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春分日,宜读诗 即时焦点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你知道吗?今天不仅是春分,也是世界诗歌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整个春天,万物始荣,都是人诗兴大发的季节。杜甫写过一首《立春》,结尾是“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草木葱茏与天涯羁旅的反差,让他情不自禁捻句成诗、一抒胸臆。
在秋天,也有一个和阅读相关的节候。韩愈有首诗:“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意思是秋天天凉,却是读书的时候。后来日语里吸纳了这个意思,创造了一个“读书之秋”的说法。这和今天也很像,秋天,恰是开学的季节。
对一些自然节气,赋予阅读的意涵,这些不约而同的思维模式,或许是一个提醒:节候已变,是时候观览自然了。当然,人们接触自然有很多方式,郊游、露营、踏青,但文字,依然是最为独特的角度。
举个例子,“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每个人读到这句,相信脑海中都有一个画面,但这个画面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是家乡的小溪,是校园里的小湖,还是气象万千的深渊巨川?都行。诗有作者,但读者读了之后,诗所串联起的图像与记忆,都只属于你自己。
我们会看到一样的景观,但由诗所产生的联想,是千人千面、绝不雷同的。文字是最原始、最单一的载体,却又有着最丰富、最多元的表达,诗就是一个例证。
上大学的时候,在一个雨天,老师上课时,望向窗外念了一句“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这是王维《辋川集》里的诗句。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不知从何而起的哀愁,但这种情绪并不让人难过,反倒让人觉得松弛、抽离。
老师看着窗外,他似乎看到了云雾缭绕、烟雨迷蒙,但我知道,他只能看见另外一栋离得很近的教学楼。但诗,似乎让他可以看见。
席勒说,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诗歌也不例外,本质上更像一种游戏,一种关于语言的游戏、思维的游戏。诗歌打破常规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创造了新的联结,在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之外,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相信也正是这个世界,让我的那位老师,透过教学楼看见了其他。
李白、杜甫不会问“诗歌有什么意义”,诗是他们“考公”的必答题,是安身立命之本。但正是因为诗在今天没有多少功利化的意义了,我们却更需要它。诗的价值,不是拿来考试,也不是在朋友圈拿来配图这么简单。诗的意义,正在于提供了一个超常规的语境,给我们一个跳脱而出的机会,获得片刻的喘息。
我们的生活其实很拥挤,每天都要接纳巨量的信息输入,连坐地铁、等公交的片刻时间,都在刷着手机。我们每天有很多任务,一个项目要推进一点,一个申请要提交材料,一位客户要见一面,这是现代化的节奏,也是程式化的生活。
但如果,我们的一天,能有机会读一句诗,我相信一定会不一样。“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读一读这样的诗,不会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或许能松一口气,获得一种简单的精神愉悦。
生活需要留白,我们也需要诗来提供一种对冲的力量,把精神从现代生活的链条里给抽出来。世界诗歌日恰逢有古典意蕴的春分,这本身就像一个隐喻:宇宙万物自有它的节奏,你不必焦急,眼前的春光才是重要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