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经典,陈晓李沁《人生之路》还是留下了败笔|小邱鉴剧

来源:红星新闻 2023-03-25 16:59:51

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

《人生》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开放式的结尾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高加林接下来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在小说发表41年后,阎建钢执导,陈晓、李沁、张嘉倪等主演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播出。片头下有一行小字: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


(资料图)

对于续写高加林、巧珍等诸多人物的命运,导演阎建钢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希望电视剧让《人生》这部小说与今天的观众更加接近,让小说本身有了一个当代的表达。

《人生之路》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人生之路》从1984年讲起,开篇吟唱的信天游,加上黄河九道弯、窑洞等独特的风貌,都证明这是一个发生在陕北的故事。

既然这部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那我们得先了解下这部小说。

路遥的《人生》小说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发表后就获得当时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8年,《人生》还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导演贾樟柯曾回忆,读这本书的时候他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在小说《人生》中,“抉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

主人公高加林作为有志青年的代表,多次面临爱情、事业的抉择,他真实的两难与挣扎,给予了60后、70后更多追问自己、反思人生的空间。

路遥本人曾回忆说,小说发表后,无数的信件从四面八方寄来,“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

小说《人生》的结局是开放性的,路遥甚至还在二十三章注明了“并非结局”的字样。高加林未完待续的人生让读者念念难忘:在经历了痛苦与选择之后,回到故乡的高加林又会怎么样,他到底去会向哪里?

电视剧《人生之路》,就要回答这个小说没有写完的答案。

导演阎建钢表示,剧集从高加林的高中时光拍到新世纪,想通过故事时空的扩容,来拓展对“人生”这个词的认知。阎建钢更希望观众从《人生之路》中看到高加林的命运,得到对自己人生之路的一种反思。

“改编之后的《人生之路》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本时空的界定,一直把故事空间延展到了今天,我觉得这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个改变,它会让《人生》这部小说与今天的观众更加接近,小说本身也有了一个当代的表达。”

在阎建钢看来,若新的《人生之路》能和今天的年轻人对话,就像自己当年产生的共鸣那样强烈,那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从目前播出的剧集来看,《人生之路》在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后,做了相当的扩充和丰满,比如一开篇,就是颇有戏剧冲突的戏份——高加林的大学名额被顶替。

高三学生高加林(陈晓 饰)是村里人人皆知的读书“状元”,即将高考的他,极有可能成为县里5年来唯一一名大学生。高加林也格外重视这次高考,家境贫寒的他知道,要摆脱这片黄土地,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高考发榜,高加林本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不过,大学名额却被同村的高双星顶替。操作这件事情的,正是村支书高明楼(林永健饰)。

为了弥补愧疚,高明楼推荐高加林成为了民办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高加林不仅竭尽所能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还努力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主演,陈晓在开篇有不少高光时刻,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刘家鼓励巧玲的一场戏。剧中,刘威饰演的刘立本不想让三女儿继续读高中,他认为学习没用,便让高加林评理。

学习到底有没有用?其实这是一个多少年来都能引起讨论的话题。

陈晓饰演的高加林的回答是:

考大学确实不容易

念了高中不代表你能考上大学

但我从来没后悔过

因为上学读书

不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

等着将来吃商品粮

它更是为了改变我们农村孩子的命

我们读过书

所以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因为我们读过书

所以我们有念想

有念想我们就可能有改变

……

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高加林所说的话也简单甚至质朴,但结合剧中的年代背景以及陈晓的表演,当双眼有光芒的陈晓说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是能让人共情的。

但从目前播出的剧集来看,《人生之路》在改编后,增强了戏剧性,却削弱了原著的深刻表达。

原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原有的边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想走出去,尤其是一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高加林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高加林读过高中,因为没考上大学而回到村里当上了民办教师,在高中时期他就表现得与旁人不同,他见识广、爱读书,对一些国际格局、世界经济侃侃而谈。高加林心中有着远大的理想,他希望自己可以闯出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土地牢牢束缚的农村人很难有机会走出去,高加林是思想上的“城市人”,又是身份上的“农村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成了他心里最大的矛盾,也造就了他那种自卑与傲娇、自信与屈辱交织的矛盾心理。

剧集中,高加林的人设其实发生了相当的变化。他不再是小说中内向不爱说话的农村青年,成了阳光、开朗,有相当朝气的年轻人。

剧中,他可以对着根本不识字的父母大谈特谈高考的复习题,还气宇轩昂地去了讲台,参加了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原著中那种贫苦家庭出身,自卑的高加林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又比如剧中设定高加林是学霸,却遭遇大学名额被顶替。这样的“戏剧性”,有些落于俗套。去年的《幸福到万家》《玫瑰之战》等剧集都有这样的情节。有话题,却并不新鲜。

更让观众无法理解的是,高加林的好成绩是全县甚至县长都知道的,他高考落榜,却没有任何人去质疑,这并不符合逻辑。

这样的硬伤,确实不应该。

剧集在呈现上,还有不少“悬浮”的设定。

比如剧集一开始主人公高加林的出场,如果换一辆豪华山地车,简直就是一出广告。

高加林一出现就是骑着二八大杠和好友兼同学高双星飙车。压弯、甩尾甚至从几十米的楼梯上骑下来,最后还把轮胎摔出去……

这样的出场,可能是为了展示年轻人昂扬的精神和朝气,但一个贫穷的农村娃,真的有钱买一辆在80年代非常稀缺的二八大杠吗?即使有,又舍得这么折腾吗?

不得不说,这个设计,确实是一个败笔。

另一个败笔出现在县教育局马股长身上。剧中,马股长是学校校长请来给孩子们做高考动员,谁知道,这个马股长表情夸张不说,站在那儿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结果一上来,当着学生的面自扇耳光,说自己当了5年股长,县里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我哪儿还有脸?”紧接着就是咆哮式的讲话,加上身形动作,夸张得让人尴尬。

在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剧中突然来这样一个人物,就像周星驰的无厘头突然出现在《人民的名义》中,合适吗?

不禁想起路遥曾在回顾《人生》的创作时写下的文字:我写《人生》反复折腾了三年——这作品是八一年写成的,但我七九年就动笔了。我非常紧张地进入了创作过程,但写成后,我把它撕了,因为,我很不满意,尽管当时也可能发表。我甚至把它从我的记忆中磨掉,再也不愿想它。八〇年我试着又写了一次,但觉得还不行;好多人物关系还没有交织起来。

这段话,道出了路遥当时高度投入而又备受熬煎的创作心态。

电视剧创作,真的应该学习路遥这种真诚:满意了,再发表吧。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邱峻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