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要闻:立德于心:历史廉政题材的新开掘

来源:山西晚报 2023-02-21 09:01:59


(相关资料图)

2月15日,山西省纪委、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全省巡演在太原启动。该剧于2021年12月推出,由省文旅厅、山西演艺集团、山西省话剧院精心创排,邀请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担任总导演,我省优秀剧作家马连伦编剧。此后经过反复打磨提升,于2022年9月入选参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展演,获评“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是我省近年深入挖掘廉政文化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话剧《于成龙》从历史人物纷繁的事件中进行独到的选材,并将“历史”要素综合于戏剧艺术的各个方面,在完成“天下廉吏第一”形象塑造的同时,深入追寻人物高洁品格的精神源头,把“为政以德”作为全剧叙事结构和舞台呈现共同的艺术指向,并以诗化意象予以了全新的艺术表达,是一部在历史廉政题材深度开掘中取得新收获的一部好作品。

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聚焦人物形象。众所周知,于成龙是清初名臣、循吏,年逾四十始入宦海,二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政绩和廉洁深受百姓爱戴,被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此前,于成龙题材就多次被京剧、晋剧以及影视剧等搬演,均获得好评。因此,话剧《于成龙》如何选取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是决定本剧能否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历史剧要刻画人物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当历史人物在情和理的冲突中作出选择时,这个时候往往是戏剧高潮,也最能考验和表现剧中历史人物的品性和智慧。本剧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主人公为官功绩的描述,而是截取于成龙政治生涯的高峰时期——也是他人生最后四年,讲述当他从福建千里迢迢赴任直隶巡抚,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遍地的饥民,同时又不得不应对贪腐严峻、盘根错节的官场生态,重重矛盾刻不容缓,将于成龙置于前所未有的危局之中,究竟如何选择应对,便成为剧中主人公面临的最大考验。由此,情节紧凑,层层推进,展开了开仓赈灾、殿前会审、“马上好汉”、惩治贪墨、不循私情等一系列事件,展现出主人公面对民与君、情与法、家与国等关系的抉择时,所具有的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品质力量。

这样的叙事设置,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体察和准确把握,没有用非戏剧的语言或方式去铺排点题,而是在相对有限的时空内,集聚了冲突强烈的情节事件,在不断深入递进的危机中渲染主人公的清正廉明,将主人公的形象品格塑造及作者的思考完全体现在剧情设置和发展之中,因而具有了超越历史的艺术价值。

在张驰有度的叙述中凝炼德之要义。当然,本剧的重要突破并不只此,而是始终将主人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精神信念贯穿其中,在张驰有度的系列冲突矛盾事件中不断彰显主人公对为政之“德”的理解与坚守。这样的创作理念更需要合适的戏剧表达,我们可以看到,全剧舍弃了惯常的交待性场景铺垫,开场便以于成龙教诵“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之”开幕,再现了于成龙在吕梁永宁书院时受教于邢先生的场景,深入表达了“德”的种子在那时便在于成龙心中种下。紧接着便迅速进入故事的核心内容,目睹灾民惨状与大摆宴席的官员,强烈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在观众心中被唤醒,最短时间内将观众带入剧情,奇英献计与开仓放粮、京城会审与皇帝赦免,情节环环相扣、不断反转,不仅体现出作者娴熟的编剧技巧,又鲜明地彰显了于成龙具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德”之大义,以及在大是大非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定立场。但在紧凑的情节推进中,叙事节奏处理又并不是一味疾驰,第四场中因“好酒好菜”而引发的争执,又一改开场以来的紧张,在表现主人公节俭作风时,融入了对小小的爱怜之情。第七场邢家良违法事败后,于成龙在面对亲情充满愧疚而又不得不作出抉择时,又将主人公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与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两场相对舒缓的叙事中,我们也看到了于成龙心中之“德”的另外一层意蕴,即其所遵崇的为政之“德”,其深处又饱含着丰沛的情感力量。因此,在强化主人公对“为政之德”的坚守时,也看到了一位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内心情感世界的于成龙,观众也能体味到其廉洁品质中具有的温度,而不是符号化的廉吏于成龙,也让这个戏有了可以细细品味的意蕴。

在诗化意象的空间中彰显艺术品格。本剧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精神内涵、剧情结构、人物形象与舞台艺术的高度统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驱动于成龙故事行动的精神力量,他像“北辰”一样熠熠生辉,而舞台作者据此呈现的舞台空间形象,不仅是再现戏剧情节发生的外部环境,而是直面具有高度象征表达的写意空间。如舞台整体置景体现了中轴对称设计,承托起平衡、稳定的视觉体验,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不仅蕴含着古典美感和秩序感,更鲜明象征着自古以来倡导的为政以德、持守中正的道德原则。而于成龙如“北辰”的品格,在舞台上则外化为一把覆盖着紫幔的座椅,不仅成为舞台戏剧行动的主要支点,随着剧情发展,将于成龙内心的矛盾、情感予以写意性的外化。座椅随着于成龙在矛盾冲突中与叙事推进中不断变化,如当于成龙出现于公堂直面斗争时,这把椅子常居中而设,表达主人公的刚正不阿,而在面对小小、家良、母亲、恩师时,这把椅子又随情境而变,映照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矛盾,与主人公的行动、心理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意象空间。这种诗意化的象征性,集中体现在几乎贯穿全剧过程的紫幔,在于成龙生命最后一刻飘然揭去,那把晶莹剔透的座椅恰是其一生的映照,也象征着他身居高位而不忘其民的高洁品格在最后闪耀舞台。这种诗化意象空间的营造和呈现,尽量将叙事表达的精神情感,呈现为一种舞台视觉形象,不仅使表演效果有层次,更使人物的情感表达有深度,体现出了话剧艺术应有的视听震撼力和情感冲击力。

总观话剧《于成龙》,在历史选材、文学加工、舞台表现和精神挖掘等创作环节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坚持以戏剧方式进行艺术表达,自觉将历史人物形象转化为戏剧场面、人物行动,并赋予其立体的艺术形象,使得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精神世界,都通过艺术方式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因而,在当代的艺术舞台上,话剧《于成龙》的戏剧表达焕发出了应有的艺术光彩,更为重要的是传递了思想力量,不仅表达出了“为政以德”的深刻内涵和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也再一次显现了以艺术回望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刘彦 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