们的口形、牙齿后,居然没有一个完全符合条件,我也就此与这个理想擦肩而过。
司号员没能当成,但军号声必须要了解的。其实,军号声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从低到高只有5个音。说复杂,这5个音按照不同的组合排列,配以不同的速度频率,就组成了众多内容不同的军号声。军号声究竟有多少种,等到我复员时也没有全部搞清楚,我当年记录到的号谱就超过40种,还不包括起床、熄灯、出操、开饭等好多种最常用的。刚到连队时,对五花八门的军号声自然听不懂,只是跟着老兵做就是了,慢慢地,军号声就和报数声、口令声等等,成了我每天不可缺少的军营生活内容,反正每天从早晨起床,直到晚上熄灯休息,全天所有的活动、训练,都会有不同的军号声指挥。
早晨起床号是“大打滴打,滴来——打大”,由8个音组成,连吹两遍,声音舒缓悠长,节奏拖得很长。但我们的起床动作却不会由此慢慢吞吞,都是在第一个节奏响起时一跃而起,号声还未停止,我们都已持枪站到操场上了。同样是叫战士起床,紧急集合号声就完全两样了。它共有17个音,可以连吹两三遍,每一个声音都是极短促极急迫的,连在一起后声音就变得十分激烈而紧张,新兵听来简直很可怕,甚至有一种汗毛凛凛的感觉。
紧急集合号要求每一个战士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系列起床动作,带好武器装备准备出发。有人统计过,从着裤子、穿上衣、扣扣子、扎皮带,到拿武器、背弹药等,一共有十几个动作。如果是三级装备,还要打背包,而从折被子开始,到打成两纵三横的背包,又要加上四五个动作。“最快的速度”是多少?也不过是三四分钟罢了。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做完二十来个动作,平均每个动作只有几秒钟,这不是“最快的速度”是什么?紧急集合号什么时候响起?谁也不知道,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新兵因紧张慌忙,穿错衣服,拿错装备的有之,打的背包松松垮垮,走不了多少路就散了的也有之,反正出尽洋相,这都是让紧急的军号声逼慌的,也是成长为老兵的必要锻练。
入伍后不久,我被连长调去当通信员,其中一个任务是要记住更多的军号声,如0—9的数字号谱,还有班、排、连、营单位以及加上“长”后的各级名目号谱等等,其复杂之处可见一斑。平时,还要注意听取、识别营部号目发给我连的军号声。这类军号声,其他战友记不住不要紧,但我必须要记住。我保存至今的军号谱,就是那段时间为背诵而记录的。
“大大大,大大来滴大,滴来——滴打达。”这是我连经常收到的军号声之一,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七连,向我来。”有时还会再加上“跑步前进”的后缀号声,那就要全速赶到指定地点了。一天上午,全连正在展开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讨论,快要结束时,突然听到了这种号声,还是一级战斗装备的。我们带好武器,用最快的速度集结完毕,连长、指导员带着我们跑步奔向团司令部。连队接到命令,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只花了12分钟。团参谋长表扬说,比预定时间提前了3分钟。原来这是连队任何时候开得动、拉得出的一次战前演习,也是团首长对连队养成紧张、快速战斗作风的一次检查。
因紧急战备需要而三次超期服役,我在前线部队待了将近6年,天天生活在军号声里。军号声中,我和战友们穿过风,绕过雨,摸爬滚打在操场山地,练就了真功夫硬本领。军号声中,我们顶烈日,挟风沙,练队列,走正步,还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检阅台,接受首长的检阅。军号声中,我们翻过山,跨过水,不畏路途遥远,参加各种军事演习,向“敌人”发起过冲锋直至胜利。战士的血性和锋芒就是在军号声中铸就磨砺的。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