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从14岁的时候,我就确定要读哲学”| 读书日签

来源:搜狐文化 2023-07-28 13:10:24

汉娜·阿伦特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平庸之恶”的提出者,她与西蒙娜·波伏瓦、苏珊·桑塔格一起被视为20世纪三大女性思想家。


(资料图)

阿伦特 弗雷德·施泰因拍摄于 20 世纪 40 年代© Estate of Fred Stein

1960 年夏,阿伦特在卡兹奇山度假时,阿道夫·艾希曼被捕的新闻爆出,他是在阿根廷被以色列摩萨德特工抓捕的。阿伦特认为这是一次“直面人类事务和行为之边界”的机会。她写信给《纽约客》的编辑威廉·肖恩,主动请缨报道这场审判。这是她“亲眼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纳粹头子的最后机会”,她想要让自己直面那个“恶贯满盈的人”。

最终,她以《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全面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场人类之恶的行为的思考。“我认为,恶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极端的,而从来不是根本的:它并不具备深度,因此也没有什么恶魔般的色彩。恶可以毁坏整个世界,就像霉菌一样在表面肆意蔓延。只有善才有深度,可以是根本性的。”这番言论,一方面奠定了阿伦特政治哲学思考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为她引来了许多非议。

她的一生自风雨中而来,经历战争、犹太人的流亡、动荡的颠沛流离生活等,她在不断逃亡中成长为20世纪重要的女性思想家。

[英]萨曼莎·罗斯·希尔 著 胡晓凯 译《我愿你是你所是:汉娜·阿伦特传》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7月出版

“叛逆少女”:从14岁的时候,我就确定我要读哲学

汉娜·阿伦特从小就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是一个外人,一个反叛者,或者像她后来自己说的,一个“局外人”和一个“亡命之徒”,她后来的人生也没有改变这两种身份:诗人兰德尔·贾雷尔说,阿伦特的婚姻是“双王制”,他们相互滋养着对方的心智生命;好友玛丽·麦卡锡说,阿伦特像一个“孤独的旅客,在她思想的火车上”行驶;面对他人的批评,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应道,“我讨厌当个刺儿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

在她与海德格尔、本雅明、鲍德温和雅斯贝尔斯等人的交往中,我们也得以窥见思想的海啸扑面而来。

“1906年10月14日晚9点15分,约汉娜·阿伦特生于德意志帝国汉诺威的郊区林登,这是一个周日。”这是她的母亲玛尔塔·科恩在笔记本《我们的孩子》中记下的文字。阿伦特家族从 18 世纪开始就一直住在柯尼斯堡。这是一个家境殷实、备受尊重的家族。

彼时,教育作为社会化和自我修养的一种方式,这种带有明显德式特征的教育观念,在当时影响了所有正统的中产阶级。从阿伦特的第一口呼吸开始,母亲对她的成长进行了长达11年的记录。不幸的是,阿伦特的父亲保罗则在她7岁那年就去世了。

8 岁的汉娜和她的妈妈玛尔塔

她的母亲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玛尔塔还让汉娜接触到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带她去看卢森堡在大罢工集会上的演讲。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促使她关注公共领域,那么让她转向思想生活,转向诗歌、哲学和文学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状态。在革命的动荡岁月,她被困在家里,整日待在父亲的书房,阅读和背诵弗里德里希·席勒、歌德、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荷马的作品,同时在哲学的世界探索,贪婪地阅读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和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

1964年,在君特·高斯对汉娜阿伦特的采访中,两人曾展开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对话。

1964年,《关于此人》中汉娜·阿伦特对谈君特·高斯

君特·高斯:您在马堡、海德堡和弗莱堡跟随着海德格尔、布特曼和雅思贝尔求学过,主修哲学,兼修神学和希腊文,您为什么会选择攻读这些专业?

汉娜·阿伦特:您知道吗?我也经常在想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从14岁的时候,我就确定我要读哲学。

君特·高斯:为什么?

汉娜·阿伦特:因为我那时候读了康德。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读康德”?但对我来说问题是,我要么就是去读哲学,不然我跳河自杀算了。但这不是说,我真的不想活了,而是我之前讲的,我想要“了解”,我有一种理解的欲求,这种欲求很早就有了,我家里有一堆从图书馆借来的书。

幼年时期的阿伦特还是一位叛逆少女,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要与安妮·门德尔松成为挚友,因为后者的父亲当时因为被病人指控骚扰正在监狱服刑。一天晚上,她偷偷出门坐火车来到安妮居住的斯多尔普(Stolp),往安妮的房间窗户上扔石子,结果把安妮全家人都吵醒了……因此,阿伦特的母亲也就不再反对两人的友谊了。她的叛逆行为一直持续到她被学校开除。有一天,她感觉受到老师的冒犯,便带领同学们联合抵制这位老师的课。她的母亲试图跟校长沟通,让她继续留在学校,但是她惹了太多麻烦,逃了太多课,实在没有挽回的余地了。玛尔塔于是安排汉娜到柏林大学完成学业。她 15 岁时搬到了一个学生公寓,研读希腊文、拉丁文和哲学课程。

