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苏轼的春天

来源:LCA 2023-02-26 15:10:23

2023012


(资料图)

春江水暖

僧人惠崇离世 68 年后,苏轼得其画作《春江晚景图》,日夜珍赏。

是日,他再次取出这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感受即将消逝的春意,兴之所至,于画末题诗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湖放鸭图 宋代 惠崇

时过近千年,苏轼的诗作,成为了春意萌发的最佳象征,而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已是无处可寻。

这位生于宋初的僧人,精五律、擅丹青,且尤喜作小景山水。所谓小景,是不同于巨障式山水的易被忽略的平凡景物,大多与尺幅无关(宋代之后的小景,与尺幅相关)。岸边的一群野鸭、任意挺立的几棵老树,又或是远处的一带云雾,都可谓之小景。当这样的小景,带着细腻笔墨落于绢丝之上,便是宋代文人中意的小景山水。

《春湖放鸭图》局部

苏轼珍赏的《春江晚景图》,亦是小景之作,只可惜今时难以得见。不过,读惠崇的另一幅画作《春湖放鸭图》,应是可以味出相似的意蕴——

惠崇未画高山,而是以淡墨染出薄薄的烟岚,远远看去,和缓安静;近景处,树木奋力生长,渔人赶鸭入河,春趣浓厚。水边沙岸与柳溪野趣,再平淡不过的春之小景,造出却是悠远轻逸的禅意画境,这恰是惠崇小景山水的妙处,正如宋代理论家郭若虚所言:(惠崇)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

《春湖放鸭图》局部

惠崇与苏轼勾画的,均是初春景色,其意与唐代诗人孟郊的“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及杜牧在《初春舟次》里写道的“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有着相近的观察与意境。

不同的是,苏轼题下“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时候,并非早春时节,而是仲夏。

《溪山春晓图》局部 宋代 佚名

1085 年二月,苏轼游至南都(今商丘),乞居常州的表文,终于有了回信。

常州的美景与美食,使人垂涎,一直是苏轼心心念念的地方。中得进士时,他与朋友相约,退归之日,便到此地定居。本是晚年心愿,竟如此早地到来,苏轼心境豁达,只顾欣喜,一路上的劳累与困顿,瞬间消失不见。

天气尚未完全回暖,他难掩心中喜悦,迫不及待地写下了散发着悠闲气息的诗作《春日》: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未至常州,单是获准居心仪之地,苏轼便提前抵达了春天。

《溪山春晓图》局部 宋代 佚名

过一月有余,汴京(今开封)风云突变,宋神宗驾鹤而去,年幼的哲宗即位。苏轼有感神宗知遇之恩,心有悲痛。但作为一个乐观之人,一路南下,直奔常州的喜悦,仍是盖过了一切。

他一路播撒着欢愉的文字,在扬州竹西寺里写: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可以感受得到,这仍是一首饱含春意的似有微风的欢愉诗作,“此生已觉都无事”一句,更是道出了一份难得的轻松。

《溪山春晓图》局部 宋代 佚名

五月仲夏,终至常州。此时,桃花已过盛期,江鱼肥美,喜食河豚的苏轼,将此美味与知春的野鸭一同入诗,题在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上,以延长短暂的春天。

伴着春意,他常去报恩寺与僧人谈禅,独自信步江边观水望云,亦是乐事,如此这般毫无沉重之感的逍遥生活,被其记录在了词作《菩萨蛮》中: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溪山春晓图》局部 宋代 佚名

这几句颇有庄子意味的词句,隐含着苏轼的理想彼岸,而作为彼岸的“买田阳羡吾将老”,则是勾画出了绵延悠长的可至终老的平淡图景。词作与图景彰显的时间跨度,恰如这一年的春天,分外地长。

只是,被拉长的春天及春天里的那些喜悦,悄然成为了隐而不漏的患结,日后,那些文字被党争士人指责为宋神宗驾崩时的“大逆不道”之作,苏轼遭到排挤、贬谪,由此开始了再一次的颠簸。

《溪山春晓图》局部 宋代 佚名

无论如何,那些春意,没有被轻易错过,还是被记录了下来。以至于寒意未消的每个初春,仅是读起“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也会知晓,春天来了。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春江晚景图 溪山春晓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