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出版奖”得主刘硕良先生口述回忆的启迪
人与自然,关键在“与”,关键要在“与”字上做文章,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关系应该是以人为主导的,但在自然面前人要放下架子,要热爱自然、学习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不要动不动就要改变自然、改天换地,强调人类主导一切。如果人为所欲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肯定搞不好,就会颠倒。《人与自然》就是要在精神观念上施加影响,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资料图片)
《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张俊显、李逊、唐迎欣整理)书影。著名出版人、我国出版领域最高奖“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刘硕良先生耄耋之年以口述方式回溯平生,述及其在宁乡、长沙、桂林、南宁、昆明、北京等地生活、读书、学习、工作、创业的经历及思考,也真实再现了“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人与自然文库”等作品进入中国读者阅读视野的跌宕历程。供图:漓江出版社
《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有叙事、有说理、有温情。
它将个人叙事融入时代叙事、群体叙事之中,具有历史的价值;它将理论思辨融入历史背景、个体人生之中,具有示范的意义;它将脉脉温情隐藏在历史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后面,具有感动的力量。
在我阅读《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的过程中,在被那个时代、那个辉映一个时代的人物群体所震撼的时候,我更常常感喟于刘硕良蓦然回首其所经历时代、所经历人生、所成就事业的感悟。
其中,我觉得刘硕良最重要的感悟就是文化感悟。
时代千变万化,社会气象万千,我们置身社会时代之中,仿佛盲人摸象,神龙见首不见尾。然而,经历了诸多时代变迁、社会变化的刘硕良,于各种变幻莫测的思潮时尚之中,发现了文化的恒定力量。正是因为这种文化感悟,刘硕良才能重新发现他的清华中学时代那些同学貌似超脱于时代的文化选择的意义,而具体到对出版业的思考,刘硕良做出了他的选择:
要把对经典性、艺术性的追求作为一个不动摇的、永恒的目标。
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可能现在看起来它冷了,但过一段时间它还是会红起来,因为它有永恒的价值在里面,一旦遇到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机会,一发酵就马上散发出魅力。
畅销书不是“天外来客”,不是无法捉摸、全凭运气去碰的东西,它的追寻、发现和获得,尽管有时存在着某种偶然性,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迹可循、有路径可求的。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畅销书,无非是把畅销潜质释放出来让大家接受。
确实,于千变万化之中发现不变的因素,于变幻莫测之中发现恒定的力量,这不仅需要理论的洞见,而且需要经验作为铺垫。
对专业和专家的尊重,是刘硕良从事新闻出版的一个重要认识。从《广西日报》到漓江出版社,刘硕良见证了许多,经历了许多,他因此认为:
办报除了政治上要强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很扎实的功底,要有很好的文字能力,要有很好的历史文化素养,要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鉴赏能力,还应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编辑、出版工作,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更多时候是单兵作战,人多意见很难统一,个人的智慧也不 一定能够充分地展开,有些事情是要有人去实施、实践,用实践的效果来证明对还是不对,而不是开个会表决,按多数人的意见办事就行。
工作不能靠人海战术,不在于人多,而是要有执行力强的班子。
这些观点,不是周密严谨的逻辑推理,不是复杂高深的理论演绎,而是刘硕良经过实践验证的通俗易懂的结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真知灼见。
作为一个创造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出版业绩的出版家,刘硕良对出版的思考显然最有价值,最具有示范意义。那么,在整个出版系统中,究竟哪个环节最为重要,刘硕良有自己的思考:
做好出版工作,首先得有好的想法、好的眼光,要能抓住好的选题、好的作品,还要设计好,形式要新颖、美观。但是光是做好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还得做好印刷、发行、营销等工作。有什么样的思路,就走什么样的道路;开什么路子出来,就会有什么样的过程和结果。
好的想法、好的思路、好的选题,才是出版制胜的法宝。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好的想法、好的思路、好的选题,刘硕良亦有具体的操作路径:
我觉得从事外国文学出版,必须要熟悉三本地图,要对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了然于心,要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一个是世界历史地图,一个是世界文学史地图,一个是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地图。
其实“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里面,好些在桂林文化城时期就出版过,解放初期倒向苏联,西方的东西就完全隔绝了,只有少数西方的古典作品在中国有介绍,西方的现代文学都被认为是反动的。 做出版,要了解这些出版领域的历史情况,知道什么时候一些工作断了,要判断什么时候还能恢复起来。漓江出版社上手的时候为什么选《白夜》和《保尔和薇吉妮》?当然是填补空缺,你要想填空补缺,你就先要熟悉文学地图、出版地图,知道还有哪些空缺。
这个具体的操作路径虽然存在,但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专业积累,说到底,出版人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这又与前面的文化感悟殊途同归。
具体而微的想法、思路、选题,多在抽象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从宏大的思想中孕育,于深刻的思想中产生。刘硕良虽然是一个行动者,但更是一个思想者,他的行动是以思想为准绳的。我们看到的是一部部厚重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但刘硕良贯注这一部部作品后面的却是这样的思想: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让人们知道20世纪的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像以前我们在一些作品中看到的人性没有那么复杂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单一。但是在福克纳等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里面,比如说西蒙“新小说”里面的,那不仅是一个技巧上的突破,而且是对人类世界,对人性的理解、挖掘。它的文学意义自不待言,它的社会学意义、人类学研究意义也是很大的。这套书对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启蒙作用,振聋发聩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这样厚重的外国文学出版工程,刘硕良的这些思想才能有所凭借;正是因为有刘硕良的这些思想,“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与中国土地的相遇才能水乳交融,与中国文学的交流才能水到渠成。
著名出版家刘硕良先生2004年获颁第8届“韬奋出版奖”,1932年出生的他年近半百才投身出版,成为漓江出版社早期的核心开创者,因组织出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外国文学作品名噪一时;年逾六十打造行业影响力期刊《出版广角》;21世纪之初,以古稀之年转战云南创办《人与自然》杂志倡导环保生态理念;72岁进京“北漂”创业,策划“背影丛书”等精品力作;75岁还乡,入广西文史馆主编《广西文史》,组织编著出版《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及其简编续篇等著作。供图:漓江出版社
我们看到的是一本本漂亮的《人与自然》杂志,但刘硕良赋予这一本本杂志以理念:
人与自然,关键在“与”,关键要在“与”字上做文章,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关系应该是以人为主导的,但在自然面前人要放下架子,要热爱自然、学习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不要动不动就要改变自然、改天换地,强调人类主导一切。如果人为所欲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肯定搞不好,就会颠倒。
《人与自然》就是要在精神观念上施加影响,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刊物就要在各方面展现自然的伟大、优美、永恒、不可抗拒、不可随意改变,以期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端正过来。
正是因为有《人与自然》这本杂志,刘硕良的这些理念才有了依托而不是空洞的夸夸其谈;正是因为有刘硕良的这些理念,《人与自然》杂志才有了灵魂而不是赶时髦追时尚的浅薄读物。
其实,《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许多思考都超出了新闻出版的范围,他的思考称得上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给我们启迪,令我们深思。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一书总策划。本文经授权摘编自该书“序二”第五节,现标题系编者所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