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门:古代人的端午
画者的端午
一个端午,王时敏将菖蒲、蜀葵、玉簪和蔷薇集为一束,展纸作画。画作顷刻即成,他于画作一侧题写道:丙辰端午,西庐老人戏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菖蒲、蜀葵、玉簪与蔷薇,均是初夏时令花卉——菖蒲可以驱虫防蚊,又因其叶面细长似利剑、长势茂盛,被古人视作辟邪之物;蜀葵与玉簪,于每年端午前后绽放,前者又名端午花,花瓣舒展,后者姿态清雅,盛放时香气怡人;蔷薇花花朵浓丽,除去观赏,它散发出来的香气,更有助眠之功。
端午图 清代 王时敏
几种寓意美好的植物,本是花开正艳,王时敏却刻意抹掉了花色,呈现一份简练洁净,墨色晕染间,清新古雅之气弥漫,这正是一位八十五画者的闲逸端午。
端午赏摘花草,由来已久。汉代农事古籍载:(端午)此日蓄药,以蠲( juān )除毒气。南宋民间岁时记也有写:五月五日(端午),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时人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阳气旺盛,所以,在这一日采摘玉簪等草药,便成为了乐事。端午节,谓草药节,恰源于此。
玉簪
由寻草摘草而来,是不被人熟知的斗草习俗。
斗草并非只比草药是否珍贵,以对仗的形式报出花草名,同时,草药数量居多、品质居高者,方可为上。清代文学作品中就曾出现斗草文字,载于其中的“金盏草对玉簪花”、“慈姑花对妒妇草”等句,正是最简单的斗草用语。
陈洪绶在护兰书堂勾画的《斗草图》,则是展现出了斗草习俗的真实场景:图中湖石瘦硬,老松盘曲,人物神态生动微妙,各具神韵,她们每人都摘了一些草药,互不相看,待各自悄悄取出花草时,出人意料之态,最生趣意。
斗草图 明代 陈洪绶
离现代人最近的斗草,发生在儿童时期。那时,我们素以叶柄相勾,彼此相拽,断者为输,叶柄相连者为胜,这恰是古老意趣的转换与延续。
不论是辟邪还是斗草,古人所用花草,从来不是只有菖蒲、蜀葵、玉簪和蔷薇四种,《天中佳景图》里,石榴、荔枝和桑葚等植物的出现,说明古代端午时节的吉祥花果,已是十分丰富。
天中佳景图 明代 佚名
若细读《天中佳景图》,会发现图中最有趣的,远不止花果,还有画面上部的灵符和钟馗画像。
史料载,明代之前的钟馗画像,多出现在除夕前后,大致是从明代末年起,因端午时节疾病多发,这位擅长降妖的传说中的人物,有了新的专长,开始现于端午,以助人驱邪避病。
钟馗
钟馗画像的演变及端午悬挂习俗,距离今人仍是太过遥远,我们更为熟悉的端午,或许发生在 1674 年。
是年,八大山人(此时的八大山人,还不叫八大山人)也休息了三天。节后两日,他遇到好友黄安平,黄安平为其作画一幅(一说是八大山人的自画像),八大山人题为《个山小像》,并写道: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个山小像 清代 黄安平
八大山人应是十分喜欢这幅小像,因为他在不同年份,先后在画中题跋六次。通过细阅这些文字,我们得以走近八大山人,我们也可以读出一位画者的人生之路。
八大山人
一个端午,年迈的王时敏,画出了极为少见的蔬果图画,四年后,引领清初画坛正统的他,默默离世。一个端午,八大山人留下了自己唯一真实模样,十年后,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世间少了一位僧人,多了一位画者。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