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生茶该如何品评?
喝茶有两种,一种是大碗喝不辨细味只为解渴,另一种是静室案前凝神细品,爱茶之人,或许爱其风韵雅致,或许爱其浩然博大,或者爱其间数千年传承的茶文化,或者爱其独一无二的滋味。
(资料图片)
无论何种,都让人想把普洱茶喝“懂”,但这又是个庞然博大的工程,许多新茶友闭目摸索而不得其中要领,本文仅抛砖引玉,浅谈如何品普洱生茶,纯属个人喝茶经验之谈,若对茶友有用自然倍感欢喜。
品普洱茶生茶,首先要了解生茶有哪些特点和品饮要素,然后在品饮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去感受茶所展现出来的每一个滋味特点,这是一个必须宁心静气才能逐步体会的过程,它需要身体的很多感知部位进行协调,
品普洱茶,是一个非常静谧的过程,普洱茶外形粗犷,实则细腻,若是像喝酒那样大口灌下去,十年也未必能体会其中的奇妙之处,当然你也可以说茶嘛,怎么喝不是喝,何必认真?这也对,但正如人生,你不认真对它,得到的当然不会太多,差别不过须臾。
生茶主要品饮它的香、甜、回甘生津、喉韵、润、苦涩度
香气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香气在品饮过程中的展现形式有这几种:干茶香、杯底香、茶汤香、回韵香。
干茶香很好理解,茶饼自然散发出来的香味,常见的新茶是清甜香,湿仓茶会有霉味,没存好的茶可能吸收了其它异味;
杯底香在洗茶第一道之后展现的最为明显,倒掉洗茶水后,晃一晃公道杯,待公道杯微微冷却的时候,凑到鼻下,茶香会扑鼻而至,新茶经常出现的冷杯香是花果香,非常鲜甜馥郁,冷杯香是一款茶的香气表现最直接的形式。
茶汤香气则没有冷杯香这么容易感受到,通常茶汤含在口中时,舌尖轻轻搅动,鼻腔微微呼吸,凝神感受茶汤中的香味,这种香味非常丰富,层次明显,比如十二年陈期的大益绿大树会展现出鲜木香和野菌香,而且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这两种香气会互相交叠变化,强弱起伏。
茶汤咽下后喉咙微微有香气上浮,呈现的比较慢,此为回韵香,一般喝过三四泡茶汤之后,停顿几分钟,细细感受口腔和气韵变化,可以感受到茶的回味和韵味。
有的茶汤香气比较漂浮,多见于刚制作好的新茶,茶汤含在口中时,香气在鼻息间乱窜,时隐时现,香气沉稳的茶则能够感受到香气如同一段连绵不绝的丝绸滑过呼吸间,仿若有形状一般,对于香气非常强烈的茶,如南茗佳人2022年普洱生茶《景迈》就极为明显,景迈兰香幽然,从干茶到茶汤都香气馥郁。
茶汤的甜味表现在茶汤入口和舌面接触时所感受到的甜味,在茶汤入口时,注意力集中在舌面上,放慢茶汤流淌的速度,仔细感受舌面两颊和茶汤接触时的甜度。
当然,大多数茶其实入口苦味要重过甜味,少数山头的茶入口甜味比较高,甜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临沧茶,例如冰岛和昔归古树茶都是入口非常甜。
苦涩在新茶身上似乎不可避免,对于茶来说,苦味非常正常,有人喝了第一口觉得苦就放弃了一款茶,实际上我们常说前面有多苦后面就有多甜,这种感觉,在老曼娥苦茶上得到映证。
苦涩是茶之本性,本就不可避免,老曼娥的苦茶有多苦呢?喝一口就想摔杯子,但这些年来,老曼娥苦茶依旧水涨船高供不应求,大家所追求的,都是苦尽甘来那一刻。
回甘和生津是两种感受,回甘是在茶汤咽下后两颊和舌面产生的非常清润的甜味,回甘伴随着苦味产生并且在苦味之后,一款茶苦味能不能迅速转化成回甘是衡量它的活性度的重要指标,活性度好的茶内质更加丰厚,后期转化空间更大。
回甘比较容易感受,喝了两三泡茶之后停顿两分钟,注意力集中在喉咙接近舌面一段就能感受到,有种吃了青橄榄之后产生的回甜。
生津是众多滋味中最容易体会到的,茶汤咽下的几分钟之内,舌底乃至两颊都有口水冒出来,常说的“舌底鸣泉”就是说生津,一般在当年新茶比较明显。
喉韵一般在四五泡以后比较明显,喉韵的展现不止一种,比如喉咙一段比较清凉舒爽,或者呼吸的时候喉咙有明显放空感觉,或者回味时甜香从喉咙蔓延整个呼吸,喉韵的表现是身心俱爽,有心旷神怡之感。
南茗佳人《景迈》古树茶,在展现景迈幽然兰香的同时,喉韵展现出极其清冽甘淳的早春花韵,非常诱人。
“润”是一种是什么感觉呢?最简单的方法,含一大口茶汤在口中,舌尖慢慢搅动,感受茶汤流淌过口腔两侧的触感,润泽的茶汤,流经之地有泉水清冽滋润之感,而且咽下后口腔和喉咙一段首先不会产生干燥感,其次能保持清爽且微微回甜。
对于老茶来说,还有一个值得品味的地方——陈香,存储在昆明的生茶,干仓至少五年以上才会逐渐出现陈香,陈香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有种独特的怀旧气息,陈香浓郁的茶。
品之前闻茶汤就能闻到陈香,茶汤咽下之后,深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呼吸间有陈旧的老木头的味道,就好像推开一扇久经年月的老木门,阳光穿过灰尘落在木头上,散发出来的陈旧而温暖的味道,非常舒服,让人心情不自禁的沉淀下来,老茶让人着迷的地方,也就在这种饱经风霜充满岁月的味道中。
品生茶,着重关注它的香、甜、苦、涩、回甘、生津、喉韵、润,以及极少数顶级茶所具备的茶气,基本能够体会其中真味,从而辨别出一款茶的品质大抵在什么段位。
END
作者 | 挽月
本文为南茗佳人原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知识科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