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蔑视

来源:LCA 2023-02-12 14:09:57

2023009

一种作画方式

他像往常一样架起三四块画布,一站便是几个小时。这样的创作状态,持续了多年,弗洛伊德( Lucian Freud )虽已 81 岁,仍旧如此。


(资料图)

厚重深刻的人物肖像画,时常使他感到疲惫。每到此时,他大都会挪至另一块画布前,为相对轻松的风景画涂上几块颜色。这是弗洛伊德喜欢的作画方式,踱步在不同的画作之前,身体得到休整,思维也不易陷入僵滞。几个月后,间歇涂抹的《画家的花园》,最终完成。

画家的花园 弗洛伊德 2003 年

这是一幅令人惊讶的画。

它像是一张随意拍摄的记录散乱生活的照片——花园一角,落叶沁入泥土,少有人打理——却也有着照片塑造不出的细腻微弱的情绪与情感。

弗洛伊德生活的年代,各类艺术运动风起云涌,古典主义画者钟爱的写实之术,略显古旧,大致是算不得惊讶的。不过,当视点集中在画布细处,清晰可见的痕迹与色块、快速刷出的枝条和温吞点画的尘土,竟奇妙地搭建出了一座完全不同于照片或写实术堆积而成的新花园。在画家的这座花园里,观者由宏观进入微观,细腻变为粗犷,具象进而变为了抽象,看似相悖的视角,存于同一幅画里,实在精彩。

《画家的花园》局部

《画家的花园》局部

《画家的花园》局部

弗洛伊德的细腻,早有展露。1950 年左右,他曾画出许多严谨精细的风景画和植物画,其平滑温和的作画技法,倾向于古典,全然不见行笔痕迹。只是,那时的绘画风格,仍带着流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子,颇具梦幻之感,这与后来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决然不同。

牙买加植物 弗洛伊德 1953 年

影响过弗洛伊德的艺术家很多,提香( Titian Vecellio )、荷尔拜因( Hans Holbein )都是他钟爱的艺术大师,但若要论对其影响最深的古典画者,当属文艺复兴时期的丢勒( Albrecht Dürer )。

丢勒与米卡朗基罗(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年纪相仿而长四岁,他以极为严苛的透视法则画肖像、画动物,他也以细致入微的温润水彩画植物。绘画史上,丢勒的植物画,是具有开创性的,他为水彩所能达到的细腻与真实程度,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弗洛伊德对丢勒的植物画作倍加推崇,对其画法的学习,亦是显而易见。他接收到了来自文艺复兴的敏感与细腻,并将其运用在了 20 世纪的绘画中,对比 1953 年的《牙买加植物》与 1503 年的《草丛》两幅画,便可感受到跨越四个多世纪的艺术的微妙连接。

草丛 丢勒 1503 年

除去绘画方式,弗洛伊德对丢勒作品的喜欢,恐怕还有画作传达出来的独特气质。

与南方的佛罗伦萨相异,北方纽伦堡的文艺复兴更显冷逸。丢勒在宣扬人文主体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加入了德意志民族的哲思气质,他的作品是在展现活生生的人和物,但却是不同于意大利的有距离感的人和物,正如我们在观看拉斐尔的画作时,感受到的潜词是:看吧,圣母应该如此。而读丢勒,他似是在说:看吧,这才是绘画。

丢勒的冷逸,对出生于德意志的弗洛伊德,有着巨大吸引力。1933 年,因反犹浪潮兴起,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带着全家避难至英国。六年后,弗洛伊德因祖父西格蒙德的声誉而获得英国国籍,他见识到了这个姓氏的力量,也接受了来自姓氏的压力。

此后,本就孤僻的弗洛伊德,常与无源的孤立感为伴,而绘画,正是其为数不多的出口。丢勒的绘画,恰是那出口中的一束光。

弗洛伊德(右)与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960 年左右,在画过多年植物后,弗洛伊德转向了粗砺的肖像画创作,他执着地以笔触和痕迹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他也以笔触和痕迹挑战着一代人的审美观念。“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他说,“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

自画像 弗洛伊德 2002 年

有趣的是,直到晚年,弗洛伊德也没有丢弃年轻时的细腻。

艺术史中,古典主义画者极少露出笔触,因笔触的显现,多是有碍画面之实的呈现。弗洛伊德打破了古老的传统,在《画家的花园》里,他将早年植物画中的细腻与晚期人物画中的痕迹,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使人赞叹。

对于这样的赞叹,对于这样一幅风景画,他不以为然。他只是说:肖像画画累了,我才去画风景。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