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遗产内涵,弘扬传统艺术精神,“瓷器上的昆曲”令人大开眼界

来源:扬子晚报 2023-07-28 18:11:36

日前,一场题为“青瓷雅韵—瓷器上的昆曲”的展览,在位于昆山亭林园内的昆曲博物馆展出,不仅吸引了本地参观者,也让乘坐地铁11号线从上海、苏州过来的游客大开眼界。这个别开生面的展览,将昆曲“非遗”与传世瓷器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在欣赏瓷器艺术的同时,感受昆曲的魅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收藏家瞿黄棘,业余时间埋头收藏瓷器。三十年余来,他利用各种机会外出“踏地皮”,苏州、无锡、扬州、徽州,串门走户拜访愿意出让藏品的人家,陆续积累了各类瓷器数百件。精心挑选的五十余件瓷器,以昆曲戏文图案为主线,涉及伦理道德、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等侧面,器型完整,色彩鲜艳,为昆曲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传承,提供了实证。

瞿黄棘在展览现场讲解

明清时期,昆曲的萌发、勃兴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影响力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昆曲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之一是昆曲戏文往往化作家常器皿、文房用具乃至建筑装饰的图案,经由耳濡目染,渗入精神世界。由熊熊炉火陶冶的瓷器永不褪色,足以让人们的生活理想、道德情感得以寄托,堪称记录那个时期生活状态的书本。在这种独特的载体上,至今仍能聆听昆曲余韵,领略岁月深处的幽兰芳华。

一件清光绪年间民窑制作的青花海碗,内壁描绘的图案,是《荆钗记》中的一折《见娘》。

这折戏文讲述穷书生王十朋考中了状元,因为拒绝万俟丞相招赘的要求,被贬任潮阳佥判。到任以后,他修书遣人接妻子与老母亲来到潮阳任所,却发现妻子玉莲并没有同来。他感到很蹊跷,哪儿想到,自己的家信被人偷偷作了篡改,诈称已入赘相府,让玉莲的继母逼迫她另嫁他人。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王母和仆人李成在王十朋面前想方设法隐瞒玉莲自尽的消息,于是彼此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海碗是家常用品,描绘这样的图案,表明了戏文的家喻户晓。

另一件清嘉庆粉彩盆,图案为曹操刺董。

这是昆曲三国戏中的一折,广为人知。戏文讲述曹操在司徒王允的寿宴上,亲口表示自己要刺杀董卓,并拿走了王允的七宝刀。然而刺杀未遂,董卓毫发无伤,曹操为此匆匆逃出了洛阳。由于刺董并非曹操的个人行为,王允等人早已知道,在众多高官眼中,曹操已是一个舍生取义之士。无论成功与否,都能获取足够的声望。曹操的奸雄,由此可见一斑。

一件清同治粉彩六角套壶,是沏茶的用具。壶身图案是《牡丹亭·堆花》中的十二花神。

在中国的百花传说中,农历十二个月令的代表花花神传说,尤其令人神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仙霓社在上海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舞台上出现花王十二位花神,载歌载舞,引人瞩目。十二花神出现在瓷器、台屏或瓷板上的时间,至少要推进到清代中晚期。

绘制昆曲人物的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文房四宝或者日常用具。从内容看,除了戏文有广泛的知晓度,还必须讨喜。不少图案,描绘童子煮茶,庆贺加官进爵或百子闹元宵的场面,很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昆曲正戏演出前,往往以加官进爵等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节目暖场,俗称“跳加官”。百子闹元宵,也叫百子迎福。每逢元宵佳节,人们纷纷张灯结彩,表达对幸福的祝愿和期望。百子,象征着完美与繁多。也常常出现在昆曲舞台上。 文/陈益

校对 徐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