从懵懂到让人羡慕的“双王制”爱情

1924 年秋天,即将年满 18 岁的汉娜·阿伦特来到马堡大学,投入马丁·海德格尔门下学习。但是,当阿伦特出现在他的课堂时,海德格尔是 36 岁,已婚,有两个儿子,刚刚开始写作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他们第一次单独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他对她一见钟情。 海德格尔在 1925 年 3 月 21 日的一封信中描述了他们见面的情形,当时阿伦特穿着一件雨衣进入他的办公室,帽檐低垂在“大大的眼睛”上,她害羞地回答他的问题。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几天后,海德格尔就写信给她:

1925 年 2 月 10 日

亲爱的阿伦特小姐!

今天傍晚我必须过来见你,和你谈心。我们之间的一切都应该是简单、透明、纯粹的。只有那样我们才应该被允许见面。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的老师,但我们只是碰巧在这一情形下对彼此发生感情。我永远不能说你是属于我的,但从今以后你将在我的生命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他们的恋爱维持了几年。海德格尔没有保存阿伦特的情书,但阿伦特保存了他的,所以那个时期保存下来的只有她的几封信。他们的关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为公众所知,彼时她的文件都被存档,可以公开借阅。对于阿伦特来说,心灵的问题属于私人领域,对于和海德格尔的关系,她一直保密。唯一知道他们关系的人是她少年时代的好友安妮·门德尔松。

1946年7月9日,在写给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封信中,阿伦特对海德格尔在战争年代的纳粹行径进行了反思,指出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她对雅斯贝尔斯说,当他不得不在解雇所有非雅利安血统的教职工(包括胡塞尔)的文件上签字的那一刻,他就应该辞职。她写道:“因为我知道这封信和这个签字几乎害死他(胡塞尔),我就不禁把海德格尔视为一个潜在的凶手。”之后的 17 年,阿伦特都没有再跟海德格尔联系过。

1929年1月,在柏林民族学博物馆举办的一场新年化装舞会上,汉娜·阿伦特遇见了君特·安德斯(施特恩)。安德斯是一位风度翩翩、肤色黝黑的绅士;阿伦特装扮成一位穿着阿拉伯服装的女孩。这场舞会名为“巴黎舞会”,是由安德斯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团体举办的,目的是筹款办一本刊物。

约1929年,汉娜·阿伦特和君特·安德斯(施特恩)

他们在法兰克福时期,阿伦特一直在做德国浪漫主义的研究,同时在《法兰克福时报》做自由撰稿人。还为爱丽丝·吕勒 - 格斯特尔的《当代妇女问题》写过一篇评论文章。

尽管今天女人在法律上享有和男人同等的权利,但社会对她们的价值评判并不平等。从经济方面来说,她们的平等体现在,很多时候女人和男人从事同样的工作,薪酬却要低得多。如果她们要享有和男人同等的薪酬——和她们的社会价值相符——那么她们就会失去工作……职业妇女的一般情况要复杂得多。她名义上享有法律上的平等,但她不仅要接受较低的工作薪酬,还要继续承受和她的新职位无法调和的社会和生理意义上的重担。除了在外工作,她还必须照顾家庭,抚育孩子。因此女人要在社会上自立,就意味着她要么忍受家庭的奴役,要么让家庭分崩离析。

阿伦特认为,职业女性是一个经济事实,一场政治运动无法照顾到女性生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即,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是一个社会特征,必须通过更广泛的政治变革来纠正。

1931 至 1933 年间,阿伦特也开始大量阅读卡尔·马克思和列昂·托洛茨基的作品,同时和朋友库尔特·布卢门菲尔德走得很近。布卢门菲尔德和阿伦特会长时间讨论犹太复国主 义的话题,同时吸着黑色哈瓦那雪茄,安德斯讨厌他们吸烟。

他不赞成阿伦特的“男性”行为,认为她和男人一起吸烟管和雪茄是很不得体的,是布卢门菲尔德带坏了她。随着阿伦特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她和安德斯的婚姻开始解体。他不喜欢她的特立独行,而她不喜欢他的不赞成。

1933 年 3 月,国会大厦被焚毁不久,君特·安德斯得知盖世太保没收了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通讯簿,决定离开柏林。不久,阿伦特和母亲也开始逃亡,辗转逃亡到了巴黎。

流亡中的阿伦特认识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西蒙娜·德·波伏瓦和阿尔贝·加缪,她和阿诺尔德·茨威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住在同一条街,他们在街上一家咖啡馆一起度过许多时光。

最终,1936 年 6 月施特恩启程去美国的时候,他们决定就此分手,同月提交了离婚文件。

阿伦特的第二次婚姻,是令人羡慕的。1936 年初春,她在一次公共演讲中遇到了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恩斯特·布吕歇尔,他在柏林左派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后来,慢慢地,阿伦特和布吕歇尔在谈话中了解了彼此。

