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消息!书评 | 悬疑外壳下的职场悟道

来源:搜狐文化 2023-04-17 14:06:55

文/俞耕耘

《匿名举报》是一部诱人的小说,显然,作者试图打破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鸿沟。你很难归纳它的类型。从行业题材看,它讲述文学作品鲜有触及的领域——商业反舞弊(揭开“职场锦衣卫”的面纱)。它近乎还原了当代职场的景观全貌,穿透各种人性、浓缩百样人生。从反腐话题看,它超出《狂飙》《人民的名义》等官场/扫黑领域,延伸到司法外的灰色地带,公职外的企业精英,可谓一部职场警示录。它不同于传统推理悬疑题材,对凶杀案件的各种解谜游戏。故事里的犯罪,就在阳光下,就在工作中。潜入你我日常,读来感同身受,步步惊心。


(资料图片)

《匿名举报》借商业反腐,企业内审,经侦介入,高管被查的故事,不止写出行业内幕,更击中了人性弱点。作家李佳奇靠悬疑框架,装进的是人生悟道,两性情感与生存反思;小说人物经历悖谬的炼狱:工作与生活,物质与精神,心灵与肉体难以安放协调。为何是匿名,而非实名?作家也许意在说明,企业公司和社会机制一样,都是运行的系统,是透明的介质,无名的机器。任何个人都不重要,所处位置,扮演角色,提供的功能,才是关键所在。

1

故事由突发“事件”引爆,像所有推理悬疑,都离不开一场自杀或被害开场。一群神秘人潜入企业园区散布小纸条,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收到匿名邮件——举报朗睿集团市场部副总裁魏雪贪污受贿数千万元人民币。叙事贴着人性里的两大兴趣,丑闻与八卦。作者也看重心理效应,嚣张、高调、膨胀的女高管,结下无数怨恨梁子,最终摊上大事。情绪价值,永远是小说的一种通道,李佳奇的故事在这里发酵出了“罗生门”。

人性的应激和即时反应,开始酝酿。“陶抒夜脑子里突然闪过几个念头:如果这次魏雪真的倒台了,自己有可能借这个机会咸鱼翻身上位吗?一向过分爱惜自己羽翼的JoJo会不会一反常态拼命去保住魏雪,抑或是从外面空降一名高管强行安排在自己头上?”有意味的是,对各种可能性的猜测分析,并非出自当事人,而是利益攸关者。小说演绎各种可能性,就在这种头脑风暴里,每个人都是潜在侦探,推演幕后人,上位者抑或空降者。

“看一个人的本质,不但要看她讲了什么,更要看她没讲什么。”沉默,压抑与隐匿,有时比表述更有信息,这正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小说开篇,魏雪始终未出场,这种围绕“缺席”的议论聚焦,有引而不发的张力。“‘危机公关’就是一个伪命题而已,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危机公关大师。在真正的危机面前,一旦涉及自己,谁都难以全身而退。”魏雪最终因收受供应商巨额贿赂,暗箱操作招投标,被经侦调查入狱。

李佳奇写出了极大反讽,公关部只限于公共关系范畴,解决外部危机,不过是对症施治,机械灭火而已。市场部在野蛮扩张,高速发展时,也产出大批欲壑难填,欲罢不能的管理者。创意总监平时有无数方案,被调查时依旧束手无策,慌了阵脚。“栾贺臣一向认为贪心是人性,越能干的人越难没有所求。完全不贪婪的人,也难成事。成事之人,往往有极大贪欲”。“你是个聪明人,但是聪明人有时候会没那么坚持原则”。这种辩证转化,相生相伴的观察,始终贯穿小说。“你没收他的钱,你是他的客户;收了他的钱后,他反而成了你的客户。”

而这些高管“人精”却无力解决自我精神危机,生存困境。他们精通企业潜规则,表演与话术,在派系部门林立的生态里,左右腾挪。然而,唯独忘了生活,无视自己,忽视身体,缺了感性,少了人情。陶抒夜“看着自己还算年轻的胴体,她脑子里面旋即产生了一种莫名强烈的冲动……自己太久没写过文字了,平日里打交道的全部是逻辑的、线性的、枯燥的商业图表和数字,反倒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词汇。”

