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族的遗风 天天快播报
获奖评语
朱伊文似拙实秀,既慧且勤,创作触角伸向多个领域,均有成果。善于汲取古典文学精粹且始终立足山西这片沃土,致力于以一种超越的视角、对比的手法、反思的方式审视故土乡人,重新阐释山西历史文化,探索新时代下三晋文化现代性和全域性的表达,并大胆尝试以迥异于本土文化特质的域外风格来描摹山西人、叙述山西事,建构出山西新的形象。
《暗夜星火石评梅》朱伊文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资料图)
该书描写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的一生。石评梅是山西平定人,著名作家,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第一个女会员,也是革命先辈高君宇的生死恋人。她的一生,杰出优秀,却不停地感受到“被侮辱与被伤害”,所以,她始终在坚持寻找生命的意义,不曾向世俗低头,为了妇女运动斗争到最后一刻。本书通过对她童年和少女时期,以及成年后优秀的办报人、著名的女作家、杰出的教育家三个身份多个层面的描摹,刻画出了石评梅“要做毁旧建新女子”“寻求真实生命的战士”“立誓一生从事教育”“不仅要成为一个文艺家,还要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石评梅的父亲石铭,是平定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任文水、赵城的教谕和候补知县。母亲李棠妮为父亲的续弦,她的父亲,也就是石评梅的姥爷李桃庵也是举人出身,曾担任知县,石评梅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石汝璜。这个家庭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石家更是平定古州的名门望族,石评梅的祖居位于如今被授予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名享全国的阳泉市义井镇小河村。村落依山而建,丛林掩映,满目葱茏,就像隐居在山林中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村口一棵大槐树,五人合抱,冠盖如伞,已过了数百个年岁,登高望远,可见牛羊三三两两,白云悠然出岫,一条静静的小河穿村而过,仿佛静静地容纳了所有的悲欢离合。村中有明清、民国建筑共计18.3万平方米,有当铺、商铺、醋坊,有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传统院落178处,还有关帝庙、观音庵等寺庙,全部保存完好。
一进村口,就是高高耸立的石评梅塑像,向外界骄傲地宣告着这个小河的女儿有多么优秀。塑像上方就是石评梅的祖宅,人称石家花园,因宅院中有一小巧玲珑的花园而得名。石家花园建于清雍正年间,坐落在村南口的西山坡上,主宅占地一万余平方米,院中有窑洞65眼,起脊房120间,整个布局坐西朝东,背山负水,负阴抱阳,高低分明,花园内构思独特、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花园从上到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含清堂的院落,第二层主要是三元堂的院落,第三层,也就是最上面一层,主要是明远堂的院落。石家花园初为小河村石显虎所建,后卖与石思虎家,石思虎中年谢世,妻子葛氏带着两个儿子石宽、石虎筚路蓝缕、勤勤恳恳,靠着卖油糕起家,历经几世,逐渐发达,将石家花园建成了现在的规模。
石氏家族以文化造诣著称,以多有善举闻名。《平定州志》《石氏族谱》就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平定州志》载:“石湛字映寰,祖居州北小河村,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在该村建立义学,捐施石窑两孔、瓦屋三间、田地十亩、延师以教乡里子弟。乡人勒碑以识其美至今(光绪八年1882)存焉。”石湛是石评梅的六世祖,字映寰,太学士,文林郎。他的儿子石森玉,是乾隆乙酉科举人,石湛的孙子是武庠生,石评梅的高祖、也就是石湛的曾孙石先庚和石评梅的祖父石登科都是文林郎,石铭又是举人,故石家这一支有“六堂储英”赞誉。
石湛后来离开了小河沟,移居平定大石头沟,以现有的资料推断,石评梅不一定出生在小河沟,但应该是有过在石家花园这个祖居生活的经历。因为石家花园含清堂中石评梅的本家爷爷、十一世石登元和石铭是同年出生、又都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两家关系很亲密,民国十年,石登元在小河村首创平定第一新女校“小河女子学校”,第一任教师就有石评梅的兄嫂商培风和侄女石昆林,由此可见一斑。据小河村人讲述,石评梅很尊重、喜欢这个爷爷,爷孙俩常常在一起读书写字,画画下棋,谈天说地,石家花园中小花园假山上的“洗砚池”三个苍劲有力隶体字,就是石评梅在石登元爷爷指导下题写的。在石评梅写家乡的文章中,也有“午餐后,上窑顶,望远山含翠,山坡上有白羊数只,游憩其间,有山,有水,有田地,有青草原,有寺院,有古塔,有磬钹声”“黄昏时登楼一望,见暮云笼翠,青山一线,如镌天边,地上青草寸余,如铺翡翠毡,最妙的高低布置,参差起伏,各尽其趣”等章句,与小河村的风貌颇为一致。