20 世纪 30 年代,海因里希·布吕歇尔在巴黎

和他在一起,让她在世界上找到了归属感。她称他是自己的“四面墙”和“移动的家”。他们的婚姻是“激情碰撞的智性婚姻”。布吕歇尔曾经说过:“我们各做各的工作,然后聚在一起讨论。”在早期的一封情书中,阿伦特写道:

当我看到你时,我突然不再害怕了——起初是有一些恐慌,那只是一个假装大人的孩子的恐慌。直到现在我依然不敢相信,我居然既找到了“真爱”,又能够“实现自我”。但我只是因为找到了前者,才能够达成后者。我终于也知道了幸福是什么滋味。

阿伦特对婚姻的理解,呼应了赖纳·马利亚·里尔克的爱情观,即守护彼此的孤独。阿伦特和布吕歇尔的婚姻体现了他们作品的精神,它是交流性的,是自由的,营造了必要的思考空间,同时一直保留着新的可能性。

阿伦特认为,爱情像友谊一样,属于人类事务的私人领域,远离公共领域的聚光灯。它需要自由,需要能够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之间转换,需要重视隐私。阿伦特坚持私人和公共领域应该分开,因为她相信,一旦我们不能区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自由便受到限制,一旦自由受到限制,行动就不再可能。当一个人在思想上处于隔绝状态,也无法在世界上自由行动……

迷人的永远是她的思想

1953 年秋天,阿伦特受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在克里斯蒂安·高斯研讨班上讲授“批评”课程,她也是这个研讨班的第一位女性教授。师生们都很高兴能看到一位女教授,但阿伦特对此并不高兴,因为她被作为“象征性的女性”来对待。

她跟库尔特·布卢门菲尔德说:“在闭幕式上,我带着一点醉意,向这些尊敬的先生说明了什么是例外的犹太人,努力让他们明白我到这里发现自己是个例外的女人。”阿伦特没有兴趣成为那个“例外的女人”,正如她没有兴趣成为“例外的犹太人”。

电影《汉娜·阿伦特》

几年后的 1959 年,当普林斯顿大学向她提供正教授的席位时,她威胁要拒绝,因为《纽约时报》着重强调她会是“第一位女性”。阿伦特希望以她的思想得到承认,而非因为她的存在这个事实的人物特征,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坚守着这一底线。当在采访中被问到这一任命时,她告诉采访者:“我对于女性教授这个身份丝毫不感到困扰,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作为女性。”

汉娜·阿伦特是深邃的,迷人的永远是她的思想。

关于爱:

君特·高斯: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未“爱过”某个民族或集体——既没有爱过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也没有爱过工人阶级,以及任何在忠诚的标价范围内可能存在的集体。事实在于,我只爱我的朋友,而完全无法拥有任何其他种类的爱。

汉娜·阿伦特:人只要一出生,就总会属于某个团体,但是“属于一个团体”不同于“组织一个团体”,这是两码事。……把所有大家共同拥有的事物组织起来,一般称为“利益”,这份利益属于组织行动之内,而在这当中是要与世界产生关联。而一般说的“爱”,是指人们直接的关联,这当然绝对存在于真正的爱中,某些意义上也会存在于友谊。这是直接去谈人,不涉及与世界的关联。

关于友谊:

对阿伦特而言,友谊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只有坚定奉行独立思考,并愿意冒险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在阿伦特看来,沟通对于友谊至关重要。她写道:“在喜悦而非悲伤时,人们是健谈的,真正的人类对话不同于单纯的聊天和讨论,其中充满了对另一个人的喜悦和他所说的话。”

关于孤独:

用加图的话说,“我无所事事时最为活跃,我独自一人时最不孤独”。

对于阿伦特而言,思考和理解的工作是要独自进行的。她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界线。从早年起,在她对孤独的热爱和被认可的渴望之间就存在一种紧张关系。她反思道,即使只是读一本书,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孤独。

关于思考:

她说,“知识分子”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 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进行自省的独立思考,如果一个人想要进行思考,他必须避开公共领域的灼灼凝视,这样才能体验思想的无声对话。阿伦特将这种对话称为“合二为一”,即一个人跟自我的对话。思考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是对自我的认知。

《我愿你是你所是:汉娜·阿伦特传》的作者萨曼莎·罗斯·希尔说,在本书中,“我希望可以向读者描绘一个无比生动的女人的画像,来展示她为何被视为思想和行动上的双重巨人”,阿伦特对理解的热情,对生活的渴望,对于她自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我不认为这两者可以脱钩,因为一个人必须真正热爱这个世界,才能像她那样热情地投入其中。在她人生的至暗时刻,就是她被关在拘留营那段时期,未来一片渺茫,她开始思考自杀的问题,最后她的结论是,自己太热爱生活,所以不能放弃。她决定继续活下去,并且要努力欢笑着活下去。

文 | 程小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