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催初芽 邀友品新茶

来源:文旅中国 2023-03-21 17:14:01

宋人李复有诗云:“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风和春气暖,春茶正当时,泡一杯蕴藏着阳光雨露与勃勃生机的新茶,品一品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气息,通过茶叶、茶具等载体,悉心感受中国茶道的“五境之美”,方不辜负这大好春光。


(资料图)

春茶雅趣——诗词歌赋颂新茶

王岳飞

茶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以春茶为题材,或叙或咏,创作了众多流传至今的名作。现撷取部分诗篇,让我们跟随作者,在诗意中了解春茶的历史文化。

《湖州贡焙新茶》

张文规(唐)

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该诗描绘了唐朝宫廷的一幅日常生活图景,前两句写皇帝踏春而归已是半醉微醺,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宫女传奏吴兴紫笋茶到来消息的喜悦之情,表达了对贡焙新茶的期待与珍爱。题目中提到的“贡焙”是指由朝廷指定生产的贡茶,除此之外,还有由地方官员选送进贡的茶叶,称为“土贡”。湖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最后一句提到的“湖州紫笋”便是产于此地的老牌贡茶顾渚紫笋,很多诗人都曾赋诗赞颂其优良的品质。白居易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中,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描绘了当时紫笋茶的盛况。“碧玉团枝种,青山撷草人。先春迎晓至,未雨得芽新。云叠枪旗细,风生齿颊频。何人修故事,香味彻枫宸。”南宋诗人袁说友的《尝顾渚新茶》,也介绍了品饮顾渚紫笋新茶的美妙体验。

观采茶作歌

乾隆(清)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竭览民艰晓。

乾隆皇帝与茶有着不解之缘。相传,当乾隆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挽留称“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则回答“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不仅品尝过当时的各种名茶,还乐于参与种茶、采茶、制茶。乾隆曾六下江南,五次为西湖龙井茶作诗。这首诗就是乾隆首次南巡至杭州,去天竺观看茶叶采制而作。此诗首句中的“骑火”,是指清明节期间采摘的茶,并表示这一时期的龙井茶品质最好。整首诗仔细描绘了茶农采摘、制作的流程,最后则从制茶中认识到民生艰苦。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苏轼(宋)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春茶之妙,妙在清淡,又悄然释放出含蓄的魅力,恰似婉约动人的江南女子,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把茶比作女子大约是从苏东坡的这首诗开始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成了千古名句。诗中“明月”指一种外形似明月的茶饼,颈联中的“玉雪”也是茶的一种别称。宋代的茶是团茶,表面涂油膏,并绘以龙凤等图像,所以苏东坡将其比作装扮后的美人。

春茶当时——春来茗树发新芽

王岳飞

茶树具有喜温、喜湿、耐荫的特性,春茶茶芽萌发的起始温度是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左右,春茶采摘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间。根据采摘时间可划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

社前,即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之为社日,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此时期由于气温普遍较低,只有极少部分茶区或早茶品种茶芽初冒,采制的茶叶显得更加细嫩和珍贵。唐代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中所指的耗时十日运往皇宫清明祭祖大典的贡茶,就应该是属于春分时节特早萌芽而采制的社前茶。

火前,即明前。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实际上就是明前茶。清明前由于低气温、低日照等环境因素,茶树代谢缓慢,达到采摘标准的芽叶仍旧较少。此时期的茶树经过整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新冒芽头中优质成分丰富,如呈鲜味的茶氨酸含量为一年中最高,并且呈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制成的春茶翠嫩饱满、滋味鲜爽、茶香显现、品质上乘,故明前茶受到爱茶人士的追捧,更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明前茶叶通常以一芽一叶为采摘原料,适制成绿茶或红茶,而像乌龙茶、普洱茶、白茶,则没有明前的说法。

雨前,即谷雨前。4月5日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为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此时温度回升,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质也较丰富,通常采摘一芽二叶加工绿茶,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价格上也更加实惠一些。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越早采制的茶叶经济价值越高,但是春茶开采的时机,还是要根据茶产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今年,新昌大佛龙井、湄潭翠芽、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茶分别于3月8日、3月9日、3月12日和3月13日正式开采。

春茶品鉴——春芽片片沁心脾

王岳飞

中国茶区分布广阔,总体可分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我国大部分春茶被制作成名优绿茶,其中江南产区是中国名优绿茶最多的茶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

想要泡好春茶是一门学问。关于春茶冲泡用水,主要需把握水质、水温、茶水比三个方面。

水与茶相辅相成,素有“水为茶之母”之说,“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闻名遐迩。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将茶与水分析得尤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佳茗须得好水配,方能相得益彰。最早对泡茶之水提出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即“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之水。

