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枚藏书票和一篇文章深切缅怀冯亦同先生 焦点报道

来源:扬子晚报 2023-04-12 12:49:44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资料图】

这首运用古代“诗经体”创作的震撼之作,就出自大名鼎鼎、却为人极为低调谦和的老诗人冯亦同先生之手。

他是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文学总撰稿,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和平学”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先后多次撰写政论体的《和平宣言》,碑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广场上。当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他又用古老的“诗经体”,再一次撰写《和平宣言》。

选用《诗经》的韵文体,四字一句,既考虑到彰显南京历史文化特色,也考虑到契合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庄重场合的需要。

冯老从《礼记·礼运篇》、《周易·条辞传》中精选出两句经典:“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地之大德曰生”。再加上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衍生:“和气致祥”最后凝练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十六个字。

这就是要昭告天下:以和为贵、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祥和与幸福,和平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宣言》就是要大声呼告,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珍重生命。

当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77名中学生齐声诵读的《和平宣言》。240字的韵律和节奏,彰显内涵和气势,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悲壮的历史追溯,庄严的和平祈愿,那稚气的声音、代表着未来的声音,响彻寰宇,场面肃穆,撼人心魄。

这个创举,不仅让华夏文学艺术的瑰宝再放异彩,让《和平宣言》更具有文学性,更主要的是,让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华民族时刻警醒:落后就要挨打,忘本同样会断根…… 冯老透露:这篇《和平宣言》是层层严格把关,以近乎苛刻的挑剔眼光反复推敲,最后由中央一锤定音的!

青年时代,冯亦同先生从扬州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终于可以和大自己两岁,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姐姐同处六朝古都。每当周末,姐弟俩就在成贤街、南工旁的南京图书馆相聚,倘佯书海。数年后,姐姐毕业去了北京,他却分在南京。家,就安在长江路上的邓府巷,一个与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咫尺之遥,离温馨记忆最近的地方。

“一住就是小半辈子”。说起这段往事,冯老那可是“一脸的甜蜜”,透着陶醉。南京,带给他的记忆,是一种爱意浓浓的幸福。南京,就这样,一开头便俘虏了冯亦同的心。冯亦同先生的阅历很有故事性。他与诗词歌赋有着一种天然的、割舍不断的“柏拉图之吻”。

1961年,还是学生娃的他,在全省最权威的媒体《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在宇宙的大街上》。 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青年”,就此步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诗歌组,一发而不可收。 二十年后,他正式调入南京市文联。从此,名正言顺、如鱼得水,眼前豁然敞亮。 弹指一挥,几十年的磨合,冯先生成为了南京市作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被聘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功力深厚、水到渠成,这样的礼遇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

南京、诗词、冯亦同,是一种机缘巧成的“三合一”。

2016年10月份,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何鸣芳为冯亦同先生设计了一款藏书票,文艺评论家董大延用“诗经古体”评价冯老震古烁今的功绩,刻于票额、权当丰碑:文学青年 古稀溯典 千秋诗经 回我大殿,这本2018年1月出版、由董大可主编的《中国藏书票名家精品集》里,何鸣芳为冯亦同先生制作的藏书票辑录在里面,赠送给冯亦同先生。

文|董大可

校对 王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