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2023毕业展多元绽放
2023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展现场。
【资料图】
雕塑《肉身拓印》,罗宇滢,泡沫、竹席、亚克力,2023。
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城中艺术盛事——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如期而至。随着线下展览重新向公众开放,今年的毕业展人气爆棚,迎来大批市民进场感受新生代艺术的魅力。今年共有397名研究生和1437名本科生分阶段分别在昌岗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展示他们的毕业创作,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跨媒体艺术、设计、建筑、美术史论、艺术理论等专业领域,展现了广美毕业生在多种学科门类中所积攒的学识技能及其对于当代艺术与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创新回应。
学生团队首次主导主视觉设计
今年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依旧以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开举行。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共有10个培养部门的397位研究生分三个阶段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展示他们的毕业作品。这些作品凝结了同学们三年来的学习成果,以多样的媒介和语言,精彩的创意和巧思,呈现了他们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和对社会创新的青春回应。
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分两期在大学城校区举行。除了大学城美术馆和雕塑分馆外,增设廊下展厅、湖畔展览等特色展览空间,通过联动学校环境与情景,塑造整体性的美育氛围。不同的专业在美术馆的不同空间中,形成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艺术场域。这些场域不仅呈现了各个专业的内在逻辑和特点,也展示了跨界融合和创新探索的可能性。
今年的毕业季主视觉也带来了新的惊喜。主视觉设计以缠绕的电线为视觉元素,电线的静态原型均由手工制作,一反当下盛行的人工智能技术,鼓励学生从“不插电”的客观角度看待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客观感受和体会世界,建立自己的独立视角。“不插电”不是拒绝技术,而是在更高的格局看待整个社会和人类发展,物质环境和心理意识的需求和联系
广美在新的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本次主视觉设计团队成员来自本科三年级,这是广美毕业季形象首次由学生团队主导视觉形象设计。
见证新生代雕塑艺术家的成长与奋斗
每一年的广美毕业展,雕塑分馆都格外吸睛,往往会诞生“出圈”之作。今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展共展出来自具象、实验、公共三个工作室的63位毕业生的63件(组)作品,展期至6月28日。
这一批新生代的雕塑艺术家,以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的思维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他们对雕塑的独特见解,是毕业生们用心和汗水镌刻的青春“印记”,也是他们对这个充满艺术激情的专业最好的见证。
每一件具象雕塑作品,都如同一个生命般具有自己的内在意蕴,给观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它们是艺术家们不断追求美的心灵的延伸,也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毕业展上,学生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了具象雕塑独特的力量和魅力,既有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探索和发掘,也有对于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叶锦鸿的作品《父亲,车,我》,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作者曾经与父亲在车中一起度过的时光,浮雕的正反两面分别表现父亲和我的不同视角,在光线的作用下是两个影像的重叠与共存。作品通过浮雕记录逝去的时光,使珍贵的片段得以凝聚和沉淀。
现代城市的繁荣光鲜,不仅源于舒适房间里的规划设计,更是来自尘土飞扬中的艰辛劳作。吴春乐的《城市化妆师》展现了默默无闻的城市建设者们辛苦地建造、粉刷、清扫、维护……他们用坚韧、刚毅铸就“城市筋骨”,用风雨人生书写城市华章。他们粗粝的外表下涌动着质朴的心,作者用粗放并强烈的表现方式,将刀劈斧砍的粗犷作为他们真实生活的注脚,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谱绘美好城市,同时也成为了“城市最美”。
实验雕塑跨越了传统与现代,唤起人们对于艺术的新思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时尚感和未来感。毕业展的学生们不仅关注雕塑形式本身,也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和实验精神的探索。他们尝试在不同材质和形式之间寻求平衡,将现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使得作品具备高度的可塑性和自由度。
张添祥的作品《天工开物-白雨》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形态中的屋顶、屋檐及斗拱元素作为创作题材,造型上以拆分及重构的手法将传统屋顶构造进行分解,营造独特的空间秩序与视觉观感。动态方面,结合气动装置的介入实现瓦片与木材的持续运动,营造“白雨之时,风声阵阵、暴雨如注”的画面氛围。
