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难的是如何解释这个比喻 世界资讯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资料图)
散向峰头望故乡。
山,是个统称。是人赋予了它的具体解释。
如果是月球上的山、大多数人只叫他“环形山”就可以。
在我们身边的山却和人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有各自的长相,甚至也有各自的性格。这是为何呢?是人参与进来,人总会给身边的一切物品赋予情感,成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
山在这一刻,即便纹丝不动、沉默不语,也有了生命。山、川、湖、海都是这样,它被当做一个生命看,读出它的名字,辨认它的长相,就是人和山的交流过程。
南人、北人生活习惯不同,长相也千姿百态;同样,各地的山也有不同的样子。
北方很多地方的山,人在山中,山像一座城墙,人一抬头,四周都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高不过天、低不过脚面的山。南方的山大有不同,柳宗元在广西柳州的海边看到的山是这个模样:山在海中,海把人远远隔开,人看着山无法走近。海边的山是小而险,座座分明,扎在海里,没有山谷也没有山路,人和山熟悉又陌生。
这时,柳宗元用了一个大胆又奇妙的比喻,把这山看成一把把利刃、一件件伤人的兵器。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直观看上去“似剑铓”,形象吓人,惊心动魄。比喻难的并不是找到相似贴切的喻体,而是如何解释这个比喻。
结合了诗人下一句“秋来处处割愁肠”,才更凸显这个比喻的精妙。他起笔眼前的山像刀剑,是为了写自己的痛。自己内心的愁苦正在如刀割般后的阵阵发痛。如果单单写了一个山像一把剑,这把剑却没有了用处,则寡然无味,显得臃肿。
那么此刻他为何会肝肠寸断、如同刀割,看到山就更痛了呢?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样,都是他遭遇了仕途坎坷,被贬谪到边疆,人生处于低谷时写成的。秋天本是五谷丰收、落叶归土的季节,他在故乡的千里之外,思乡的愁、事业前途的愁、人生孤独的愁都聚在了一起,他和僧人浩初上人来到海边,将积郁在心里的苦闷倾泻而出。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处处割愁肠,那么愁会被分割消解吗?柳宗元的情感一向是浓烈的,并没有因为被切割而减弱。他想到了佛教的“化身”概念。佛教传说中,为了便于传播佛学,佛会化身为人们身边熟悉的东西来引导人们,佛可以化身为动物、可以化身为各式人等。
这一座座山,能不能化作一个个思乡的“我”呢?
在中国古代遗迹中,“望夫石”“思夫崖”“望夫山”在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这个化为石头思念远方亲人的女子含着两个悲剧:一是思念的人是一个人,凸显其孤独和被抛弃后的冷落;二是她思念的人永远不会回来,所以她等了千年直到化为山石。
柳宗元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这样,他不是等什么人归来,他是希望自己能回到家乡,回到仕途中去大展宏图,那么他一个人的力量便不够,希望能化作千千万万个自己,站在这山峰之上,望着自己向往的地方,希望有任何一个人看到自己。
一把把刀剑之上,站着一个个“我”,为了被家乡看到,“我”宁愿承受一次次的割破愁肠,一次次的伤痕累累。柳宗元用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来道出自己希望重返京城见到亲人,重新获得天子启用的心声。
十八花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