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秘诀”是足够的好奇心(书香长沙)

来源:长沙晚报 2023-04-09 06:05:59

长沙晚报4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从《风起陇西》到《古董局中局》,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作家马伯庸被视作“文字鬼才”,起笔是史料文献,运笔却是天马行空。他是粉丝心目中的“马亲王”,多部作品被影视化;他更是一位高产作家,出书之快令人称奇。4月8日,马伯庸新书分享暨湖南读者见面会在长沙乐之书店·财信店举行。马伯庸讲述了新书《大医》《长安的荔枝》背后的创作故事,并分享了作为高产作家的创作“秘诀”。

《大医》写得最有责任感


(资料图片)

马伯庸介绍,《大医》的创作缘起是2017年他受邀参加上海的华山医院职工文化讲座。医院有座建于1910年的哈佛楼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里面都是医院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看似不起眼,但那个时代诸多大事件和大人物都与之有关联。他萌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为此光搜集资料和调研,就用了两年多时间,后来创作又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这本书是我写得最有责任感的一本。”马伯庸说,《大医》涉及中国近代史,涉及医疗卫生,前后跨度约50年,跟他此前的很多作品都不一样。他在写作前,觉得很好玩,但随着创作进程,加上经历疫情后,他对小说中的那个时代医护人员付出巨大牺牲去救死扶伤有了更深的感触。

创作过程中,马伯庸意识到,医护人员天然具有一种超道德性,他们面临的是人类的生死问题,他们的选择很多时候需要很高的精神追求才能做到。《大医》之所以叫“大医”,就是想探讨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作为医生该如何坚守初心,救死扶伤。书中讲了很多例子,虽然都是小说情景,但基本都有原型。

至于《长安的荔枝》,则是为了“换一种思绪”创作的。《大医》的创作比较艰辛,马伯庸中间想放松一下,想起中学学过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当过10年上班族,自认是典型的上班族思维,大家关注的都是“妃子笑”,其实“一骑”背后的故事更值得玩味,能不能以上班族的角度写本小说?结果灵感爆发,花了11天就写出了《长安的荔枝》。小说讲述的是唐朝小吏李善德奉命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三日味变”的新鲜荔枝,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单人快马也要奔波十天半月。

写作是从阅读开始,阅读一定要杂

《大医》和《长安的荔枝》2022年出版,《大医》分两部,每一部都是两本,相当于一年出了5本书。马伯庸解释,出现这种“井喷”现象其实是因为疫情影响了出版,他基本上是一年出一本。尽管如此,无疑也是高产。那么,关于创作,马伯庸有什么“秘诀”呢?

“我的写作是从阅读开始,但是我的阅读并没有侧重某一个方向,阅读一定要杂。”马伯庸说,他从小就喜欢看书,看多了自然就有写作的冲动,他的写作得益于广泛的阅读。他写的《古董局中局》涉及文物鉴宝,《显微镜下的大明》涉及明代的税赋制度,《两京十五日》涉及大运河,《大医》涉及医学知识,每一个行业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每次都需要花一年以上的时间去细致调研。如果读书只限于某一个方面的话,可能就永远在这个范围里了。

为此,马伯庸特意提醒大家买书、读书要去实体书店,因为网络购书有一个弊端就是推荐算法,它会就着人们的喜好来推荐,结果让选择越来越窄。而且网络购书只适用于自己知道的书,那些不知道的书很难接触到。但实体书店不同,里面有的书你也许不知道它的存在,却正是你需要的。

出书快背后是好奇心引发的积累

活动现场,马伯庸透露,从《长安的荔枝》开始,他打算出版一个短小说系列,叫“见微”。该系列第二部即将出版,这次是奇幻题材,名叫《太白金星有点烦》。小说讲述太白金星为完成灵霄殿和大雷音寺联合策划的“东土取经工程”,和观音大士作为东西方项目负责人,领命策划导演“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马伯庸出书快,背后却是长期的积累。在马伯庸看来,读书要尽量读得杂、读得广,形成积累,这种积累说不定哪天就会成为灵感爆发的源头。“就像《长安的荔枝》,我花了11天写完,但也可以说我花了11年去准备。”他说,早在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就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唐朝长安的方方面面,唐朝人的衣食住行、生活细节,而且他出去旅游,喜欢跟当地人聊天,了解风土人情,包括地名典故等,比如荔枝,他就是去广东旅游的时候,向当地人了解到很多知识。所以,到了写《长安的荔枝》的时候他可以文不加点,不用临时查资料,“所有的资料都在我心中了,我可以一口气写完”。

马伯庸说,长期对各种杂七杂八知识的积累关键是要有好奇心,比如到一个地方后,愿意去了解各种背后的故事。“要问我写作的原动力在哪,其实很简单,就是好奇心。如果大家有兴趣从事写作的话,最起码一点,你对于这个世界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好奇心够了,就能写出好东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