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讯:《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7条人生智慧,让你摆脱“穷忙”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7条人生智慧,让你摆脱“穷忙”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资料图】
作者:洞见·瑾山月
讲一件趣事。
股神巴菲特,每年都会邀请查理芒格,出席股东大会。
每当他讲完话,总会询问芒格的意见。
而芒格从来都是,耸耸肩说:“我没什么好补充的。”
有一年,芒格没能出席。
巴菲特竟摆上芒格的照片,用录音机反复播放那句“我没什么好补充的”。
他解释说:我一刻都离不开芒格,是他让我从猩猩进化成了人。
作为幕后军师,查理芒格,一直被视作巴菲特的“秘密武器”。
他不仅是投资界的高手,更是逆袭命运的人生赢家。
芒格原本家境优渥,却因经济大萧条,陷入极度贫困之中。
大起大落之间,他凭一己之力,逆转命运,发家致富。
人生跌宕起伏,谁都可能突然陷入“穷境”。
可比起芒格,很多人却是越忙越穷。
为了帮大家摆脱“穷忙”,芒格把人生经验,整理成了一本《穷查理宝典》。
这本书收录了他过去20年间的座谈和演讲,是芒格毕生智慧的结晶。
若想早日结束“穷忙”的恶性循环,不妨看看芒格给出的这七点建议。
1
经常阅读
在书里,学者李录,谈起过一件往事。
多年前,他有幸被芒格邀请共进早餐。
他准时到达后,发现芒格正聚精会神地看报纸。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接下来的几次见面,即使他早到一个小时,仍早不过芒格。
每次约会,他都远远地看见芒格一个人坐在那儿,安静地读书看报。
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李录才得知芒格有早读的习惯。
芒格是出了名的爱读书,巴菲特称他是“长着腿的两脚书柜”。
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六点钟起床,找个地方读书看报。
他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阅读的。
书籍,就像一日三餐,你很难说出它具体的效用。
但读着读着,知识就悄悄转化成了养分,丰富了头脑,拓宽了眼界。
无论什么时候,用知识赚钱,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走通的捷径。
2
拒绝从众
芒格在宝典中,反复提起过哥伦比亚广告公司。
它本是行业内的翘楚,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可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管理者杰克韦尔奇,却随大流转了行。
他拿出几十亿盖酒店,结果市场饱和,酒店根本卖不出去。
上亿资金打了水漂,原先的公司因现金流断裂陷入困境。
而杰克韦尔奇本人,也受尽同行的嘲笑。
芒格说:害了韦尔奇的不是市场,是社会上愚蠢的从众习气。
放弃独立思考,缺乏审慎判断,追着别人的脚步跑,最终都会陷入死胡同。
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蜂拥而来的人,注定有人会空手而归。
刚与芒格合作时,巴菲特也像大多数投资人一样,只购买低价股票。
但芒格却极力建议,去买大公司的高价股票。
因为,大公司增长潜力大,他们的股票更有价值。
几年后,那些买低价股票的公司,多半业绩平平。
而巴菲特的公司,却异军突起,独占鳌头。
巴菲特感慨:“一个从不人云亦云的合作伙伴,是你公司所拥有的最佳机制之一。”
其实,随风跟跑的人,并不轻松,每一次更换赛道,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气。
但可悲的是,这种努力是反作用力,会分散掉我们的精力。
而激烈的竞争下,人只有集中全部资源,才有可能赢。
芒格说:如果你因为特立独行而不受欢迎,那就随他们去吧。
屏蔽外界的干扰,坚持正确的判断,用持续的勇气和耐心,才能换来财富。
3
逆向思维
《穷查理宝典》中,记载了芒格的一段“奇遇”。
一天,他去田间散步,与一位农人攀谈起来。
农人说:“如果我知道自己死哪里就好了,那样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芒格一想,是啊。
知道怎么痛苦,人就会幸福;
知道怎么赔钱,就知道怎么赚钱;
原来,人生很多难题,只要反过来想,就能找到答案。
芒格的这种“逆向思维”,适用于每个普通人。
想想看。
你怎么做,才会痛苦不堪?
酗酒、吸毒、百病缠身,灰心丧气……
那反过来,远离恶习,坚持运动,调整情绪,你就会幸福。
你怎么做,才能一直穷?