石铭虽然是个读书人,却并不软弱,石评梅曾经告诉她的朋友陈家珍,她家原来住在赵城,民国后才返回平定,父亲因为耿直,中举后未能得官,1903年曾到山西大学堂工作,后来到了赵城当了儒学教官。在轰动一时的山西保矿运动中,也有石铭的身影。
1897年,清政府在英国的威胁利诱下,拱手将山西省平定州、盂县、潞安府、泽州府、平阳府的煤铁矿开采权出卖给英商福公司。这是个非常不平等的条约,英国从清政府获得60年的开矿权利,既获矿权又获债权,还本付息,更重要的是,当时平定有许多百姓以开办小煤窑为生,这样一来等于断了大家的生活来源,立刻激起了极大的民愤。1905年7月,福公司借阳泉正太铁路通车之机,派人在铁路两旁,勘测矿地,竖立标志,霸占矿产,并要挟清政府查封当地人们开办的小煤窑。时人记载:“人们仓皇失措,惊惧异常,徒叹谋生之路绝,捍患之计穷,当时如不疾起直追,挽回危局于万一,势必举数千年固有之宝地,不竭之材源,拱手授人,坐视其垄断居奇,利权在握。”
从9月开始,山西保矿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据冯司直《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序》中说:“黄公铸卿(黄守渊)捭护矿苗抗之,黄公兰溪(黄世芬)弼之,张公墨卿(张上林)擎力辅尔,众绅石公(石铭)、李公(李作楷)、池公(池庄)、刘公(刘焕斗)、赵公(赵皋卿)、廉公(廉士升)、张公(张诚)、蔡公(蔡蓉田)、葛公(葛××)、陆公(陆近礼)、周公(周克昌)等仕群起赴说。不日,吾乡学堂哗洋士民纷趋抗之,又幸,黄公任甫(黄世林)京都憾廨,远达沪宁予晋外始悉吾乡保矿之利弊。越日,全晋趋之噪动,宦贾上下请焉。时天防委倭游泮不假,卿公予余书,谡然笃之,錾纛於乡会。午年,适李君(李培仁)护矿蹈海,同乡护之魂归。”他们首先倡议在平定成立“保艾公司”(平定在历史上曾称石艾),作为保矿运动的常设机关,收回矿权,进行开采。随后又成立了矿业公会,平定州十七个“都”(旧时一种行政组织,“都”以下才是村),每“都”皆有分会。章程宗旨为“联群情,保利源”,把旧有煤矿和计划新开采的“固本公司”等组织起来,以统一行动、坚决自办、反对出卖,使绅士阶层的爱国保矿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消息传到太原,省城各学界集会抗议,发表“矿存山西存,矿亡山西亡”的宣言。海外留日学生得知消息后,也向山西人民发表公开信,告诫大家“唇亡必然齿寒,争矿必须团结”。留日山西学生李培仁在激愤之下,写了两封绝命书,痛骂清政府盗卖矿权,揭发英商侵略阴谋,随后愤志蹈海,以身殉矿,更使得人心震荡。学子们办的《豫报》《第一晋话报》,国内影响较大的《新闻报》《时报》《大公报》等国内外媒体都对蹈海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山西同乡会随后派王用宾、梁善济等人护送李培仁灵柩回国,当11月9日灵柩运回太原时,王用宾与山西大学堂学生在文瀛湖北楼召开了规模空前的追悼会。会上宣读李培仁《绝命书》时,台上宣读人和台下听众皆声泪俱下,平定城也在追悼会之后设起了灵堂,赛鱼、蒙村300多人带上纸炮前往祭奠,一时间,保矿运动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学生罢课,工商界罢工罢市,坚决要求清政府废约自办。这场由爱国绅士阶层发起的山西保矿运动,随后波及全国,震惊海外,最终,经过长达三年的不懈抗争,1908年1月20日,山西当局与英商福公司在北京签订了《赎回开矿制铁转运合同》十二条,商定山西交付福公司赎矿款项275万两白银,以前所订合同尽行作废。以赎回矿权、国人自办、成立“山西保晋矿务有限公司”而告结束。
保矿运动标志着刚刚诞生的山西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保护本国资源、维护民族主权的爱国运动最为辉煌的一页。这些同乡、前辈以及父亲石铭在其中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言传身教,对石评梅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虽然外部环境糟糕如此,但石评梅的童年,还是相对比较平静而幸福的。石评梅曾在散文《归来》里这样描绘她姑姑寺的家:“四围山色中,一残照里。我骑着驴儿归来了。过了南天门的长山坡,远远望见翠绿丛中的一带红墙,那就是孔子庙前我的家了……”现在,南天门和长山坡已不见了踪影,但在当时,南天门是“通京御路”,是山陕一带的人去北京的必经之途。石评梅从北京回家探亲时,就是上黑沙岭,过头二道寺,顺着南天门的山坡下来到城里的。她从山坡上看到的城里的“一带红墙”,就是圣庙(孔子庙)的围墙。
那时的平定城里有一条直贯东西的五里长街,圣庙就在长街中间的北侧。圣庙面对的长街两头,各有一座金碧辉煌的木制牌坊。除了皇家,只有圣庙的屋顶可以铺黄色的琉璃瓦,故而圣庙的大成殿红墙黄瓦,一派皇家气象,高大的牌坊在一片黑压压的青砖黑瓦的商铺和民居中,显得格外醒目。石评梅的家就在圣庙旁边,平定有些老人们还记得,石评梅骑着当时还很新鲜的小自行车、在圣庙街上潇洒来去的身影。这条街紧挨着如今的石评梅广场,已经列入了当地的旅游规划,正在逐步恢复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