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雕塑与新媒体艺术作品展”,看青年雕塑的新表达

来源:澎湃新闻 2023-07-27 18:16:48

上海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祥地,在探索雕塑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名家大师和艺术精品。进入智能时代,新媒体也成为青年创作者展示创造力的积极手段。澎湃新闻获悉,“2023上海雕塑与新媒体艺术作品展”正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展出,参展作品既有传统雕塑,又有新媒体作品,呈现出材料表现多彩、虚实融合的整体面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次展览得到了章永浩、卢琪辉,唐锐鹤,唐世储、吴慧明等老一辈雕塑家,以及高校师生和“文艺两新”的广泛参与,共征集到87件雕塑作品和46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最终展出作品80件,包括入选雕塑作品49件,入选新媒体艺术作品18件,特邀及总评委作品13件。入选展出的雕塑作品,呈现出风格样式多元、材料表现多彩的整体面貌。

章永浩 作品

吴慧明 作品

展厅现场,章永浩、卢琪辉等老一辈雕塑家的作品,传递着传统雕塑畅快写意之美。新生代艺术创作者则擅长打破材料界限,用材料跨界、主题融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发展和当下文化的思索。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夏阳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此次参展作品从材料选择上来看,有些作品敏锐捕捉到材料与表现主题的高度契合,非常难得;有些作品是在单一材料上用可见的量化不断持续地深入,呈现出的作品沉稳凝重。从观念和语言的创新来看,艺术家们用解构的方式对体积进行理解,对作品空间表达关系的把握更加多样,对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运用更加广泛。例如借助3D技术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塑造的束缚,赋予雕塑更大的表现可能,作品的呈现状态天马行空、轻松自在。”

唐世储 作品

肖敏 作品

雕塑是空间性的艺术,穿行于展览,更能感受到雕塑的魅力。在现场可以看到,唐世储塑造了一对用现代造型语言处理的翱翔翅膀,锻铜工艺又保留了焊接痕迹,让作品呈现出更好的质感;肖敏的风景系列作品,似乎是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作品,用宣纸、金属等材料塑造了一幅“画作”。

杨冬白 作品

用当代雕塑去阐述人和自然、宇宙的关系,用现代材料转译传统山水美学,也是雕塑创作者热衷探索的主题。杨冬白的“山水”用金属铆钉打造,呈现了一幅2.5维的山水画;夏阳的作品将一把0刻度的尺子绕成了圆,任一刻度是起点,也是终点。

夏阳 作品

新生代创作者掌握的雕塑语言和前辈们已然不同,他们熟练运用电脑建模、3D打印,擅长融合跨界主题。用宇航员手握金箍棒的结合,塑造了“大圣归来”的主题,让熟悉中国文化的观众都能会心一笑;人体和金属相结合,产生了赛博人类的样态;用工业感极强的泡沫砖塑造佛像,风格混搭却另有一番味道。

徐国峰 作品

谢雅竹 作品

展览现场作品

传统题材也获得了新的阐释。竹子是中国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在展览现场看到,年轻创作者们用各种材料塑造的竹枝与兰草。一组名为《影痕》的作品,作者在亚克力板上刻下痕迹,而经过灯光照射,在墙面上的影子反而比亚克力板上的痕迹更为明显,虚实的变化让作品产生了意境。

《影痕》

此次入选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从以影像为主的个性化表达到数字交互体验、元宇宙场景、数字娱乐、机械装置、大数据可视化等等,艺术形式语言表达丰富,也反映出青年艺术家们对社会发展和当下文化的关注,在探索艺术的实验性与多元价值上,展现了他们大胆、积极的尝试。

展览现场 新媒体作品

“人类社会全面进入虚拟世界,当我们与AI新物种共生发展,在虚拟与现实的并行宇宙间穿梭旅行时,艺术不可避免地成为展现人类应对挑战,展示创造力的积极手段。”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学艺委会主任金江波谈道,“新媒体艺术正是承载了这样的使命,充分将艺术的媒介、材料、语言、技术手段融合一起,以注重科技赋能为手段,注重社会现场为方法,注重体验为导向,把人类的艺术认知扩展到数字世界,把人类的知觉带入四维空间。”

金江波作品-元·逍遥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海派艺术馆主办,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将持续至8月6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