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球精选!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发
为传承、传播潮州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暨南大学设立“潮学终身成就奖”和“潮学优秀成果奖”两个奖项,以表彰贤者,激励后学。3月19日,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校友楼举行。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中山大学教授吴国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伦伦,南方都市报党委书记、总裁戎明昌,汕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伟亮,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潮州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程国赋等关注潮学事业的各界人士60余人参加。仪式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潮州文化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夏泉主持。
(资料图)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潮州市政协文史委委员曾楚楠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杨方笙获得“潮学终身成就奖”;中山大学教授吴国钦、广东潮剧院戏剧研究者林淳钧等人获得“潮学优秀成果奖”(详见另表)。
颁奖仪式后,在“潮学研究名家谈”中,陈平原、陈春声、詹伯慧、吴国钦、林伦伦等5位专家围绕“怎样才能把潮学研究做得更好”,共商新时代如何推动潮学创新发展,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潮学研究与潮州文化传承传播等问题发表了崇论宏议,也对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期待,这些远见卓识对当今潮学研究以及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夏泉教授总结指出,“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的设立和颁发,有助于推动潮学研究从潮汕平原“走出去”,从暨大出发,推动潮州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
在“潮学研究名家谈”中,陈平原(左二)、陈春声(右二)、詹伯慧(中)、吴国钦(右)、林伦伦(左)5位专家围绕“怎样才能把潮学研究做得更好”,共商新时代如何推动潮学创新发展。
据悉,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于2021年9月成立,致力于推进特色地域文化发展,努力建成海内外潮州文化传承传播的重镇。研究院于2022年10月启动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征集,经初评会、终评会,评选出“潮学终身成就奖”3项,“潮学优秀成果奖”8项,将鼓舞更多青年学者加入潮学研究队伍,共同推动潮州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
陈平原:潮学是中国地域研究的“潜力股”
陈平原
北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在致辞中回溯了潮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潮学研究逐步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教授发表著名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意要建立“潮州学”》一文,同年年底,饶宗颐及诸多专家商定,正式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从饶宗颐登高一呼,阐发“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到今年正好是三十年。如今的“潮学”已具规模与影响力。
陈平原指出,在中国的地域研究中,藏学、敦煌学、吐鲁番学,这三大显学起步早,视野宽,资料丰富,学术积累深厚。至于第二梯队,目前还在开疆辟土,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当属潮学、徽学、客家学,这三个地域研究的“潜力股”。
他表示,论学术研究的潜力,“地方上的”未必就那么“不足观”,甚至“地方”“民间”“乡土”“边缘”还能对主流/中心/整体的论述策略构成某种强有力的挑战。若有足够的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学术训练与理论自觉,“地方上的”论述与阐发,完全可能做出一流的学问,甚至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与发掘,学术上大有前途,但必须有明确的学术立场与理论意识,否则就只是一般性的知识积累与文化普及。
陈平原希望通过暨大创立潮州文化研究院,培养更为壮大的“潮学”研究队伍,通过组织专家编纂十卷本的《潮学集成》、评选“潮学终身成就奖”和“潮学优秀成果奖”,树立学问标杆,营造精神氛围,期待下一个三十年,方兴未艾的“潮学”能继续发展壮大。
陈春声:从潮州的“局部”看中国
陈春声
“从饶锷先生和饶宗颐教授的工作算起,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潮州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几代潮学研究者脱俗求真,守正创新,探赜发覆,厚积薄发,潮州文化研究渐入佳境,且蔚为大观。”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致辞中表示。
“毋须讳言,源于欧美的学术观念、问题意识、研究规范和表述方式长期占据国际学术的主导地位,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国学术已在一些领域具有对等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国建设经验以及中国学者的思想和理论日益引起欧美学术界的重视。但理论思维与体系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使得我们即便讲述中国故事,也常常局限于经验事实陈述而未能建构相应的学术范畴,或者只是将中国的经验与实践置于西方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中进行表述。”
