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分裂”也让我游刃有余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
【资料图】
阅读让我“分裂”也让我游刃有余
陈更扮演的林黛玉。
陈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
陈更
推荐书目:
《红楼梦》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这句话有中国文学的“入乡随俗”版本,那么一定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种《红楼梦》的解读”。说到中国小说,说到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是一定要被提起的。在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我为书狂”——4·23一起穿阅吧特别策划中,《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就向观众推荐了这本写尽人间悲欢的《红楼梦》。
在报道发布的同时,由陈更穿“阅”扮演林黛玉的视频也同步释出。在前期沟通的时候,陈更就提到过,自己并不想演绎“黛玉葬花”的经典桥段。因为在她看来,葬花的黛玉并不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精神和性格。陈更认为,黛玉身上更多的是“临风袅袅,宁折不弯”。因而,她选择了《红楼梦》第八回中“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的情节,演绎她心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一万个世界
能够窥得两三个已经很好
“理解中国人,理解中国文化,永远绕不开《红楼梦》。”在陈更看来,《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书中既有文学、建筑、饮食、人情世故、家族风貌等相关的描写,也有中国古代对于爱情、亲情、友情、考取功名等方面的观念。“喜欢看通俗故事的人,可以在书中看到通俗故事;喜欢纯文学神韵的人,可以读书中的诗词。它就像是一个博物馆、一个大观园。每一个人读《红楼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这一点,也是这本书留给陈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红楼梦》将大众文学的特征与纯文学的特征结合得非常好,书中的诗文和情节完全融为了一体。我们在阅读《水浒传》或者是《三国演义》时,很少会有这样的感受。”陈更举例说,同样是描写外貌,《红楼梦》中表现警幻仙姑的美貌时,使用了一篇赋来描写:“……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这些文句即便是拿出来单独欣赏,也是极优美的。但反观《水浒传》在描写名动朝野的李师师时,却只一句“灯下看时,端的好容貌”。虽然两本书题材和时代均不同,但单从文学性来说,陈更认为,《红楼梦》更胜一筹。
陈更第一次阅读《红楼梦》,是少女时期。因为那时候读的是少儿版,情节和语言都有所简化,因此,《红楼梦》在陈更心里,只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后来再读《红楼梦》,就已经是研究生时期了。“那时候每天睡前都会读一小段,既看故事,也看诗词歌赋。它的故事能让人沉浸其中。”陈更特别讲道,读《红楼梦》,一定是纸质版的书本更加合适。“书中有很多的注解和批注。而纸质书一半是正文,一半是注释,比起电子书需要挨个点击注解才能显示,纸质书会方便很多。”
面对书中数量庞大的注解和典故,陈更说,其实也不必惧怕。“例如开头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话,如果难以读进去的话,可以先跳过,把握整体内容之后,再来细读,”陈更说,“因为,如果《红楼梦》中有一万个世界,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两三个,已经很好了。”
张爱玲曾在《红楼梦魇》中提到,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对于陈更来说,与红楼相关的憾事,也是如此。“如果要说遗憾,就是我到现在也没有读完。一是因为我读得慢,另一个原因就是读到后四十回时,无论是从人物塑造,还是文辞的精彩程度来说,我觉得都与前八十回有差异。而且后面家破人亡、作鸟兽散的场景,也不忍读下去。”陈更如此说。
阅读让我“分裂”
给了我游刃有余生活的能力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陈更积累的诗词数量之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得益于她长期的阅读。在陈更看来,读书不仅仅是学习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灵瑜伽和生活修行。
“读书能让我保持内心平和、上进心和对工作的热情,这也是我获取幸福感的一大来源,是我化解疲惫的方式。尤其在读小说时,这点特别明显。”在读小说时,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让陈更暂时忘却真实的生活。“读书让我自己的世界只有百分之五十。这样来说,如果现实世界出现了百分之二十的问题和烦恼,那么对我来说,其实只有百分之十的大小。因为我的另一半世界是由诗书构成的。现实世界的扰动,或是小小的不幸,都能被读书化解。”
在所有阅读的场景中,让陈更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前坐在父亲的车上看书的时光。“爸爸会跟我聊天,但这并不影响我看书。我甚至能一边聊天,一边看书,一边拿着手机背诗词。阅读好像可以让我‘分裂’,让我有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的能力,也给了我游刃有余地生活的能力。”
读书需要知识敏感性和理解力,但陈更也会有特别疲惫的时候。这时她就会放下书本,看看《老友记》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很快就能够重新获得思考的能力。
实际上,能够“满血复活”得如此之快,也是陈更在长期阅读中锻炼出来的能力。陈更认为,书是智慧最高度的凝结,文字一定是最能够传达智慧、经验、知识的途径。“这个过程是最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基本上都把他们的智慧留在了书里。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处理更难的问题,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但如果总是接受没有智性的东西,或者是看视频、听别人的解说,就错过了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直接交流的机会。我们的思维也错过了一个进入更复杂、更高阶平台的机会。”陈更如此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