控制水温是冲泡的关键,要根据所泡茶叶的具体情况和环境温度进行调整,做到“看茶泡茶”“看时泡茶”。水温过高会使绿茶细嫩的芽叶被泡熟,无法展现优美的芽叶姿态,还会使茶汤泛黄、叶底变暗;水温过低则会使茶的渗透性降低,茶叶浮在汤面,有效成分难以析出,香气挥发不完全。总体而言,高级细嫩的名茶一般以80℃至85℃水温冲泡,大宗绿茶则以85℃至90℃的水温冲泡;冬季水温要比夏季水温提高5℃左右。

茶水比不同,茶汤香气的高低和滋味浓淡各异。在冲泡绿茶时,茶水比过小,过多的水会稀释茶汤,使得茶味淡、香气薄;相反,茶水比过大,茶汤浓度过高,滋味苦涩,也不能充分利用茶叶的有效成分。冲泡绿茶适宜的茶水比应以1:50至1:60为宜,即3克茶叶配沸水150毫升至200毫升。

(王岳飞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

茶具漫谈—何物衬得春茶香

乐素娜

▲ 长沙窑青釉“荼埦”(唐)

▲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

▲ 吉州窑洒釉碗(宋)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中期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也有了大幅提高,正是在这一时期,茶始征税,茶始有字,茶始成书。唐代高度兴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饮茶之风的盛行,也使得茶具品类齐全,功用高度专业化。这些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器皿,对品饮过程中的感官享受更有裨益,实用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

唐代茶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几大品类,团饼茶是当时的主流茶品。团饼茶的加工工序复杂,简略来说,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基本工序。当时盛行的饮茶方式则为“煮茶”,又称“煎茶”,其程序亦十分繁复,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煮茶、酌茶等多道步骤,用到的茶具也非常之多,包括碾磨茶饼的器具“碾”、茶臼(茶研)、棒杵,筛茶的茶罗,储存茶的茶盒,煮茶的风炉、釜、则、熟盂、碗、水方等。

唐代的“煮茶法”虽已消逝于历史舞台,但其饮茶方式、茶具审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茶具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文字记载,也在许多唐代画作中留下了图像记录。如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萧翼赚兰亭图》,主题虽非茶事,但画卷左半部分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唐人的煮茶场景和所用茶具。画中左下,一头戴纱帽、长须美髯的长者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一长柄釜(又作“茶铫”),铫中水将沸,长者似刚放下茶末,正欲持竹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躬身,双手端茶托、茶碗,正待锅内茶汤盛碗,向宾主奉茶;炉边竹几上,放置着带托盏、碾茶的茶轮、盛茶的罐子。

茶煮好后,准备好“瓢”,将茶汤添入茶碗即可饮用。当时,除了用碗来喝茶外,一盏一托式的茶盏也是主要的饮茶器。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烧造的青瓷茶具。《茶经》中对当时最负盛名的邢窑和越窑茶具有过一段比较:“碗,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到了宋代,茶文化高度发展,走向成熟。宋茶大致可分为腊茶和草茶两种形式,腊茶为团饼茶,草茶则是散条形的茶。饮茶方式上,除了沿袭唐代的“煮茶”,宋代还有“点茶”,即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待汤瓶水煮沸后冲点入茶盏,然后再用工具在盏中击拂。在茶器的审美上,宋人雅俗并举,茶具多为素色,线条流畅、平淡天真。

此外,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为便于观察茶汤沫浡鲜白的色泽,当时特别推崇黑釉盏。建盏就是一种黑釉瓷盏,因产于宋代的福建路建州而得名,是宋代茶人的首选。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有玉毫条的盏便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建窑。从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宋代文人笔下,可以看到他们对兔毫盏的喜爱。除了兔毫盏,像玳瑁盏、油滴盏等不同釉的深色茶盏以及一些浅色茶盏,也会得到宋人的欣赏,这展现了宋代多元的审美观念。建窑之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茶杯”之名亦始于宋代,南宋诗人陆游就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

明代以来,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饮茶方式的变革,进而影响到当时的茶具,以壶与杯搭配的茶具在这一时期占据主流,品茗杯便成了品茶及观赏汤色的专用茶杯。到了清代,就品茗杯而言,器型上并无太大变化,但装饰艺术较前代更为精致繁复,构思也更为巧妙。

现代茶具材质、造型、品类繁多,根据功用主要分为煮具、饮具、储具、洁具、辅具;材质则包括陶、瓷、紫砂、玉石、竹木、果壳、金、银、锡、铁、铜、景泰蓝、不锈钢、玻璃、搪瓷、塑料等。一般而言,爱茶之人会根据不同的茶叶与心境,搭配合适的茶具,譬如冲泡早春的名优绿茶,以透色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为宜,欣赏细嫩、鲜活的茶叶在水中优美的姿态和茶汤的色泽变化,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

(乐素娜 中国茶叶博物馆展陈学术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陈璐整理)

2023年3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春风催初芽 邀友品新茶》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