陈春声在致辞中阐述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并指出,当下的中国学术亟待用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范畴、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主流有效、平等对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具有中国底蕴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文化研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地域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不平衡性和各地域间永无休止的矛盾及其调适,正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统一国家且长期存在的逻辑起点。多年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潮州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为以上这个带有某种历史辩证法的学术判断,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生动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局部就是整体,现代的研究者完全有可能从潮州文化的‘局部’,全息地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理解,从而有助于中国底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陈春生说。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正在经历“世代交替”的历史性变化。新的学术世代正在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数字仓储、文本发掘、多媒体出版、虚拟现实等所谓“数字人文”的背景下成长起来。陈春生希望在“出思想”的要求和“数字人文”时代趋势下,认识新时代潮州文化研究的意义。
【颁奖词(节录)】
“潮学终身成就奖” 詹伯慧
詹伯慧,暨南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毕业生,师从王力、岑麒祥等名师。70年来矢志研究汉语方言,著作等身,成就卓著,获奖连连。
潮州方言是他的母语方言,也是他最早的研究成果,1959年就在《方言与普通话丛刊》上发表了《潮州方言》,1996年还在日本名古屋采华书林重版。这是较早对潮州方言进行全面描写、深入研究的著作。后来又对其家乡饶平县的闽方言和客家话做了调查研究,发表了《广东饶平方言记音》和《饶平客家话》等论文。
不但研究潮汕方言,对潮汕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也贡献良多,多次参与了有关潮学学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还撰写、发表了《杂议潮汕文化研究》《认识—研究,再认识—再研究:对潮汕文化研究的一些想法》,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看法和建议。
对潮学研究人才培养也做出突出贡献,“詹家军”是潮汕方言研究的主力骨干。利用家学渊源的优势,为潮汕名人研究做出特殊的贡献,组织编撰、出版《詹安泰纪念文集》,发表《詹安泰的生平与学术成就》《略谈饶宗颐教授与潮学的兴起》等论文。
一生对潮学情有所钟,研究不辍,精神执着,成果丰硕。
“潮学终身成就奖” 杨方笙
杨方笙先生作为一位在潮汕生活了逾七十年的非潮籍教育家和文史学者,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学术视角、对潮汕大地的深情,为潮学研究做了较大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倡导、创办潮学研究机构及培养人才之功。曾任潮州、汕头的重点中学、高校领导。改革开放初期,其在汕头教育学院院长任上,即在该学院倡办潮汕文化研究所,出版《潮汕史学》杂志,开展潮学研究;为基础教育培养、输出大量能讲授潮汕文化的一线师资,影响至今。
二是策划、组织潮学研究之功。离休后壮心不已,参与创办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学委会主任杜经国教授通力协作,参与一大批研究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从1997年起,执行主编潮汕文化普及读物——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四辑40册。该丛书曾获广东省社科联优秀社科读物奖项。还十分重视潮汕文献的深度发掘,特别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潮汕先贤的文献整理,如予以推介并影印出版《黄际遇日记》。
三是关于潮学研究的著述之功。出版有《潮诗纪事》《潮汕竹枝词百首》《潮汕歌谣》《潮州菜烹调技法》《品潮探海——杨方笙论潮文集》等著作。
“潮学终身成就奖” 曾楚楠
曾楚楠先生是潮州家喻户晓的潮学研究专家,是潮州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于潮学研究贡献有三:
一、潜心研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成果丰硕,在潮州文史研究方面贡献颇大。先后出版《拙庵芜稿》(一、二册)、《拙庵论潮丛稿》(一、二册),《拙庵文丛》《名物絮语》《潮州名联注析》《庚辛芜稿》等著作,还编著《潮州广济桥》一书,担任饶宗颐总纂《潮州志补编》整理小组副组长,负责全书统稿。还在报刊上发表100多篇潮州文史研究文章。
二、出谋献策,推动潮州文化建设;致力研究韩愈文化,精心打造韩愈文化品牌,为提高潮州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贡献良多。研读韩文公祠内碑刻、楹联,辑录韩愈治潮文献,写成《韩愈在潮州》一书出版。还有《勤政廉政的唐代官员——韩愈》《韩愈之官风与潮州吏治》等论文发表,对潮州韩祠成为全国勤政廉政教育基地之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扩大了潮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潮学著作工夫深、质量好、影响大,对潮州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与他人合著《潮州工夫茶话》,至2017年已重印5次。《韩愈在潮州》一书1993年首版,2015年、2021年两度增订再版,现已成为研究“韩学”绕不开的参考资料。
“潮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潮剧史》
《潮剧史》的作者是两位大专家,他们都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戏曲研究大师王季思教授。
吴国钦教授属于学院派。他本科毕业后在王季思教授门下攻读中国戏曲史研究生,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著述甚丰。林淳钧属于实践派。1959年他提前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到广东潮剧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潮剧院副院长等职。
《潮剧史》使潮剧有了自己的史传存世。上下两编共76万字,汇集两位作者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文献资料和学术成果,丰富翔实,勾勒出潮剧从产生,到演化、发展的近600年历史轨迹,比前人认为潮剧起源于嘉靖版《荔镜记》的说法提前了100多年。
《潮剧史》公正客观地评价了童伶制,并充分肯定解放后潮剧“戏改”的巨大成就,力证潮剧来自南戏,用事实改正了潮剧来自关戏童、弋阳腔或正字戏的说法。
【完整获奖名单】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朱蓉婷 实习生 陈美彤
通讯员 柯昱 图片由暨南大学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