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了雨果的《九三年》,才真正懂得如何爱一个人
作者:洞见·南风
1793年,法国大革命进入最白热化的一年。
那一年,共和党将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为防止保皇派反扑,在国内掀起一场以暴制暴的血雨腥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年后,凝固在法兰西上空的血腥气早已消散,但雨果对当年的“血色恐怖”仍刻骨铭心。
于是,在酝酿10年后,71岁的他挥动巨笔,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部著作《九三年》。
在书中,雨果真实还原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枪声炮响犹在耳边。
战场之外,雨果安排朗德纳克、西穆尔登、郭文三个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轮番登场,上演一出人伦大戏。
他们中有的人看似情深,实则虚情假意,有的人明明心里有爱,可做出来的事偏偏极尽伤害。
书中人的情感乱局,正揭示了一个真相: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不被爱,而是根本不会爱。
穿过《九三年》的枪林弹雨,读懂书中三个人的爱恨纠葛,你就能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
1
朗德纳克:
赢得了立场,独独输掉爱
朗德纳克侯爵,是法国西部旺代地区的领主,皇家陆军中将。
他虽然已经80岁,却有着中年人的干劲威仪,深受民众爱戴。
前不久,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他被秘召回国,执行巴黎保皇党交付的任务:
发动旺代地区农民军叛乱,推翻新生共和政权,复辟封建王朝。
可是,朗德纳克刚踏上自己的领地就发现,自己成了赏金6万法郎的通缉犯。
而对他发出通缉令的,不是别人,正是共和军首领,自己的侄孙,唯一继承人郭文。
郭文是朗德纳克兄弟的孙子,自幼父母双亡。
而朗德纳克无子无女,于是,这一老一小便相依为命,生活在旺代的城堡里。
虽然后来朗德纳克被派往海外,但他一直非常挂念郭文。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昔日怀里的孩子竟然会站在对立面,成了与自己针锋相对的仇敌。
“郭文这个小坏蛋,如果我逮住他,一定要把他当作一条狗似的杀掉。”
作为坚定保皇派的朗德纳克,深感遭遇背叛,他带着怨气招来旧部,把驻扎在田庄上的共和军小分队全部歼灭。
他怒气冲天地烧毁村民们的房屋和土地,只因痛恨村民对郭文的军队态度十分友好。
朗德纳克连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
他一枪打翻一个正在哺乳的乡下女人,还把对方的三个小孩绑走做人质,只为威胁郭文。
对于这场亲人间的死活争斗,雨果在书中深切叹息:
从来没见过一棵树的树枝会打起来,人却有这种现象。
杀红眼的朗德纳克还亲手安装炮弹,瞄准郭文连开三炮。
而愤慨的郭文,则率领19名革命军绕到朗德纳克的军队背后,展开偷袭。
一番争斗后,朗德纳克仓皇出逃,试图靠焚烧小孩胁迫郭文放自己一条生路。
但他在听到孩子母亲的凄厉哭声后,良心发现,冲回火海。
最终,孩子被救出,朗德纳克也被革命军逮捕了。
地牢里,这对祖孙终于见了面。
朗德纳克率先爆发出一阵大笑,冲着郭文大叫:“你倒赏脸来看我了!升官了?要当刽子手了?”
他毫不留情地嘲讽郭文,虽然他们同样血统高贵,但忠君爱国的自己虽败犹荣,而郭文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地牢里,朗德纳克喋喋不休,字字句句满是对郭文的沉重控诉,仿佛两人就是天生宿敌,前世便结下了冤仇。
这扎心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利益牵涉,立场对立,再好的关系都难逃变质的下场。
其实,书中人也好,现实里的你我也罢,很多人都容易站在个人立场上去爱一个人。
立场一致时,情深义重,可一旦对方不合标准要求,便立刻翻脸,把爱通通收回。
然而,拿着利益标尺算计,带着限定条件说爱,非但得不到爱,最先摧毁的还将是自己的幸福。
建立在不同立场上的爱,结果注定是悲剧。
2
西穆尔登:
自以为是的爱,是一种伤害
西穆尔登,是共和政权最忠诚的维护者。
他同情弱者,肯为平民吮吸脓疮。
他更痛恨权贵,坚决主张要将敌人斩草除根。
因而,以心狠手辣出名的他,被共和政府委派重任,去监督以仁慈著称的军事指挥官郭文。
对于郭文,西穆尔登一向以他的父亲自居。
年轻时,他在郭文家做家庭教师,像抚养亲生儿子一样,在郭文身上倾注全部心血,照顾衣食起居,传授毕生所学。
随着郭文长大成人,这对师徒各奔东西,直至1793年,两人才再次相遇。
此时,西穆尔登已经成为严厉冷酷的革命军政治委员,而郭文,成了百战不殆的军事指挥官。
郭文的优秀让西穆尔登骄傲,但他宽恕敌对分子的软心肠,也令西穆尔登担忧。
为了让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孩子,成为最完美的铁血将领,西穆尔登时刻给郭文灌输严苛的革命准则,同时加紧对郭文的控制。
