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播报】如何看待干部下基层走访?

来源:碧翰烽 2023-02-13 20:00:34

碧翰烽/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低矮的小山坡边,两辆黑色小轿车驶进了一幢陈旧楼房的晒场,从前后车里走出一群干部。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迅速簇拥着走向楼房里出来的一对夫妇。走在前面的领导热情地问候,又连忙伸出手来友好地握着对方的手。

楼房主人热情地招呼干部们坐下,连忙去倒茶水,又四处找寻零食、水果给干部们吃。领导亲切地问道:身体还好吧?家里几口人?孩子读书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啊?今年收入怎么样?主人一一笑着回答,谢谢领导的关心,我们都还好,没有什么困难。

亲切的问候握手、嘘寒问暖当中,早有专门的干部拍了照。寒暄十分钟左右,领导起身欲要离开,又有干部笑着指挥道:大家站在一起拍个合影,于是其乐融融。

再转身,两辆轿车一溜烟地走了。

我不知道,像这样的下基层走访,有多少可以还原?

近期,不少地方纷纷开展“干部大走访、为民办实事”活动,目的是为了密切干群关系,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但是效果究竟怎么样?干部是不是受到了教育,群众是不是得到了实惠,是该问一问、评一评的。

首先,干部能不能沉得下去基层。主要可从六个指标来判断:一是能不能沾到泥土?二是坐不坐得下来?三是说不说得上话?四是听不听得到实情?五是解不解决得了问题?六是交不交得了朋友?

如果真正考量,乡村两级干部会好一些,县级以上的干部恐怕就难了,除非是驻村里的工作队干部。

其次,走访的群众应该怎样才算恰当。一般来讲,主要是走访困难户,这个是必须的。只是困难户的标准要把握好,像有的领导走访慰问困难户,就曾出现过问题。其实,除了困难户需要走访,其他的也是需要走访,了解民情,调研经济社会,往往在于那些中间层的群众当中。

实际上,现在的一些干部走访,最大问题仍然在形式主义,没有真正走入基层、深入民心。

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一是干部走访的具体目标定位是什么?是为了帮群众解决问题和实事?是为了完成量化的走访次数?是为了完成拍照和日志的留痕?还是为了提升群众满意度?这些目标可能都有,但真正到了最后,可能就是几个次数、拍照和日志。

二是谁来评价干部走访工作?是由有关部门来考核评价?还是应该交给广大群众来评判?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这种评价不宜针对个人来开展,而应针对单位或地方来评价,因为一旦涉及个人,就会出现标准不一、想法不一,评价并不科学。

三是干部走访应该设定怎样合理的目标任务?如果目标任务定得不合理,不但干部无法完成,而且可能导致干群关系更加紧张。这里面既有人的诉求差异,还有干部所掌握的资源、权力、职能不一。

另外,一个单位的干部,也要根据职责职能,合理确定下基层的人员,并不是要求所有干部都下基层走访。我以为,那些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或上访较多的部门单位干部,应该要经常下基层,听民声、解民难。

最为关键的是,目标任务不能形式化,不能要求那些刻意留痕的次数、拍照、日志等,而应以民意、办事、解难等结果为基准。

就拿调查研究来讲,本应该是干部走访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可以量化的结果。但是只要要求了这项任务,恐怕调研报告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最后只成了文字功夫:一方面是没有干部会真正去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即使是调查研究,恐怕也会搞形式主义。

今日人民日报《力戒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就指出了六大问题:比如“事前踩点”;“改换场地”,名为下基层调查研究,实际上却是到基层发表“高见”;“装模作样”,使调查研究成为“精品游”“盆景展”“报喜会”;“回避问题”;“调研脱节”;“不重运用”。

所以,目标任务定得是否科学?其中有一条就是能不能遏制形式主义,真正让工作落到实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