魏雪在入狱后,才得以纯粹,获得解脱,没了戒备;JOJO在离职后,才放下角色,摘下面具,有了温情。“JOJO释然地笑了起来,那笑容让陶抒夜感到温暖,脱离了汇报关系之后,两个人反而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陶抒夜对楚歌并不反感,“甚至有些好感,如果他就是普通的一名同事,该多好。或许他们真的可以在某个下午约着喝咖啡,互相谈谈近况,愉悦地吐槽下各自的老板”。小说最初书名《我不是你同事》,或许说明作家渴望摆脱扮演,回归一种无利害牵涉的人际关系。“同事在这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与自我身份的疏离”。

2

这种可悲,正是当代职场对人性的“新型异化”。它并非个体、原生的本然,而是被系统生态和潜在规则,所催化形塑。工作后的魏雪曾为了一张星巴克卡忐忑不安,而原始欲望不断增殖,就分不清需求和贪念的界限。小说也试图对流行的观念进行袪魅。“职场中最大的谎言就是财务自由,人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满足,因为欲望是随时增加的。”魏雪对“安全感”一词,也有了新理解,“我这辈子都是被安全感这个玩意儿毁了”,以为分数、学历、老公、职位和钱能提供,“这个安全感边界,一改再改,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反倒是安全感最强的时刻”。

陶抒夜接受秦澈的赠予,也是步步递进,最后用自我催眠,欺瞒自己:这不过是男女的私情。“她通常会下意识地脑补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会更愿意认定那是秦澈爱她的一种表现,而非什么利益交换”。李佳奇把这对曾经敌手,变成了镜像的参照,前后的互文。“所以有时候,在职场拼的其实并不是你自己有多优秀,而是你的对手先犯错,先于你离开”。魏雪的结局,应是陶抒夜的前奏。小说虽未直写陶抒夜最终入狱,却写了恋情的终结。而她们都把男女之爱,当成逃避焦虑、压抑与恐惧的稻草。仿佛只有借助肉体,才能获得精神短暂避难,这很像渡边淳一笔下的男女。

悬疑元素如何在商业题材内发挥最大效用?窃取商业机密、侵占挪用、商业贿赂、不当竞争,屡见不鲜。可以说,任一环节场景都可能有“看不见的黑手”。李佳奇则将目光放在“企业内审”——这个移交公安、司法流程的前奏阶段。我想,此环节恰是复杂所在,它是弹性模糊,灰度测试区域:充满私情、利益与人性试探,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场。公司虽无执法权,却有主动先手。作者有意强化了这种神秘感,甚至,内审部成了“企业东厂”、“情报机关”和“预审机构”。

小说也利用空间隐喻,位置暗示,“传闻听说”,来渲染这种特权。“朗睿集团的内审部,一直是个相当神秘的存在。据说只有十几个人,悄无声息地盘踞于集团总部最高层二十八层,距董事长的办公室仅一步之遥。坊间传闻该部门手眼通天,下到前台、保安,上到集团高管、分公司封疆大吏,想查谁就查谁,无须任何理由。”

在同一事件中,写不同人物群像,性格组合序列,很考验作家的塑造力。老板哥哥seven,号称“皇叔”,迷恋侦探小说,被安置在内审部当副主管。他靠学来的三脚猫技巧,“三斧半”架势,在调查中咋咋呼呼。JOJO则冰冷理性,只表态不辩护,立即与下属做出切割。此外,消息灵光,爱搞八卦,“碎嘴”的沈嫣;即将退休,临时受命的内审主管李冉;当年招聘魏雪,心情复杂的林诗琪。他们基本代表如今企业内各类型人物谱系。