公共雕塑将艺术语言与时代精神进行有机结合,不仅为公共空间增添生机和美感,更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雕塑艺术家和公共空间设计者的未来之星,这些毕业生们必将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为城市美化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毕业展中,我们看到了毕业生们的独到眼光、敏锐感知和灵动想象,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自然、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些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作品将作为青春的印记,见证新生代青年艺术家们的成长和奋斗。毕业是一个新的开始,毕业生们将秉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继续深化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思考,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推动雕塑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研究生毕业作品以“自驱力”构筑艺术设计能量场
近日,在研究生毕业展的最后一场,来自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研究生们,面向当下与未来,构筑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呈现出具有研究意图和前瞻意识的设计作品,展现持续不断的“自驱力”,形成了可供观众驻足思考、持续探寻的湾区艺术设计能量场。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呈现了设计学、艺术设计和风景园林专业共计59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与设计研究。今年的展览以“在进行”为关键词,传递的是持续的进行时,探索与积累的叠加与坚持。学院三个专业方向,以各自“在进行”的设计工作,回应当下情境,不同的答案与面向为展览构筑起丰富的想象空间。
来自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方禹带来了《紫泥堂“未来”创生计划》,该计划选址广州紫泥堂创意园,场地由于原更新模式的不足而陷入停滞。因此,学生希望借助“未来展”的资源条件,推动紫泥堂创意园空间更新。作者方禹通过事件多次叠加、目标主题设定、运作机制构建的“未来展”策划策略;以及与之联动的展区布局、永久性与临时性建设、体验路径规划、公共艺术节点创作的空间改造策略,共同推动了创意园的空间更新。
郭可人的《重译客园——广西陆川客家文化公园设计》,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充满客家文化的科普场所,运用“景观博物馆”的形式,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从客家空间结构、材料、色彩、元素等方面来体现。采用传统客家文化进行当代转译的形式,创造出场地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以提升场地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并激发当地人记忆以及游客探索客家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工业设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们,这三年来在广美的种种经历,已然成为人生中一段记忆最深刻的岁月,并转化为毕业展中对专业、职业、事业的理解,对社会与生活的价值观认知,对未来梦想的勾画。学生们在毕业创作中唤醒自身的“自驱力”,在持续学习新知、不断优化提升各种能力中成长。
由毕业生陈泽瀚设计的《LE—智能代步车》,基于养老社区未来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探讨养老社区和老年人代步产品的特点,总结出智慧养老社区智能代步车的设计需求,设计未来老年人的智能出行工具。在人工智能、传感器及智能网联技术的驱动下,为老年人提供适时的服务,并利用屏幕与智能交互等媒介打造多通道使用体验,提出“智能+服务”的老年智能代步车创新设计方案。
潘媚的作品《X界》选用真丝绡、金属丝作为材料,设计来源于摄影师Nick Veasey的一组“X”光下的昆虫照片,作者希望把照片中的独特美感体现到服装中,结合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绢花工艺,在人体上构建出层层外化的昆虫骨骼,展现了“X”光下的生物世界。
当下,设计的本质和本职是研究,研究也离不开设计和设计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对研究生的考察重点,除了作为外在形式的作品和视觉呈现之外,也应该将其对作品思考和探索过程纳入进来,再往前追溯到同学们在校学习工作方向的一致性与专注度,甚至于联系贯通其读研之前本科专业的历程……如此,构成一个研究个体可能的独立取向与成长趋势,具有可持续可追溯与自然完整的生命形态。因此,本届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展,既呈现了同学们带有研究意图的设计作品,也呈现了他们做设计与研究乃至做人之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状态。
来自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张津京,设计了一款名为“无极黑”的五轴可变中文黑体字,作品从汉字的结构属性角度出发,选择横笔粗度、竖笔粗度、字幅、中宫、结字特点作为可变轴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尝试创造超立方体的设计空间。丰富的可变轴让其灵活适用于标题、正文排版,为使用者提供自由的操作空间,为平面设计排版工作带来更多便利。视觉特征上既具现代主义的几何感又具理性主义的设计美感。作者希望无极黑这款字体能让字体使用者参与到字体设计中去、成为主动设计字体的一部分。
潘志彬的《数据盆景》利用数据爬虫,收集相关的广告、媒体、电影等图像数据,并转化为变量,生成映射出一朵朵独特的数据花卉。通过将这些“景观数据”转化为虚拟花的自然物景观,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装置的整体设计成一个盆景造型,盆景是对自然界的缩影,强调缩地成寸、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作品尝试以这种艺术手法,创作一种猜想的未来主义盆景,以此呈现一个微缩的数据景观,体现当下被景观包围的数据社会。同时,试图探索信息数据的存在形式,以及对未来物种多样性的艺术猜想。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周佩文 黄茜 实习生 刘心韵 通讯员 许丹娜 图片由广州美术学院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