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对了,《回响》就得冯小刚拍_全球简讯

来源:毒眸 2023-03-31 12:06:16

*本文涉及少量剧透

《回响》已经完结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围绕它的讨论仍在继续。

相比于大家较为熟悉的悬疑剧,《回响》给人的观感的确是“一半悬疑”。原著作者东西曾经说过,这本书的起源是“关于信任与怀疑”,以家庭为背景,用爱情做试金石。后来因为觉得只有这条线“太单薄”,才又加入了一条跟案件有关的线索。


(资料图)

创作的出发点如此,作为改编作品的剧版《回响》,自然也沿袭了这种气质。不少讨论的声音都聚焦在剧中所呈现的两性关系,对婚姻的探讨,以及在其背后所隐含的、男性视角对当下主流剧集观众的挑战。这些解读也印证了《回响》本质上更像是一出爱情剧,只是借了悬疑的壳。

剧集领域开始以性别划分叙述视角,其实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一方面,舆论场有了越来越多女性主义话题的讨论声音,而女性意识的萌芽和觉醒,也被女性观众们带到了审视剧集作品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女性创作者们也加入了对“话语权”的争夺,期望能够更多在荧幕上呈现“女性眼中的世界”。

而比起军旅、谍战、刑侦等性别交互感更弱的类型,男性视角在爱情故事里总是体现得格外明显,这也是《回响》带有如此明显“男性气质”的原因。

《回响》里有几对爱情关系,其中篇幅比较多的是女主“冉咚咚”和她的丈夫“慕达夫”,“慕达夫”和作家“贝贞”有精神出轨的嫌疑,“冉咚咚”因此显得有点神神叨叨,不停地追问丈夫是否出轨,还爱不爱自己,甚至用调查案件的方式企图查清真相。

能感受到的是该剧试图通过这对夫妻,探讨婚姻关系中彼此信任的重要性,也在前期花了一些篇幅叙述“冉咚咚”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她不再诚实。

但后半程的“冉咚咚”的各种行为逐渐开始失去逻辑和心理动因,她有时表现得很爱“慕达夫”,有时候又像个“疯子”,歇斯底里地、咄咄逼人地反复质问——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无法理解和共情她,甚至几乎已经忘了“冉咚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丈夫出轨在先。

在《回响》的故事里,有的女性被伴侣出轨折磨到差点精神失常,有的女性则表现得丝毫不在意。剧中“夏冰清”先是被“徐山川”强奸,而后因为“钱给到位了”,两人变成包养关系,“徐山川”的原配夫人“沈小迎”知道他在外面有很多情人,但并不在意,也从来不过问——这不正是部分男性心中理想的妻子吗?

我们尝试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找共性。毋庸置疑的是,《回响》尝试去接近和探讨婚姻的本质。爱情是荷尔蒙的冲动,有不算长的保质期,而婚姻背后却是两人一辈子的社会制度,希望用婚姻令两个人的爱情恒温保险这件事显然是不牢靠的,很难有人一生只对一个人动心——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的观点。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有了直击探讨婚姻关系本质的突破,《回响》却没有试图往前再走一步。换句话说,一切的探讨,都是建立在男性的视角上,或者说,是成功男性的视角上。

剧情里的婚姻中,被婚姻制度束缚的似乎只有男性,比如不能对其他女人动心、承受着道德谴责的“慕达夫”,即便坐拥无数情人,还要面临情人逼婚威胁的“徐山川”。

反观剧中女性,却几乎都对婚姻有种相对“同质化”的渴望,只是程度不同:“夏冰清”希望自己能成为“徐山川”的正牌夫人,试图用威胁换取婚姻;原配“沈小迎”舍不得和出轨成性的老公离婚;“冉咚咚”渴望的是则是在婚姻中拥有始终保鲜的爱情。

另外,有关“婚外情”的叙述视角也值得玩味一番。在三角关系里,男性都直接“隐身”。“冉咚咚”和“慕达夫”刚结婚的时候,有女学生爱慕“慕达夫”,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冉咚咚”,并且让她出面摆平,“冉咚咚”跑去给女学生出难题,经过一番激烈交锋,最后对方知难而退,原配大获全胜——这段情节在剧中,作为两人相爱的证据而出现。

“冉咚咚”和“贝贞”也有正面交锋

而 “原配大战小三”情节,在《回响》里则出现过不止一次。“夏冰清”盛装打扮,主动约见“沈小迎”,并且告诉她“徐山川”强奸她的事实,结果原配夫人的回答是——“他能强奸你,你肯定也是有责任的呀,或者是你自己主动送上门的。”

这样的台词,放在当下的语境,显得不合时宜。毕竟我们期望中的一种女性关系,是能够彼此理解、互帮互助的,像是《江照黎明》里联手摆脱家暴男那样。但在《回响》所选择的视角下,这的确也是呈现了某种真实。

“夏冰清”的诉求是婚姻,而“沈小迎”坚定地认为“徐山川”不会和她离婚的原因,是一个女性将自身在婚姻关系中的定位工具化后得出的结论:“我给他生了两个那么可爱的孩子,我每天像佣人一样伺候他,我还不管他和什么女人在一起,你要是跟他结婚了,你能做得到像我这样吗?”

