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入伏,天气会很热吗?需要注意什么?民间有哪些习俗讲究?

来源:读书文史 2023-07-10 23:14:45

文 | 读书君


(资料图片)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全国多地进入高温、潮湿、闷热的“蒸桑拿”阶段,老祖宗将其称为“最毒辣”的高温日子,通常持续一个月左右。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压迫,藏伏在地下,通俗说就是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的意思。

作为南方人,最能感受到这种炎热、酷热天气带来的“洗礼”。三伏天出现的时间大概在每年农历七月间,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南方地区进入三伏天之后,也恰好是早稻收割的季节,是农忙最忙碌的时候,乡下学校还会特意给学生放农忙假。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初伏和末伏的时间天数皆为固定的10天,中伏的时间天数不固定,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所以,有些年份的三伏天天数是30天,有些年份三伏天的天数是40天。

今年7月11日,进入初伏,也就是正式进入了2023年三伏天阶段。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去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更早些年份的入伏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从中可以看出,不仅是三伏天的总天数不固定,就连入伏日期也是不固定的,为何如此呢?

原来,其中大有讲究。关于这点,读书君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此详细提及过。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到底是怎么计算的,都有哪些讲究。

一、三伏天的定义和时间

三伏天是从夏至往后数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阳历的7月和8月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之一。

三伏天的计算是根据农历的节气来确定的,与阳历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首先,要明白农历和阳历的区别。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新月开始,满月为一个月。而阳历是国际通用的历法,是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望月开始,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

三伏天的计算是根据农历的节气来确定的。农历的节气包括二十四节气和四十四小节气,其中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而三伏天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来确定的。

具体来说,三伏天的计算方式是:以夏至为界,夏至前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夏至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中间的一个庚日为中伏,每伏持续10天。例如,2022年的三伏天为7月16日到7月25日,其中初伏为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为7月26日到8月14日,末伏为8月15日到8月24日。

今年2023年的三伏天时间为:40天。

初伏时间为:2023年7月11日至2023年7月20日;

中伏时间为:2023年7月21日至2023年8月9日;

末伏在2023年8月10日到2023年8月19日。

需要注意的是,三伏天的计算并不是每年都一样,因为每年的农历日期和节气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年的三伏天时间都会略有不同。此外,三伏天的气温变化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降雨量、湿度、风速等等,因此具体的气温变化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调整。

二、三伏天的起源

三伏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秦朝,当时是以“二十四气节”为依据,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划分。在汉代,三伏天被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共计30天。自此以后,三伏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节。在古代,三伏天是农民们最重要的农忙时期之一,因为这个时期正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需要大量的雨水。

三、三伏天的历史典故

1. “头伏饺子二伏面

这是一个与三伏天相关的民间谚语,意思是头伏要吃饺子,二伏要吃面条,这是北方地区传统的饮食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饺子和面条在水中浸泡久了,所以只能吃干的,而如今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

2. 三伏天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凶猛的妖怪叫做“暑邪”,每年会在三伏天来到人间,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为了驱逐这个妖怪,人们会用各种方法进行辟邪驱鬼,比如贴符、放鞭炮等等。

四、三伏天,民间有哪些传统习俗?

三伏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气,民间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禁忌。

1. 吃伏羊

在三伏天,有些地方有吃伏羊的习俗。羊肉既是一种美食,也被视为一种药膳。因为羊肉属于温性食物,性味甘温,可以祛除体内的寒气,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不管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吃了都不会上火,其食用价值高,在夏天食用,还具有防暑降温,健脾养胃,强身健体等作用。所以,民间有“伏天吃羊,健康壮阳”的俗语说法。

2. 贴伏贴

在三伏天,有些地方有贴伏贴的习俗。伏贴可以起到祛湿、散寒、祛风、清热等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晒书、晒衣服等

在三伏天,民间有很多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晒书、晒衣服等等。其中,晒书是最为著名的民俗活动之一,据说在三伏天把书拿出来晒,可以让书籍变得更加防潮、防虫、防霉。

4.喝白粥和吃汤饼

三伏也叫做“三旬”,它的历史追溯久远,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关于三伏的习俗。不少地方每到伏日,有喝白粥和吃汤饼的习俗,人们也将这些饼叫“辟恶饼”,话说在伏日这天吃汤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魏国。

这一食俗具有避暑和提示人们注意食物卫生的意思。

五、三伏天的注意事项

1. 防晒降温

三伏天要注意防晒降温,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出门时要带上遮阳帽、太阳伞等防晒用品,同时要多喝温水和清凉饮料,以保持体温。

2. 防止中暑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出汗,同时也会失去很多水分,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造成中暑。

3. 注意饮食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消化能力减弱,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六、三伏天的禁忌说法

1. 忌在户外露宿

在三伏天,户外露宿容易受到蚊虫叮咬,也容易感冒或者中暑。

2. 忌穿湿衣服

在三伏天,尤为注意要避暑避湿,因为本身天气炎热潮湿,穿湿衣服更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也容易引发感冒或者引起皮肤疾病。

3.忌吃生冷食物

在三伏天,民间有忌吃生冷食物的习俗。因为生冷食物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容易导致身体不适。

4.忌下河游泳

在三伏天,民间有忌下河游泳的习俗。因为河里的水温度低,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引发溺水事故。

七、结语

总言之,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农民们最重要的农忙时期之一。在三伏天,人们要注意防晒降温、防止中暑、注意饮食等。同时,民间也有一些习俗和禁忌,如吃伏羊、贴伏贴、忌吃生冷食物、忌下河游泳等。

这些习俗和禁忌,既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