机械式地工作,苦干蛮干,低效努力……
那反过来,主动求知,积极探索,人就不会穷忙。
与生活的较量,就像排兵布阵。
正面交锋无法突围,转到后方突袭,也是一种战术。
当难题挡住去路,绕到问题的反面,就能找到突破点。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反其道行之。
知道了问题的来源,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4
量力而行
在书里,芒格还谈起过一次很特殊的经历。
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日本老太太,得知她经营着一家小家具店。
为了帮她赚钱,芒格给出了不少建议。
比如跨行经营,进军股市,开连锁店……但都被老太太一一否决。
老太太的理由很简单:“我只做我懂的事。”
芒格一听,竟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能力范围之内,才能成为行家。
在书里,芒格提出过一个“能力圈”的概念。
他说: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只在自己的能力圈中做事。
他们看得清自己的边界,绝不做没把握的事。
然而,遗憾的是,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
刚刚胜任本职工作,就想挑战更难的任务,拼尽全力却以失败告终;
刚报考职称考试,觉得自己心有余力,马上再报一门,结果全部考砸;
创业刚有起色,急着多元化经营,又在不熟悉的领域,赔光了本钱。
我们在急功近利中,早已忘了成事的关键是量力而行。
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游刃有余。
而不适合自己的事,你付出再多,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芒格说:别把事情搞复杂,始终记得自己能做的事。
人的精力有限,划定区域,精准投射,才能射中财富的靶心。
5
有目标感
格拉汉姆教授,是芒格最敬重的朋友之一。
博士毕业后,格拉汉姆同时收到高校和芒格的邀请。
两方都有极大的诚意,但给出的条件,却是天壤之别。
当教授的薪水,不及做投资的一半,但格拉汉姆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
起初,他拿着微薄的薪水,默默无闻地做“教书匠”。
但最后,格拉汉姆却凭借学术研究,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声望。
芒格感慨:每个人,都必须想清楚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目标清晰了,人便可以不受干扰,扎实地朝理想挺进。
在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职场上两个新人,A希望自己的业绩,能进入公司前三;B没有什么目标,只是为了按月领薪水。
工作中, A有侧重地学习,如何策划方案,如何营销客户,如何与同事合作;
而B呢,却像个打杂的,一会帮人复印,一会跑腿买咖啡,一会打扫会议室。
半年后,A成功地拿出了几单业绩,升职加薪;B却被任命为“公用助理”,继续打杂。
其实,两个人都很努力,也都十分辛苦。
但结果却是,一个忙出了价值,一个忙坏了自己。
目标,是人生前行的灯塔。
只有点亮灯塔,我们才能看清前路,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丛林中。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不瞎忙乱忙,我们才能用努力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
6
少想多做
有人说,查理芒格是投资界的“幸运儿”。
但事实上,他拿到的人生剧本,却是非常烂。
他5岁时家族企业破产,6岁就要去杂货铺打工。
17岁时,珍珠港事件爆发,他中断学业,应征入伍。
29岁时,为了给白血病的儿子治病,又倾家荡产。
直到35岁,他才与巴菲特相遇,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有人问: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芒格回答说:少想多做。
在书里,他一再强调:“人一定要往简单处想,往认真处做。”
碰上麻烦,想再多都无济于事,还会令自己心力交瘁。
倒不如顾好眼下,用工作治愈自己,再静待转机降临。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工作上遇到一点难题,就寝食难安,既怕搞砸了被人耻笑,又怕做好了遭人嫉妒;
碰上事业瓶颈,或是偶遇失业,就一蹶不振,每天揣测外界的看法,活得战战兢兢。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身体乏累,而是被内耗压垮。
“想太多”是另一种累,结果和“瞎忙”一样,换不来钱
当我们把大量精力用于胡思乱想,生活将“满负荷运转”。
生活,最好的状态到底是什么?
是全神贯注地学习,工作,应对意外,解决问题。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斩断思绪,拿出动作。
不要去“想”出路,要用“事”去探路,人才有路可走。
7
终身学习
彼得·考夫曼,是芒格的崇拜者,也是《穷查理宝典》的作者。
是他,将芒格的数百篇文稿,收集起来,汇编成册。
在书里,他谨慎地对比过芒格和巴菲特。
发现芒格最大的优势,是具备了“多元思维体系”。
芒格不仅是投资专家,还是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
他涉猎广泛,从建造房屋,驾驶轮船,到编制报表,文学评论,都深得专业人士认可。
彼得曾问他:为什么要一直学,还学这么多?
芒格说:“未来属于终身学习者。”
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断充电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实现跃迁。
如今的社会,再也不是谁能吃苦就能赚钱。
所有人都在拼智力,我们进行的是头脑比赛。
而一个人最大的优势,是不断进步的自己。
只有在学习上坚持长期主义,时间才能在我们身上起效。
智慧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唯有时刻终身学习,才能用更好的自己,接住命运随时抛来的橄榄枝。
▽
《穷查理宝典》中,有一组经典问答。
有个年轻的创业者,问芒格:
我要怎么做,才能像你一样,活成一个有钱的老头?
芒格笑笑说:
很简单,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比昨天的你更聪明一点。
只有让自己越来越好,你才能配得上不断增长的财富。
查理芒格并非天赋异禀,也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好运傍身。
他的人生,可以被每个普通人借鉴。
他让我们看到:
赚钱,从来不是单纯的体力活,需要我们运用认知,发挥智慧。
倘若一味盲干,随波逐流,人只会陷入“穷忙”的桎梏。
而摆脱平庸,提升认知的契机,恰恰是经常阅读,终身学习。
点个赞吧 ,努力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坚持学习,我们都能过上富足的日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