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点:“荷花奖”舞剧《醒·狮》燃爆南京,处处呈现“岭南武林范”

来源:扬子晚报 2023-02-11 14:49:29

“一声炮响、义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顶上、六百万讲和、七星旗扬扬、八面埋伏、九九打下、十足胜利。”这是2月10日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尾声,舞者们敲击着激昂的鼓点,吼出这首粤语民谣改编的《胜利歌》,舞台两侧LED屏上出现“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中华当崛起,日月共乾坤”的字样,将观众们的情绪推向了顶点。据悉,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特邀剧目展演,今晚该剧还将继续精彩上演。


(资料图)

由国家级非遗衍生出的民族舞剧

《醒·狮》是中国第一部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大型舞剧,2108年底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这是首次来南京巡演。

以“醒”为神、以“狮”为形。《醒·狮》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为故事背景,通过讲述两位舞狮少年阿醒、龙少面对爱恨情仇、家国大义等不同人生抉择时的自我觉醒与蜕变,反映大时代风云中南粤儿女勇于抗争的精神。从而带出醒狮文化生生不息,醒狮气脉代代承传,华夏文化颂扬久远的民族复兴梦圆愿景。

对很多南京观众来说,《醒·狮》的风格有别于这些年看过的舞剧,它兼取了南拳、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巧用舞蹈诠释武术力量,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

广东醒狮有深厚的传统传承

10日晚不少观众看完后表示,与平时在电视剧里看到醒狮表演不太一样。记者了解到,广东醒狮背后有着深厚的传统传承。它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醒狮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而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长凳舞和“双人狮”都提高了难度

据了解,舞剧《醒·狮》中,大量的舞蹈来自于醒狮的舞步,并融合了大量南拳、蔡李佛拳、木人桩等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动作,还有震撼人心的狮鼓表演,呈现出刚劲有力、威武震撼的“岭南武林范”。

该舞剧的舞蹈难度在于大量使用了长凳元素,不仅限制了舞者的施展空间,也带来了重心的不断转换,对舞者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据悉,长凳舞蹈元素来自于醒狮和南拳练功所用狮凳。

同时还全部采用“双人狮”表演,以前除了两位男主演是“双人狮”表演外,其他男演员都是“单人狮”表。后来为了更好体现团结、拼搏、协作的主题,全部改为“双人狮”表演,从单人操控改为双人合作,难度更高。

另外,剧中还有很多地域文化元素,比如,茶馆一段的 “扣指舞”,则来自广东茶桌上的扣指礼仪;一段长棍变短棍的舞蹈则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非遗舞蹈“英歌舞”;而剧中女主角头戴大头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狮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狮中的特有传统。

此外,广东非遗木鱼说唱等传统艺术也都融入其中。据该剧总编导钱鑫表示,舞剧《醒·狮》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剧,所有的创新都是从传统中来的,这部舞剧利用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盛媛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