这是在上个时代十分流行的“雌竞”叙事,目的是为了凸显男性在恋爱市场上有多“抢手”。《情深深雨蒙蒙》里“依萍”和“如萍”为了“何书桓”反目,《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为了获得皇上的宠爱,不惜陷害自己的闺蜜——总之,女性会为了争夺男性的吸引力而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在给同性“捅刀子”的同时,也将自身客体化,以放大那些能够吸引男性的特质。

而“沈小迎”这个角色,在气质、思想和行为上都很眼熟,这不就是“大飒蜜”吗?——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里对“飒蜜”这一角色做了精准的总结,是“打架给你续板砖,茬琴给你唱和声,你被打成植物人,养你一辈子。”当时蔡康永就疑惑地反问:“所以这是一个用来称赞的词吗?”

一个可以用于对比的样本是日剧《重启人生》里的小插曲,几位女生发现自己的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已婚男士交往,并决定告诉她真相。在此之前她们“排练”过几次,如果朋友哭泣、难过和伤心,她们应该如何解决。结果对方在知道真相后,第一反应是马上打电话给男方,破口大骂之后干脆利落地宣布分手。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看,女性在面对婚外情的时候,无论是利索结束、伤心哭泣,还是纠缠不休甚至找原配妻子对峙,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影视剧的区别在于选择呈现哪一种。但似乎《重启人生》选择的是女性视角,而《回响》则是男性视角。

男性视角的好处是,在刻画男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时堪称精准。“夏冰清”自导自演了一出另觅良人、要和“徐山川”分手的戏码之后,“徐山川”看似解脱,实则喝了一晚上闷酒——但他真的只是舍不得这段爱情吗?似乎还有一层心理因素是,“从小到大没有女的敢对我这样啊”。

既然是讲爱情和婚姻,必然涉及对男性与女性的刻画。

在《回响》里,男性的吸引力有三种,分别是金钱、才华和权力。

“徐山川”包养情人,还能轻易让“夏冰清”接受被强奸的事实,与他足够有钱有关;“慕达夫”既能吸引“冉咚咚”,也能和作家“贝贞”精神缠绕,是因为他足够有才华;而没有这些特质的男性,如包贝尔扮演的“吴文超”,和为了一万块钱去杀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易春阳”。

吴文超(上) 易春阳(下)

而女性的吸引力,呈现在剧中的部分则显得有些乏善可陈。“夏冰清”是某种集男性刻板印象于一身的“小三”角色,长相艳丽,拿自己的自尊换取金钱,把美貌当做人生的通行证,她去和“沈小迎”见面的时候,镜头也毫不掩饰地对准了她的臀部;“冉咚咚”是事业有成的刑警骨干,但她在家是“不合格的妻子”,不仅不做家务,而且疑神疑鬼,破案就够忙了,还要用其他时间调查老公究竟是否出轨。

除开二位主要女性角色,原配夫人“沈小迎”的性格标签是“豁达”,她不在意老公是否出轨,默许他在外面养情人,只要回家就行;“沈青”重归于好的前女友曾经抛弃他,是因为跑去给有才华的文学系教授当小三;唯一具有脱离情感关系的、社会性标签的作家“贝贞”,是个离开爱情就无法创作的幻想症患者。

对“救风尘”的幻想,也体现在《回响》里。因为身份、地位和客观条件的完全失衡,“夏冰清”在和“徐山川”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下风,哪怕对方是强奸犯,但给她生活费,给她买房、买车,帮她还债之后,就变成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了。

就连客观条件看似并不优越的“吴文超”,在面对“夏冰清”的时候,虽然看起来是“舔狗”(这个词也充满了男性色彩),实际上也是“救风尘”的心态,“夏冰清”为数不多的“清醒时刻”,是因为包贝尔给她推荐了几本书。总之围绕在“夏冰清”身边的两个男人,一个用金钱救她,一个用知识救她——可她为什么“流落风尘”?没有人再去追问了。

男性视角的内容创作,当然存在合理性。尽管诸多数据都显示女性是观剧人群的主力军,但我们也并不是在倡导,那些服务于男性“幻想”的作品彻底消失。不过,当我们看到诸如“有钱真好”“自己送上门的”“正宫娘娘厉害了”这类弹幕时,还是难免忍不住怀疑,能引发观众这般声音的荧幕作品,这样的现象不值得思考一番吗?

不过,这似乎是大部分男性创作者们的相同困境。14年前,《蜗居》里的宋思明还是广大女性的梦中情人,但放在如今的视域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过去“小三斗正宫”的戏码在剧集内容里屡见不鲜,闺蜜为了男性反目成仇的桥段更是普遍,而现在,早就不流行“雌竞”了——这些已经都是被淘汰的男性叙事。

女性意识不可逆地在觉醒和进化,至少呈现在社交平台上的主流趋势是如此。而剧集内容作为更贴地的、消费品性质更强的大众娱乐商品,难免要将这一点考虑进去。什么样的女性荧幕形象才是被接受的?如今的女性观众更能够接受怎样的两性关系?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有更丰满的解题思路。

在女性剧刚刚崛起的那几年,当中的男性角色过于刻板印象甚至负面,或是采用太单一的女性视角,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质疑声。当时我们在和某位女性导演聊天时,她给出的答案是:“在女性的故事还没有完全讲好之前,讨论‘粉碎壁垒’还为时尚早。”

同时她也提到,性别视角在剧集作品中的偏移,是行业发展的必经历程:过去绝大部分的剧集内容都是男性视角的,而且无人察觉。当男性创作者开始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女性视角的作品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时,为了争夺讲故事的权利,他们自然会开始凸显自己的故事当中女性存在的价值。

所以如今呈现的大部分剧集也是如此,大部分男性创作者哪怕不能完全共情,至少也会稍微“迁就”一下,去掉那些很明显的、会让女性感觉不适的片段,而《回响》显然选择了与大部分主流答案背道而驰,并且显得毫不在意——除了冯小刚,谁还能有这样的魄力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