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说更离奇,比传说更惊险,十本悬疑的历史书 | 知书No.217_环球消息

来源:搜狐文化 2023-04-04 19:04:38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中精彩的“东方之迷”吸引着无数世人的目光,这些传奇又戏剧化的故事经常让我们感慨: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资料图片)

皇位的继承在封建王朝一直是个历史难题,对于康熙帝来说,储位的决定尤为困难,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正是由康熙的儿子们上演。

康熙幼年父母双亡,八岁即位,或许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兄弟之间为皇权手足相残,他对于皇子们的夺位之争预估不足、处理失策,在立储一时迟迟拖延。

皇嫡子允礽、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皇十三子允祥、皇十四子允禵在皇位争夺中各有优势,看起来势单力薄、一度地位相当边缘化的,胤禛怎样不动声色地打造了政治班底,在关键时刻掌握优势?

本书完整叙述康熙末年夺嫡纷争的成因、过程、结果,以及这场残酷争夺在雍正、乾隆年间的后续影响。细致分析争权漩涡中诸皇子的出身背景、性情资质、政治班底、人际网络、行事策略等,呈现了“太子党”“八王党”等势力集团的聚合分化与荣辱浮沉,讲述了由储位争夺而引发的一系列大案要案。

明朝自太祖、成祖、仁宣后鲜有君主不昏聩,其中以万历为典型,故有学者称:“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明之党争在万历朝臻于极致,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是发生在明朝万历末年的、彼此相关的三个宫廷案件。

本书作者温功义出生书香门第,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后来还受到过矛盾大师的指导,书中不仅将明末宫廷中发生的这三大奇案讲述得清清楚楚,还将案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规律都完整的表述了出来。

相较于《万历十五年》而言,《三案始末》的风格更加通俗易懂,故事性更强,这三起大案在当时的朝野上下掀起了阵阵风浪,皇帝,后妃,太监,百官,无不卷入其中,其中许多人还因此家破人亡。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

最近《显微镜下的大明》热播,演绎明代平民追查“丝绢案”的故事,开启拨乱反正之路。这部剧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纪事作品改编,书中讲述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人祭,是一种巫术思想,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占卜、建筑奠基、祭祀祖先和天地、战争开始前等,通过一些祭祀仪式,将活人祭品献祭给神灵,通过这样的献祭以求神灵保佑。这种传统沿袭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并在此后的商朝登峰造极。

“翦商”意为周族翦灭商朝,且一并翦除人祭的陋俗。正因为有着翦除陋俗之举,所以作者认为,这次改朝换代是华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新生。

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一位外国记者后来这么回忆戴笠:一个隐面人,总是藏在房间的暗处,而其他人则处于一览无余之下。

戴笠和他掌控的军统是极具神秘色彩的特务组织,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留在中国大陆的部分特工头目,开始现身说法,揭露军统的黑暗统治。曾任美国社

科院院长的魏斐德,在其著作《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中,以尽量少的偏见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国民党特工运作的温和视角。

讲述了黄埔军校时期蓝衣社、立行社等组织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抗战爆发以后"军统"的迅速扩张;同时通过丰富的材料还原了特务培养及行动的历史细节,暴露了这段阴暗血腥的历史。由此,此书也详尽展现了1930至1940年代民国特务制度的发展历程,能够极大地丰富并启发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民国史的认识。

了解和研究东晋历史,有一部书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那就是田余庆先生的 《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东晋一朝皇权不振,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门阀士族相继专政,对东晋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书以东晋几大门阀士族的兴衰为叙述基本,从中窥探了门阀政治的内在模式与变化规律。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以土葬为主流的古代中国,坟墓便是人生的最终归宿,所以古人云:入土为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其生前是享受着荣华富贵,还是过着屋无片瓦、地无三分的贫苦生活,喧闹都是一生的主题。正是基于在世时的浮华,在地下世界得到安息和宁静,便成为人类的一个梦想。

然而在讲究“厚葬”的古代,无数的奇珍异宝,总会吸引一批铤而走险的人。盗墓的猖獗,不仅使得死者尸横遍野,也使生者不寒而栗。

地下世界的神秘与瑰丽,地上世界的疯狂与野蛮,在一场场奇诡的盗墓事件中,互相较量碰撞,迸发出惊心动魄的耀眼光芒……

比小说更离奇,比传说更惊险,《盗墓笔记》《鬼吹灯》的灵感策源地,中国盗墓文学的鼻祖,百张实地图片,十大反盗墓手段,一本真实的“盗墓笔记”!

年少时科场高中,入仕后步步高升,在胤禛继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后位及人臣,但最终身死名裂。

从千古君臣到九十二款大罪,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关系走向让人难以捉摸,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这就成了研究清朝历史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历来关于此问题的猜测众说纷纭,例如年羹尧知道太多雍正即位的内幕因此被灭口,年羹尧平定西南叛乱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等等。

本书依托奏章、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还原了雍正帝如何精心布下罗网,软硬兼施地分化甚至清洗年羹尧的军政势力集团,并最终下狠手诛杀年羹尧。

1768年, 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

当时的人们相信,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便可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

这样的歇斯底里,影响到了十二个省份的社会生活,处于不同的身份、不同阶级的人对于“叫魂”有着不同的恐慌:底层的百性为不受约束的权力而诱惑,同时又为此而惶恐;官员为担忧统治者将定性这种事件为“迷信”还是“造反”而疲于奔命;皇帝则需要敲打各个利益集团,同时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一个理由……

弥漫于全国的恐慌一步步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叫魂案就像一个猫眼,透过猫眼可以一窥中国封建帝制和官僚主义运作的逻辑和秘密。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

秦纪编年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鸡鸣狗盗之徒应该怎么使用?为什么说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东西方造像立碑的作用是什么?

不仅有明辨真伪的史料分析,和深度的专题研究,更有启发性的管理经验和世界格局的对比。

熊逸老师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本书为第二辑,赠送独家藏书票,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以近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亲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

内容来源:中信书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