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拨鼠之日效应:女人不要总是呆在家,不然真的会变傻

来源:爱读书的百合 2023-03-05 09:49:59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尤其是对总是待在家里的女人来说,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能力去驾驭自己的生活,去拓展自己的人际圈,而不是日复一日待在家里。


(资料图片)

外界所看到的那个“有闲自由”的人,并不是真实的自由与洒脱。一个女人如果呆在同一个环境里太久,很容易“变笨和变傻”。

这并不是瞎说,而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土拨鼠之日”效应。

不是所有的自由,都是洒脱

白落梅说:不是所有的梦,都可以在恰好的年岁,遇见恰好的人。就算遇见恰好的人,也未必给得你如意的爱情。

缘分是一回事,而爱情是另一回事,它们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就像一个只知道围着孩子和家庭转的女人一样,为了爱情,为了孩子而选择竭尽全力照顾家人,看似每天在家无所事事,自由得让人羡慕,实则苦闷至极,渐渐失去了自我。

《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中的付心童是一名高材生,有着美丽的容颜,也有着一份得体的工作,因为想要好好照顾孩子和丈夫而选择回归家庭。

全职在家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喝着咖啡听着音乐,晒着太阳侍弄着花草,而是在生活的鸡零狗碎中内耗。

从职场女强人到贤惠主妇,她的身份切换了,但内心也愈发空虚,在生活中除了咆哮就是唉声叹气,整个人也灰头土脸,失去了从前一脸光鲜。

想想之前光鲜亮丽、活力满满的白领女人,再看看宅家后的一地鸡毛和糟心事,自己郁郁寡欢,孩子叛逆抗拒,丈夫心猿意马。

这也让我想起一句话:你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并不是现实中脚本。

人往往认为自由就是不用工作,不用出门,不用社交,但宅家的生活虽然少了与外界打交道的疲倦,也引发了低价值感,也容易陷入情绪内耗,引发抑郁。

并不是所有的自由,都叫洒脱,失去了自我的自由,只会让人短视和迷茫。

警惕“土拨鼠之日”效应

网上说: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具体的生活。

所谓具体就是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活着充实而肆意。

与其说拥抱生活,不如说是情绪自救,将陷入无聊和困顿的自己拉出来。

因为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大脑就会出现混乱,不记得自己昨天做过什么,今天做过什么,甚至连自己吃过什么,想过什么都忘记了,更别提什么情致生活。

就像心理学中的“土拨鼠之日”效应一样,一个人在相同的环境中呆太久,真的会变傻。

你想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醒来,遇见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过着日复一日的单曲循环生活,它只会让你变得思维局限和意识混乱。

在“宅文化”的流行下,待在家中只需一个手机,一根网线,似乎就能过着“地老天荒”的生活,不面对任何社交和场景,听起来也很美好。

这样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更多是沮丧和恐惧等负面情绪,还会出现记忆变差,精力无法集中,尤其会导致社恐。

就像我一样,为了照顾孩子我选择回归家庭做了全职妈妈,选择了读书和写作这个相对自由的职业。

别人看到我的这种状态都还很羡慕,觉得我既能照顾孩子还能享受自由职业的飒爽。只有我自己知道,自打辞职后我的社交就变成了零,每天面对的除了孩子就是宅在家读书和写稿。

这种“宅”生活,也让我变得极度社恐,不想见人,不愿聚会,在线上很活跃,但一到线下就会手足无措,有种深深的挫败感。

这让我很怀疑,社交能力已经退化了,精力也无法集中。

当一个女人的宅家变成常态化,大脑对外部刺激几乎为零,不仅遇不到新事物,也没有机会,大脑就会懈怠。

所以会分不清昨天和今天发生过什么,脑子就像犹如闲置太久而生锈的家电一般,失去了源头活水,也只剩下了慌乱和“土拨鼠之日”效应的自我阻隔。

一成不变的生活,如果带给你的只是烦闷,只是自我怀疑,那么是时候去改变了。

生活就像盲盒,你不知道它会给你什么,但是要有开启新选择的勇气。

真正的自由,是自我主宰

自由并不是你有大把可支配的时间,而是在自由之中,能自我主宰。

在普世规则之下,对女人有着太多的要求,要貌美如花,要事业有成,还要温柔贤惠,这些都只是外部标签,只是一种身份。

女人永远可以决定自己要怎么活。你可以是全职太太,也可以是职场妈妈,还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独身。

无论哪一种身份,无论是回归家庭的宅家,还是为了事业而打拼,都可以自由飞翔,都可以找回自己。

即便过着一成不变生活,女人也可以有勇气走出去,从“宅”中去追求更多的鲜活,可以“单曲循环”中去“顺序播放”。

女人不要总是呆在家,不要总是围着别人转,多去见见朋友,多去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多打开自己的眼界,多去接触外面世界的精彩。

囿于一个自我的小圈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小世界,只是自我设限,只有走出去才色彩斑斓和春光无限。

为了不“变傻”和“变笨”,走出自我的篱笆,拥抱更加多元的生活,才不辜负自己,才是是人间值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