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点!《诗经》那个年代结婚要多少彩礼?听说一只大雁就够了!
如今的彩礼乱象让很多年轻人不敢结婚甚至不愿结婚,殊不知这个习俗自周朝开始,《诗经》那个年代就有了。那古代人结婚是什么流程?那个年代要多少彩礼呢?今日诗经女孩带你走进《国风·豳风·伐柯》这首诗,详细了解一下。
《诗经》那个年代,对婚礼程序记载最为详细的《仪礼·士昏礼》,提出了结婚的“六礼”,这六礼包括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国风·豳风·伐柯》这首诗,就包含了这几步: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这是诗经里面比较短的一首诗,因为它只有32个字。这首诗的意思是:
(资料图)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
伐柯[ fá kē ]现代汉语解释:1.称为人做媒。2.比喻遵循一定的准则。 这里的意思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解释: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你看这首诗通篇描写的是斧把与斧头。斧通夫,你看斧把代表妻子,斧头则代表丈夫,一个成年的男子想要找一个意中人做妻子,就像一把同斧头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斧把一样。
如果斧把过粗、过细,就难以插进斧头眼中,这样斧头就不能使用了;如果砍来的斧把有结疤或对榫有问题,那么这把斧头同样会因为不称手,而变得难以使用;如果砍来的斧把七歪八扭,斧子使用起来一定会非常别扭,所以只有合适的斧头和斧把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完成工作。
通过《伐柯》这首诗我们了解到,后代的人经常会将媒人称为“伐柯”,而将为人做媒之事称作“作伐”。《伐柯》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是古代的喜庆场景,同时也将先民对婚姻大事的严肃和重视展现了出来。
那么“伐柯”主要做什么呢?据《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男女结婚之前,“伐柯”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有以下几步:
一、纳采。首先男方要请媒人(伐柯)去女方家提亲,用来表达希望与女方女子为婚配对象的意思。女方同意后,才有后面的纳吉之礼。
那么,提亲带什么东西去呢?现代是好烟好酒营养品保健品,古代只需要一只大雁就可以了。《仪礼·士昏礼》有记载:“昏礼,下达,纳彩用雁。”为何用大雁呢?因为在周代男人们孔武有力的象征就是狩猎,人们是把鸿雁这种猎物作为求婚者精于射技,具备社会和家庭责任能力的一种象征。
二、问名。这首诗里也表达这份意思了,“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都是媒人干的事儿。问清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去占卜一下,也就是算卦。如今我们很多父母也还采取这种方法。
三、纳吉。就是男方得知女子的生辰八字后,如果与男方的生辰八字相符合,获得吉兆,就再派媒人去女方家告知结果,就是纳吉了。再去带点儿啥东西?还是大雁。那如果占卜为凶呢?那到这一步就结束了。
四、纳征,也称纳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表示就是给女方彩礼了。在诗经那个年代,只有通过纳征而娶来的女子才可以称为妻,没有通过纳聘即娶来的女子就算作妾,“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所以女士们记住了,彩礼不管多少,得要,不要视为妾。
那古代彩礼给多少呢?按等级分吧。贵族来说,“纳征,玄纁束帛、俪皮” ,也就是用黑色和浅色的锦帛五匹,鹿皮两张。那普通老百姓呢?《周礼·地官·媒氏》载:“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其中五两指的是布帛的数量而不是钱币。《礼记·杂记》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五两,十端也”, 每端在西周为二丈,大致为丝织布60米左右。
这么说吧,大雁,鹿皮,都需要孔武有力的男人付出辛苦才能得到;而布帛锦缎,也需要一个女人日夜纺织辛苦劳动一段时间才能织就。但这些都是稍微付出努力就能得到,人家古代父母不坑人,并不存在高价彩礼一说。
五、请期。就是男方家选定好结婚的良辰吉日,然后带大雁去女方家告诉人家结婚的日期。
六、亲迎。那就是结婚的日子,亲自去女方家接新娘子。这首诗也用最朴素的语言说明了:”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所以结婚得摆个宴席,昭告天下,迎娶新娘,有个仪式感。
能够满足以上六点的婚姻,才是明媒正娶、光明正大、为家人和世人祝福的婚姻。
我们如今的婚俗,虽然一再改革,但是还是延续了古代的婚俗。而彩礼本是寄托着父母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的事儿,在逐步的演化过程中却变了味,导致婚姻也变了味。
那么,你支持政府下达政策规定彩礼金额么?你认为要多少彩礼才合适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诗经女孩一起探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