西穆尔登明明知道,性格善良的郭文,最讨厌封建制度时期的杀人利器断头台。
他却故意运来一台,准备当众绞杀被关进地牢的侯爵朗德纳克。
西穆尔登相当清楚,郭文作为军队首领,有资格参与对朗德纳克的审判。
他却担心郭文一时心软,禁止郭文进入军事法庭。
但西穆尔登越是高举“以爱之名”的大旗,越是在他和郭文之间划开了一道天堑鸿沟。
郭文故意作对似的,私自放走了侯爵朗德纳克,甘心代替对方赴死。
西穆尔登气得冲进监牢,要求郭文放下恻隐之心。
郭文却始终认为,朗德纳克虽然罪大恶极,纵火行凶,但最终他恢复了人性,敢于冒着葬身危险冲进大火救孩子。
对于一个英雄的回馈,不该是砍掉他的头。
第二日,劝说无果的西穆尔登,目送郭文走上断头台。
“砰!”闸刀落下,郭文的头颅滚落在地。
同一瞬间,绝望的西穆尔登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砰”的一声,一股血从嘴里喷出,他倒下死了。
至此,一段师生谊,一场父子情,仓皇落幕。
看得心头酸痛之余,不由想到思想家爱尔维修的一段感叹:“有多少伤害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做出的。”
这世间多的是像西穆尔登一样的人,自以为爱一个人,便是肆意倾泻泛滥爱意,无孔不入插手他人生活。
殊不知,把付出当要挟,拿越界做关心,看似饱含关爱,却只会让对方窒息。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缺的是换位思考后的理智克制。
真正的爱,不是编织枷锁围困一人,而是适时退场,把自由归还对方,把尊重留给自己。
3
郭文:
看透人性复杂,不舍爱与善良
在书中,郭文是最特别的存在。
他是贵族后裔,青年子爵,眼神像先知深沉,谈吐像苏格拉底深刻,还有着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从出身来讲,郭文本该是封建君主制度的守护者,但他却在老师西穆尔登的教导之下,走上了革命之路。
他大义灭亲,对试图破坏民主和平的朗德纳克签署通缉令,并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侯爵的六千人马。
但是,郭文却不是严酷的革命者。
他宽大仁慈,不对女人、老人、孩子作战,不杀死倒在地上的人,更不愿错杀一个良心复苏的人。
哪怕这个人,就是曾经残暴无情的敌人朗德纳克。
在最后一战中,朗德纳克弹尽粮绝,被逼进碉堡中。
为从密道顺利逃亡,朗德纳克的手下点燃引火线,用熊熊大火阻拦革命党的进攻。
被对方抓来做人质的三个孩子也置身火海,命在旦夕。
与此同时,被侯爵击中的乡下母亲,在好心人的救助下捡回一条命,正日夜不停地四处寻找被掳走的孩子。
当她走到城堡附近时,恰巧看到自家孩子即将被大火吞噬,可怜的母亲发出绝望喊声,就像一只母狼在哀嚎。
“救命啊,救火啊,我的孩子要烧死了!”
此刻,已经跑出密道,即将逃出生天的朗德纳克,停住了脚步。
他被那串裂人心肺的哭喊唤起内心慈悲,转身奔向燃烧着的碉堡去救孩子。
朗德纳克在生死瞬间做出的善意之举,如一道雷电击倒郭文。
在他看来,此刻的朗德纳克不再是手拿屠刀的野蛮人,而是救人于危难的可敬者。
这么一个良心觉醒的人,不该遭遇逮捕屠杀。
同时,朗德纳克的满头白发也在提醒着郭文。
眼前之人,是从小疼爱养育他的叔祖父,让血脉至亲流血,何尝不是让自己流血。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郭文毅然走进监牢,解开身上的司令官斗篷,披在侯爵肩上。
而后,他把不知所措的朗德纳克推出牢门,让他趁夜色赶紧离开。
做完这些,郭文从容地席地而坐,静待黎明,顶替对方走上断头台。
回望郭文的一生,他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当革命胜负已定,在人心的另一个战场上,他依旧所向披靡,奋不顾身。
他阅尽人间愁苦,用悲悯洗涤战争的污垢,他心中洒满仁爱,救他人于水火,渡自己于新生。
人这一生,谁不是在爱与被爱中苦苦寻觅一份幸福。
但穿行世间,风雨如晦,道阻且长。
很多时候,走着走着热情被浇灭,初心渐渐蒙黑,连执着的目标也悄悄随风不见。
可就像一句话说的,“人生所追求的一切当中,唯有爱,能伴我们度过生命的任何关卡,不论喜悲,跨越生死。”
世事风浪里,爱是信物;命运颠簸中,善乃慈航。
看透人情百态,不舍爱与慈悲,是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更是如何去爱的终极答案。
▽
故事最后,残暴的朗德纳克活了下来,完成人性救赎。
严厉的西穆尔登在革命准则与道德情感的冲击下,万念俱灰,走向绝路。
仁爱大义的郭文则心无挂碍,慷慨赴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闪耀人性光辉。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残酷战事,诠释了一句话:
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书中无处隐遁的慈悲和大爱,更是告诉我们:
真正爱一个人,不是轻易因立场就动摇初心,也不是以爱之名的自我感动。
而是用慈悲治愈伤痛,用宽恕重启心灵,给对方一个救赎的机会,也是在成全和救赎自己。
点个赞吧 ,与你我共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