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铭的香港情怀 全球信息

来源:羊城晚报 2023-03-09 07:13:01

□潘耀明

与刘绍铭教授相交,溯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1983年度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那年深秋,聂华苓在家举办一次华人作家盛大聚会,除了与会的华人作家吴祖光、王安忆、茹志鹃、陈映真、七等生及笔者外,还邀请了来自威斯康辛大学任教的刘绍铭、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加州的叶维廉伉俪等,还有谙熟中文的韩国诗人、汉学家、在爱荷华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许世旭教授一家及几位海峡两岸留学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席间,也许同样是来自香港的缘故,刘绍铭主动找我聊天,我们用广东话交谈,备感亲切。

那年冬季,他让我到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一叙,由他出路费及安排住宿。

威斯康辛大学的冬天比爱荷华还凛冽,雪花纷飞,给这所公立常春藤大学披上白皑皑的银装。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校区比起爱荷华大学还要大,威大的文理学院名气颇大,涵盖了文学、人类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和社会科学等领域。抵达当晚,刘绍铭请我在一家有名的西餐厅吃牛扒。我们一边锯牛扒,一边听他侃侃谈起在美国当文科教授的难处。他说在美国文科教授收入很低微,与香港大学同等教授薪酬比较,可以用“鸡髀与牛髀”形容之。他老人家是拿他的稿费来请客,靠一份微薄的薪酬根本请不起吃牛扒。他这一番话,让我在锯牛扒的同时,丝丝缕缕的负疚感从脊背油然而生。

因在威大只逗留一天一夜,我来之前已与同在威大的东方语言及历史系的周策纵教授通了电话,让刘绍铭代约一晤。刘绍铭听罢为之黯然作色,说他与周策纵平素没有来往,他只可负责把我载到周策纵住家门口,其他便不管了。事后我才知道他与周教授之间有龃龉,到底肇因是什么,到现在我也弄不清。

因这趟威大之行,才认识到刘绍铭还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后来刘绍铭在香港岭南大学执教鞭,来往较多,发觉他是一个颇有香港情怀的人。

早年我为他再版《吃马铃薯的日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过他的《遣愚衷》(收入《海外文丛》,香港三联书店),后主编《明报月刊》时还刊登他的《旧时香港》等一些文章。《吃马铃薯的日子》是记叙他童年在香港做学徒及刻苦求学的艰辛,后者是写50年代香港前尘往事——从睇相志事的火水灯看相,到飞机榄小贩的抛榄绝技,乃至半文半白的西片“传译”、拍屁股的“艳情小说”……前尘往事历历,跃然纸上。相信中年或以上读者读后无不抚首低回。

刘绍铭写夏志清“拒绝见风转舵,曲学阿世”,所以有“夏志清总也不老”之说。刘绍铭认为夏志清旺盛的生命力,靠的是“restless”的文学基因。当然,作为刘绍铭的读者,也真希望“刘绍铭总也不老”。想不到之前他还通知《明报月刊》编辑,他正在写回忆录,希望在《明报月刊》刊登。后来从舒非口中转述他的新夫人司徒女士说,回忆录只开了笔,便因身体不适搁下,令人深感遗憾!

刘绍铭的好友兼酒友戴天已先一步升仙,相信他们在天国重逢,把酒言欢,一点也不会寂寞。

(本文转载自《明月湾区》2023年3月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