而在物色“集团反舞弊部”负责人时,则需要精通犯罪心理、行为学、审计、法律和技术的“全才”,这很难找到。所以,楚歌的“团队”,就聚合了另一批人物群像。有退下来的刑侦专家刘岩,律政佳人江律师,“大飒蜜”般的心理专家赵伯倩,“技术流”宅男图南。他们入驻公司,各个击破,分化瓦解,条分缕析出线索证据,推动了一场场暗战。没人能置身事外,全身而退,几乎各部门都涉及贪腐,经不起调查。这也说明企业内部坍塌,价值崩溃,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3

职场和悬疑,如何与两性情感同步协调,这显示小说的调配统筹能力。大量同类小说,在这一问题上转换突兀生硬,抑或强行穿插,显得赘余。李佳奇使二者同构,成为内在关联,相互推动的故事系统。譬如,魏雪被举报调查,汲汲自危时,一改多年不要小孩的态度,准备回归家庭,借此怀孕。这种叙述切换,显出一种代偿机制,重心从工作转移家庭,有意逃避。

有意味的是,作家对两性关系描写,也暗合人物角色,地位、性格等要素。在私生活与公共生活间,人物性格毫无断裂,保持了极强的同一性与连续性。魏雪和她的“码农”丈夫杨峥,床笫间也是女强男弱,上下之别,驾驭服从,富于暗示。“女人坐在男人身上,像是一位女战士,一意孤行,乘风破浪。而男人则像是大海里面孤零零的、被支配着的一叶扁舟,随着女人的起伏狂野摇曳,无处靠岸。”

小说用连环钩锁的结构,转入“下半场”陶抒夜和秦澈的地下恋情。这对甲方和乙方的禁忌之爱,远超“办公室恋情”,是利益交换还是真情流露?李佳奇写出了复杂、暧昧与游离的情感状态。既不否认利益,也不否定真情,我想问题就在于发生学的“先后”——是在客户里培养了女友,还是认定了女友,恰巧她是客户。巧妙的是,当秦澈借用回扣返点、客户维护、公司报销,赠予陶抒夜贵重礼物,支付奢华开销时,早已无法拆分厘清。

恋人之上,婚姻未满,维持现状,保持默契,也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情感新常态”。即使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也充满理性的狡计,力量的对比。“两人谁也不想完全迁就对方他们也在暗地里角力,似乎谁先搬过去住,谁就会对对方产生依存关系。好像一旦谁占了上风,谁就会在感情世界中变得强势起来。这种极其微妙的心理状态,两人相互洞悉,但谁也没挑明。好在两个人都忙,应酬繁多,这样反而让这份感情多了几分新鲜感,保持这样的‘特殊’现状,两个人都很满意。”

陶抒夜一语中的,爱情本质就是想和对方做爱,和对方聊天儿。她说得赤裸直白,前者是身体欲望,后者是精神需求,身心合一,就算很高标准了。“充其量就是他有一副男人的皮囊,而她有一副女人的皮囊,碰巧两个人看对眼了而已”。小说里提到的八字箴言,“促膝、经事、过钱、识人”,套用在二人身上,也更贴切。有了性和金钱关系,共同经历了“危机”,他们认识到:都不够勇敢,不够爱对方,一切只是权益。

“当利益和爱情搅和在一起,成年人就会习惯性地去权衡,权衡的结果就是妥协。秦澈和陶抒夜都属于同一个都市物种,或者是属于同一种职场动物,理性起来让人看不到任何感情的痕迹。”权衡背后则是一种得失心,它是产生恐惧、焦虑和执念的根源。“人们心态上会失衡,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字——‘求’……人在很多时候避免不了去求人。所谓‘人不求人一般大’,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李佳奇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3-1

李佳奇的写作使职场小说再次细分成为一种“行业小说”。其间黑幕、社会与人情小说元素合体,意欲实现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化约。小说人物经历着地位反差,攻守相易,从被赋权,到被去势,犹如加冕与脱冕的角色游戏。他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在企业组织“机体”内,缓慢失真,又是如何反思悟道,得出人生处境的真相——无论是佛家众生皆苦,万物无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是道家的“无欲则刚”。遗憾的是,人物唯有在跌落、失去和放逐后,才会去除遮蔽,发现本真,认识自己。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