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枪,为他送行》改编成两套连环画,但是画页的来源却不同-今头条

来源:文学私秘 2023-03-25 21:10:48

《开枪,为他送行》是上影厂1982年拍成的电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电影根据小说《浦红红侠传》改编,作者阿章。小说最早在《解放日报》的连载栏目里刊出,当时连载小说尚未在国内兴起,一份上海的党报,刊出这样的惊险激烈、曲折离奇的谍战小说,可想而知会引起什么样激烈的读者反映。一时载有小说的《解放日报》洛阳纸贵,成为市民争抢与热议的畅销读物。

1981年,根据这部小说绘制的连环画,发行量竟然达到130万册,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久之后,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开枪,为他送行》。不过,电影拍摄的并不成功,这也可能与小说的先天不足有关。连载小说的优势是提供了已经发生的情节,至于后来的走向,难以逆料,甚至读者的反馈,都能干预小说的走向与流程。《浦红红侠传》在连载时提供已发生的情节,开启了强烈的对读者吸引力,但小说完成之后,前后连缀在一起,便让前面扑朔迷离的悬疑迷津与命运迷雾荡然无存,读者会更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说整体布局的漏洞上来。

改成电影之后的《开枪,为他送行》正是犯了这样的通病。一部电影,把戏剧矛盾压缩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不会像连载小说那样,每天只能刊发一小节,把故事的发展走向,置于不可知的飘忽不定之中,造成吸引阅读的诱引力。《开枪,为他送行》浓缩了小说故事的电影内容,暴露出破绽百出的情节设置以及不值得推敲的逻辑关联。

因此,《开枪,为他送行》公映之后,于次年的1983年就受到了影界的严厉批评,把它归入到“烂片”的行列。当时受到这种“烂片”待遇的电影,除了《开枪,为他送行》,还包括《诱捕之后》《大海的呼唤》。

确实这些电影的导演技术比较拙劣,情节胡编乱造,但时过境迁看来,因为这些影片毕竟离今天已经相隔甚远,它们多少还能保真一点拍摄时的时代气氛,反而多了一点历史价值与怀旧底蕴,看这些电影,今天我们多能采取一点宽容的态度,释怀了当年观众与影界对这些影片火力全开的强烈不满。

《开枪,为他送行》不管当时的评价如何,但在当时毕竟属于炙手可热的电影,逃不了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的惯用程式,所以,我们目前能看到《开枪,为他送行》改编的电影连环画。

而且,有两种不同版本的电影连环画,留存了当年《开枪,为他送行》被市场奇货可居的盛况。

一本是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开枪,为他送行》。

一本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开枪,为他送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出版浪费,但也可以看出,八十年代连环画在当时出版物中的走俏热门程度。上海人美版的电影连环画发行量,我们可以在版权页上看到也达到了39万5千册。中国电影版的连环画,未标明发行量,但可以想象印数也相当可观。

然而,我们今天比较一下,会发现,中国电影出版社版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的《开枪,为他送行》在画面上完全不同。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开枪,为他送行》采用的画面,完全是从电影上截图下来的,高度同步于电影。

中国电影版的画面完全一致

而有意思的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开枪,为他送行》却采用的是与电影镜头同时拍摄的现场剧照。

上海人美版,电影镜头与连环画之间存在微妙差异

很显然,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开枪,为他送行》,是由编者从电影镜头里,截取下来银幕上的画面,配上文字,完成了连环画的编辑出版。

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开枪,为他送行》则得之于天时地利的优势,利用上影厂与出版社同在一地的便利环节,直接从电影剧组搞来了电影的工作剧照,配上文字,一物多用地也衍生出了一部连环画。

因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开枪,为他送行》是工作剧照,所以,与电影镜头在角度、景深、景别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这本连环画,几乎是一部电影花絮的汇总集。连环画里的一些镜头,甚至根本未出现在电影中。

