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余秋雨回上海戏剧学院“上课”

来源:北青网 2023-06-18 15:02:35

“33年前,我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在座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时间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神秘会合,比如今天我们像朋友一样对话。”6月15日,77岁余秋雨回到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戏党委书记谢巍围绕《新时代 新的文化使命》展开对话。“少看电脑多行走,少模仿多练基本功多创新。”余秋雨寄语学生们,“从大悟、大爱达到大美。”

攥着石头上路

“对艺术来说,任何抽象概念都要变成具象情节,任何群体都要变成个体,任何思考都要变成感情。”多年前,余秋雨展开文化寻根旅程,“我穿着灰色棉袄、旧球鞋,背着薄薄的背囊行走在西北高原,寻找公元七世纪的唐朝,寻找唐朝之前的汉朝。当时没有太多公路,更不要说高速公路。有时候我怕遇到不良的人或者野兽,手上攥着一块石头走路。”


(相关资料图)

“小旅馆非常简陋,上厕所要走很远的路。”在这样的小旅馆写作,余秋雨在兰州街头看到绿色邮筒,把稿件寄给上戏同学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杂志,《文化苦旅》由此诞生。

“马行千里,不洗尘沙”,余秋雨提醒学生,不要在电脑前浪费太多时间,“赶快走吧,多去走走,网络信息太会影响你的时间、思维等级、心态。在走的过程中,你会更了解中华文化的美丽、被诗歌浸润过的美丽,这种美丽了不起,更会产生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必须创新

余秋雨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上古典文学课,有一句开场白,“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不是河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在他看来,创新往前走,并非摒弃传统,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的文化修养也是这么来的,但是希望用更多力量投入创新。“文化必须创新,必须和今天生活、和新时代连在一起。”

余秋雨以元杂剧湮灭为例,“中国戏剧史上最让我动心的是元杂剧,出现马致远、白朴等剧作家,但是元杂剧轰轰烈烈只持续了70年,70年后它让位于新剧种昆曲。一个剧种倒地时都是铿锵有声,而不是躺在病床上求输液。如果舞台为白发苍苍的人准备,时代就停滞了。我们一定要创新,上海戏剧学院有让我感到骄傲的品格——不墨守成规,永远在创新路上。”

艺术如何创新?余秋雨指点学生,寻找自己的天性,慢慢写,千万不要模仿,“李白、杜甫时代没有报纸、网络、电脑,他们不知道别人写的是什么诗。有些人说先模仿再写,不对,先模仿,把起点搞错了,模仿的影子会追随你一辈子,怎么也甩不掉。为什么很多大演员的孩子们不太会演戏,父母过早给他们树立模仿的范本,就糟糕了。”

我的书有读者

7岁代替母亲为邻居们写信,给了余秋雨最初的写作体验,“我听着老太太哭、阿姨抱怨,把他们的话变成信,当时,许多字还不会写,我已经写了几百封信。为什么我的书永远有读者,因为写作对我来说,眼前永远有收信人。”

“换位思考”在余秋雨的创作中举足轻重,“我经常从接受者的角度思考作品能不能被接受。你们以后作为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师,要经常保持观众的身份,注意到观众的厌倦在什么时候发生,具体到几分几秒,都要把握。”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背诵,要激发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创造力。现在年轻人一下子就能从电脑里找出所有古诗、古书。”余秋雨再次提醒大家,“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整天没完没了看电脑。一个人关注什么,时间越长,精神等级就陷在那个地方。信息发达的时代,更应该在信息中保持清醒、干净,保持自己的完整,别被信息冲烂了。”

从书单看未来

大学四年学习,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在课堂上学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大艺术家是金光闪闪的高塔,学校基础教育铺就走向高塔的台阶。不走台阶,眼睛只看着高塔,要摔跤。”余秋雨认为,钻研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和经典表演,要学会做减法,“看完100部电影,选择值得再看一遍的20部电影,接着发现心中真正喜欢的只有5部。最喜欢的演员也是一样,一开始有10个人,后来筛选到3个人,这是你心底里的储备、永恒不变的审美坐标。”

上戏图书馆工作人员曾告诉余秋雨,从学生的借书书单能感知其未来成就。“每天换一本书的人多半不行,需要安安静静固守研究内容,这样的人才有完整思考的痕迹。如果他发现研究方向不对,放弃也是循序变化的,而不是一天一变。”

科技常变,信息常变,艺术在常变的世界里寻找永恒。“这个‘永恒’告诉大家生命的可贵,世界的可爱。”余秋雨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永恒的东西,成天东看西看、左顾右盼,等待各种机会,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又非常沮丧,这样的生活让人遗憾。”

他倡导创作者从大悟、大爱中达到大美,“大悟是看轻功名利禄、各种关系,大爱是从爱身边人到爱不同的人群,艺术家最终将其变为‘大美’,把对艺术的追求、艺术的美提升到人生的高度。”

“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发挥聪明才智。”谢巍希望上戏图书馆有越来越多读者,马上到来的暑期社会实践,能看到更多上戏人的步伐。

活动尾声,余秋雨笑言,“前两天网站出现我与妻子上街买菜的照片,拍的人不好意思正面拍,也不好侧面拍,只能从后面拍,我和妻子当时正在人群里找路。朋友看到照片,调侃形象鬼鬼祟祟,我说不要紧,我很快在戏剧学院有一次演讲,你们看到的图像将是不窝囊的,所以我今天非常高兴。”

文/上观新闻记者 诸葛漪

编辑/崔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