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日讯!到了清明节才知道,忙了一辈子,什么才是你的
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宋朝官员王禹偁,勤勤恳恳工作,仍旧被贬居商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明节那天,他想外出踏青,找朋友喝几杯,但自己一贫如洗,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了,栖身在破庙里,只能如野和尚一样活着,找个理由,给自己快乐。
一晃,又是一年清明节,带着无尽的哀思,去祖先坟头拜一拜,添一把新土。
春风细细,夹杂着一丝凉意,几滴小雨。
站在坟前,故去的亲人,和自己阴阳相隔,内心五味杂陈。
在生死之间,我们越发知道,忙了一辈子,累了大半生,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
01
亲戚朋友,终将渐行渐远。
去扫墓了,你会约上兄弟姐妹,还想到,在村里,是不是有亲戚或者昔日的玩伴、邻居,能接待自己,混一顿饭。
想法很好,但是你发现,有的兄弟姐妹,很久没有交往了。虽然有亲戚群,但是大家都不说话,过节的时候,发个微信红包,都没有人在乎了。
在另一座城市定居的兄弟姐妹,直接告诉你:“我很忙,拜托你去扫墓吧。”
才知道,距离父母最近的人,不仅照顾了父母的晚年,还要承担扫墓的责任。那些不孝顺的人,也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金钱,但是时空把感情冲淡了。
也许,兄弟姐妹反目成仇,连打个电话,都多余了。怎么能一起去扫墓呢?
父母过世了,兄弟姐妹都走散了,其他的亲戚,就更别提了。
朋友也是如此,当初为了一起谋利,大家有说有笑,还干杯。各自得到了利益,也就不交往了。见面的时候,也是简简单单握手,甚至是擦肩而过。
02
父母再好,也会先走一步。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大部分的人,走出半生,仍旧会回到父母的身边。
走再远,也会想到,父母牵挂自己,满满都是幸福的模样。
现在,父母走了,就像诗人余光中说的:“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帘子,曾经你不知道,死亡是什么。现在你知道了,却悔恨自己没有对父母更好一些,反哺更多一些。
在父母的坟头,说一说自己的今天,说几句感谢父母的话。让天国的父母宽心,自己过得好很好。
也许,你触碰到坟头上的野草,就像父母牵着自己走路一样。百感交集,令人流泪不止。
但是我们要面对现实,人是不能复生,时间很残忍,让我们丢掉最好的爱。
03
钱财多少,只从手里经过。
如果你在扫墓的时候,唱了主角,说明你也一把年纪了。
人的感悟,是时间“打磨”出来的。终究,你知道了“什么是无欲无求”。
特别是烧纸钱的时候,你说:“希望在另一边的祖先,好好花钱,日子再也不穷了。”
回头一看,为什么日子不穷,而活着的人却很痛苦?因为我们没有看透金钱的本质。
剧作家萧伯纳,靠写文章,剧本等,赚了不少钱。但是他后来发现——保管金钱是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又吸引寄生虫,并且招来人们的忌恨。
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命里百金,不求千金。”
当我们使劲追求金钱的时候,发现自己老了,都走不动了。
这一生,光溜溜来,光溜溜走,哪有什么财富,能够随身携带。
在古代,很多贵族,留下大量的财宝,还作为陪葬品。
可是,越是贵重的墓地,越可能遭到盗贼,导致灵魂不得安宁。
俗话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站在生死的交叉点,就会发现,金钱是带不走的,只是从手里经过了。也许你使劲抠住金钱,有存款,但到了最后,仍旧不是自己的,不会永恒。
车子房子、金子银子,都是钱财,很贵,但不是富贵,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且,适度花钱,才是享受福气。
04
人活着,健康就是财富,家风就是底气。
想一想,父母健在的时候,最期望什么?父母临终之前,交代了什么?
一定是告诉你,兄弟姐妹要和睦,要努力工作,要健康活着,要照顾好孩子......但凡种种,是家风,也是积极向上的精神。
扫墓的时候,你最应该,好好记住父母生前的教导,让自己的余生,活得更有意义。
首先,守住健康,就是守住了财富,还有余生的幸福。
柏拉图说过:“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快乐。”
不管活多久,只要每天都是健康的,就是享受了一天。没有了健康,活着都是遭罪,快乐荡然无存。
自己的身体,自己爱护,永远是对的。
然后,修正了人品,带来好家风,就有了余生的依靠。
家业,世世代代。可是锁定家业的,不是遗产,而是好家风,赚钱养家的能力。
教育好孩子,让他们持家有道;关照兄弟姐妹,留住血脉之情。虽然你没有出息,但是家庭好变好了,一生都有依靠。
05
很喜欢一段话:“粗茶淡饭不一定苦闷,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一碗热汤,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暖亲情。”
扫墓回来,迎着春风,到处山花烂漫,还能一家人在一起,好好吃一顿饭,聊聊过往和将来,就是最美的当下。
人生几十年,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是我们认为要那么多而已。
千万不要因为过去的种种,丢了当下的幸福。
千万不要拼命追求外物,忽视了已经得到的东西。
千万不要过分折腾自己,拿健康不当一回事。
年年岁岁清明节,岁岁年年崔人老,且行且珍惜。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