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福气的人,懂得这三种避祸的方式 全球热资讯

来源:布衣粗食 2023-03-24 16:56:50

01

自古以来,福祸相依。

愚蠢的人,享受福气,却不知祸事已经靠近。


(资料图)

聪明的人,保持清醒,在福祸之间,自由转换。

人生一路走来,避开了祸事,福气自然就保住了。

因此,那些自带福气的人,懂得避祸的方式。

02

第一,远离惹祸的人,不卷入是非。

三国时期,很多人都想巴结魏国的重臣傅嘏。

何宴、夏侯玄等人,多次拜访傅嘏,但是没有什么人情。只是公事公办,见个面,不谈私人交情。

傅嘏的一些朋友见状,认为他太冷漠了,毕竟,人抬人,才能到更高的高度。

傅嘏说:“何宴、夏侯玄都是浅薄之人,做事很浮躁,虽然读书很多,却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智慧用来显摆。”

过了若干年,何宴依附于曹爽,遭到司马懿的嫉恨,惹来灾祸。夏侯玄与司马家族作对,带来杀身之祸。

不得不说,傅嘏有先见之明,深谙“言多必失,骄傲必败”的道理。另外,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不过关,迟早会被人踩在脚底。

《增广贤文》里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如果一个人喜欢在圈子里喋喋不休,遇到事情了,争强好胜,肯定要招惹是非。是非多了,总有几件事,变成祸事。

我的三伯父,去接放学的孙子,半路上遇到邻居家的儿子小满正在和同学吵架。

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三伯父就抱着护短的态度,说:“我是小满的邻居,大家不要欺负小满。”

事后,小满同学的家长,多次找三伯父吵闹。小满的父母,也对三伯父很有意见。原来,小满顺走了同学的文具,被同学找到了证据,还一直抵赖。

帮助一个正在惹祸、可能会惹祸的人,自己也会卷入祸事之中。如果你有一片好心,也只能及时阻止对方的行为。

人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加入是非圈,本是是非人;是非来靠近,不理自然无。”

身边没有惹祸的人,你自身的福气,就能停留得更久一些。

03

第二,分析人脉关系,靠近愿意帮忙的人。

东晋宰相王敦,五十多岁的时候,发动叛乱,尚未成功,就病故了。

王敦的养子王应,失去靠山之后,想了很久,决定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他认为,王彬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在朝堂上,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王应的父亲却认为,应该投靠荆州刺史王舒。

王彬和王舒,都是王家的亲戚,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人心却相距千万里。

最后,王应听了父亲的话,去了荆州,投亲靠友不成,还被打压。而江州的王彬,派了小船,在渡口等待王应,却落空了计划。

很明显,王应对于亲戚关系的分析是对的,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惹了灾祸。

有两句耳熟能详的名言。
其一,“亲不亲,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
其二,“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认不了。”

每个人都知道人脉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人脉的分析不够精准,常常出现“站错队、高估人”的情况。任何名言、大道理,都要联系实际来应用,而不是盲从。

真正有福气的人,懂得“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并且会精准地找到大树。

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心里的位置,而是看清楚对方的为人,分析人心之间的真实距离。唯有心心相通的人,才能保护你,想办法解决你的祸事。

打个比方。

你想去南方打工,事前打了电话给老乡、同学、表兄妹等人。他们都答应,帮忙找工作。

到底要相信谁?你应该想清楚,而不是盲目认为,谁“答应最快”,就相信谁。要知道,有的人答应了办事,但是不会有行动;有的人答应帮忙,但是要从中得好处费。

人脉是“资源”,但是你必须要有利用资源的智慧。而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好人。

04

第三,看清自己的弱点,不被别人利用。

三国时,司马懿是一个浮躁、多疑的人。

诸葛亮带着蜀军征战中原,司马懿急着要出兵,多次被身边的人拉住了。

在空城计中,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特点。

但是最后的结局,相对来说是司马懿赢了。经过多番磨砺,司马懿变得更加聪明、老练了。他再次遇见诸葛亮,就死守着,不出兵;不管诸葛亮如何羞辱他,也不会生气。

每个人都有弱点,一旦被别人利用,就变成了人性的漏洞。

比方说,一个爱面子、爱炫耀的人,去店铺里闲逛的时候,就大概率会买一些华而不实的衣服裤子,一旦被店员吹捧,就会大大方方地掏钱。

社交大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道:“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避不开自己的弱点,自己的福气,可能会被别人算计,从而福气消失,祸事来临。

能够一直有福气的人,常常观察自己,善于扬长避短,或者守住自己的弱点,让别人没有办法利用。

05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掌握其方法。等祸事来临了,再去思考,就太晚了。

因此,享福的根本,就是长期保持警惕,让祸事和自己保持距离。如果有祸事在靠近,自己就想办法远离。

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就卷入祸事之中。

希望朋友们,把福气留在生命里,一辈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