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民族语言文化研究 推动语言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料图)
语言是人类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最为严谨的思维规则,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思想宝库、精神财富,语言是人类从古至今用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在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的漫长历史岁月里,经过千百代人的共同劳动,创造了一个丰富多样的语言世界。约有60亿人口的世界,却创造并使用有6000-7000种语言。我们使用的语言,同人类一起经历了它的孕育期、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今天它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变得十分成熟、完美而理想。语言是人类的活化石,积累、记录和传承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深度交流中获取的知识产物。不同地域结构、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生产生活,孕育并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语言世界。不同的民族语言,不同的历史文化,又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类文明。与此同时,由于在人类历史上遇到的特大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因素,包括自身生存的需要,也出现过一些民族或族群的大迁徙,进而给他们使用的语言带来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结果,一些民族语言,不只是在语用词汇方面出现很大变化,新增数量可观的新词术语,甚至是在语法和语音方面也出现诸多变异。对于语言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条件、带来了新的刺激和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尽管如此,已被带入全新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语言,不会产生根本性变化或变异,还会继续保留和发展本民族语言固有的成分。因为,不论哪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从历史中走来,是属于该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自从20世纪初以来,不同国家或地区处于非强势而不属于社会主流的民族语言,特别是那些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得到致命冲击和影响,使人类痛失了12%~15%的民族语言,这就等同于失去了人类12%~15%的声音系统、宝藏词汇、思维方式和交流手段,给人类语言发展带来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一是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受到战争、殖民统治、种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优越论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贫穷带来的各种苦难,使一些地区的人口及其母语使用者急剧下降,甚至不少语言被迫消失,这一时期,世界人口较少民族及其语言的同化,带有强制性和被迫性;二是在20世纪下半个世纪,受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以主流语言为核心的收音机、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的不断普及,几乎达到覆盖世界各个角落的程度,加上以主流语言为主导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使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中使用母语的人口快速全范围下降,这一时期,除了被迫性因素之外,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属性或非被迫性,是由人口较少民族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所决定。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包括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也没有受到强制性同化,这与清朝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等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语言保护政策,使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语言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作者:塔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