比如,在上海版连环画里,有一个电影镜头,是从轿车的窗口拍摄马晓伟与歌女一起向车内走来的镜头。人物在这一组镜头里的身形并不完整。

但是,工作剧照显然不可能抢占电影镜头从轿车内拍摄的角度机位,只能从轿车上方,拍摄人物由远到近的场景。

上海人美版的画面,电影里根本没有此镜头

这样,就出现了电影里的画面与连环画的画页完全不同的有趣现象。

因为剧照摄影的特殊性,我们注意一下,由工作照作为原图来印刷出来的电影连环画与从电影里翻拍下来的剧照版连环画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一是角度不同。

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剧照拍摄者的角度,显然无法抢到最好的机位,工作照所立足的角度,只能在摄影机的周边边角位置,这就导致了剧照连环画的画面,总是比电影画面要偏离一点。

连环画剧照的拍摄者在电影机位的左侧

偏离多少,完全要看工作照拍摄者与摄影机的机位之间相距多远了。

上海人美版的角度差异非常明显

二是景别不同。

电影镜头有着适应电影叙事的考量,会选择特写、中景、远景等多种景别、景深。

剧照摄影显然比电影镜头更有广度

但工作照的拍摄者,会选择一种最大路化的拍摄方式,就是来一个中景,把朝向摄影机的表演区里的所有演绎内涵,都悉数收录进自己的胶片。

电影中是特写,而剧照是中景

这也使得工作照连环画里的画面,能够比电影扣图连环画来得拥有更多广阔的画幅空间。

比如在《开枪,为他送行》里,马晓伟与女歌手在外滩的背景前,倾吐真情,在电影镜头里,只有马晓伟背对着黄浦江水的面部特写。

但工作照拍摄者,选择的镜框内容要比电影镜头更博大一点,直接把人物与背后江边的栏杆都拍摄进了镜头,这样连环画里的画面,便属于一个中景镜头,而这个镜头,在电影里根本不存在。

三是场景不同。

电影拍摄,往往一次不行,还得多次拍摄。电影镜头往往选择的是被导演认可的N次排练的其中一组场景。

注意右侧的窗户,一开一闭,显然不是同一个拍摄期

但工作照的镜头,不一定与电影拍摄的多次拍摄镜头同步,这样,导致工作照里的场面大体上与电影镜头保持一致,但是人物的布局与形态,不可能亦步亦趋电影里的定型的镜头选择。

工作照不是电影正式拍摄时的场景,因为中间少一人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电影拍摄过程中多次试拍时的不同场面设置。

这一点,在《开枪,为他送行》连环画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从人物的站位离门的距离来看,也不是一次拍摄的场景

四是清晰不同。

电影镜头里拷下来的画面,清晰度不如工作照。尤其是电影胶片,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感光敏感度不足,画面的背景在暗色的情况下,无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再转印成连环画的画面,基本已经无法识别暗调背景了。

电影镜头

上海人美版,比较清晰

中国电影版,非常模糊

而工作照的清晰度,听从于剧照拍摄者的现场掌控,能够通过放大光圈与调节快门速度,来求得背景与前景的更完美的匹配,从而使得电影里难以识别出的晦暗背景,在工作照里得到更为清晰的凸显。

剧照比电影镜头清楚多了

在《开枪,为他送行》中,表现马晓伟与女歌手一起回家的时候,在电影镜头里,很难看清楚他们所在的背景是在哪里,但是在上海人美版的连环画里,由于采用了工作照,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人身背后的外白渡桥的身姿。

男主角的手的位置,也说明这不是同一个拍摄场景

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同一电影连环画因为画面取自于电影镜头,同样是一片模糊,画面的信息量,远逊于上海人美版。

工作照与电影镜头的人物表情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用工作照印制的连环画,更像是电影的花絮背景,透露出电影里没有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拍摄时的非同步信息,它只能说是电影的一种近似版与相似版,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不是真正的电影镜头,它的画面,仅仅起到图解电影的作用,但与电影的镜头叙事艺术与叙事宗旨是完全两回事,至少这个画面的摄影者,不是电影里的摄影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