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看料】王克震:搓5000颗银子做“饭碗”的人

来源:ELLEDECO家居廊 2023-02-08 09:51:23

年末拜访金工艺术家王克震的新“打做”工作室,江南的冬日里,山水也略萧条,但这儿的院内外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小世界:大缸的热带鱼、十余只乌龟,造型壮观的鹿角蕨,还有一只时刻停不下脚步的贵州下司犬。

这里同时发生着“闲情雅致的生活”与“高度专注的创作”,王克震的创作方式是“打做”,谐音佛教禅宗里的“打坐”, 不断锤击,不断制作,拿起工具开始捶打的一瞬,艺术家的全副身心也进入了禅修的状态。


(资料图片)

前不久,王克震的多件金工作品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狂人之丘》中展出。作为当代的手工艺者,他以金属为创作媒介,冲破传统观念中材质与工艺审美的框架,强调在创作中输入智识性的内涵,走在纯艺术的探索之路上。

2022年春,王克震带着爱犬“土司”入住南京浦口区老山脚下响堂村的“打做”工作室,室内室外有来自世界各地近200种植物,可谓“一院藏天下”。

碗、杯、盘、壶、管、罐,器皿是手工艺人的作品。王克震创作器皿,造型也脱胎于日用器, 但他更进一步,把“器”的观念拓展到一切人造物:纳米级的机器人是器, 虚拟如youtube(油管)是器,桥梁建筑也是器。

《管器》是2022年的新作,艺术家为作品表面赋予水波纹般的肌理。

南京市郊响堂村中的新工作室,是王克震在2022年里完成的一件“大器”。工作室坐落在新农村建筑的一片白墙红瓦之间,面山向水,屋院面积相加,不多不少正好“一亩三分”。

步入院内,三栋小楼通过院落连通,用夯土墙作为庭院内的隔断,夯土即反复捶打将泥土压实,与王克震的金属器作一样,来自力量与时间的结合。

没有所谓的风格束缚,王克震在整块地上划分出三个小院和三栋小楼,遵循南京本地冬冷夏热的气候挑选植物,有观赏用的油松、黑松、红枫,也有可当调味料的迷迭香,有给气氛严肃的茶室增一份金灿的佛手,还有叶片如瀑布般垂淌的鹿角蕨,室内室外,仅植物就接近200种。

打做工作室的第一间是王克震的茶室,窗两侧是书法家鲁大东的作品。

生活区的小楼角落,一人多高的保温箱中还养着十余只稀缺品种的龟、斑斓的热带鱼,从贵州领回来的下司犬“土司” 在门前院后转悠个不停。一亩三分地间,俨然是一个生态性的世界。

即使在冬日,打做工作室内依然绿意盎然。

用于制器的工作间在入院的茶室之后、生活起居用的小楼之前,落地窗朝北,进入的光线更加均匀。工作间当中木梁下垂着几截作品《管器》的小样,形似通风烟管。成品的《管器》则用纯银锻造,经过挤压、拉长、折叠成型后,刻板认知里的污浊烟管成为一件圣洁的装置艺术品。

工作台上的另一组《管器》,用弯曲扭折的中空银管抽象了一组水壶与杯的形象。两组《管器》承载着王克震对信息大爆炸时代下媒介概念的转译:管输送气体、液体,同样也源源不断输送着信息。

工作台前制作新作《管器》

传统中,匠人无名。王克震反其道行之,在新作《我器》中,以锤打的方式把自己的姓名刻满作品,强势输出自我文化身份。《水图·器》是王克震以源自日本的木纹金工艺在三维立体的盘中模仿水波的纹路,重新诠释南宋画家马远的绘画作品《水图》。

《水图 · 器》是王克震对南宋画家马远绘画作品《水图》的重新诠释,他用木纹金工艺模仿水波的纹路,同时把器皿做成残片的形式。

《骨器》中,王克震手工锻打出 1:1 大小的空心骨关节,掏空了实心的骨作为容器来承载,讨论着“有”和“无”之间的转换。

在《骨器》中,王克震手工锻打出1:1大小的空心膝盖骨关节银器。

如同把自己的爱好塞进生活的角落,王克震以用大力、准确且反复的捶打动作,延续着传统手工艺原始情感的同时,把自己于中西哲学世界中的思索注入作品。

70后的王克震毫不掩饰自己是全球化时代的受益者,1995年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做过广告策划、影视制作,也开过酒吧、卖过热带鱼、因热爱英伦摇滚而组建过乐队。

2003年远赴英国伯明翰艺术学院读书,期间被校园工作坊里学生制作珠宝的场景吸引,转读金工,成为学校里这个专业最早吸纳的中国学生。2005年,他回到母校南京艺术学院,担任教师。“跨学科”与“跨文化”是在王克震观察世界时始终带着的视角,而扮演起学科与文化中的“他者”更显得顺理成章。

新作在手工锻打中。

2022年创作的两件浅盘,被命名为《如月之升,如日之恒》。

王克震第一次做《杯器》是在英国读书时做硕士毕业作品:他选用竹节造型做杯具,用来表达中国文人的气节,又在杯身上锻造一条内凹外凸的环圈,外凸的环可以隔热防烫手,内凹的环传递中国玉石中“水线”般的传统审美。

一组于2020年创作《杯器》,共8件,环形排开,定帧出杯倾覆、水流走的动势之美。

15年后,王克震再做《杯器》,他在每只杯具的不同位置敲击出凹陷,当一组8枚杯具环形排开,既定帧出杯体倾覆、水从杯中流走的动势之美,又有用固体形态的杯子描绘没具体形态的水的巧思,更传递着往复循环、永无涯际的寓意。

王克震有一件很破圈的作品:他将银质大米相互熔接成为碗的形式,制成《米器》。不仅是在专业领域,即使是普通大众看到也啧啧称奇。

制作中的《米器》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米民族,碗是餐桌上常见的盛米器,用餐时我们端着碗,双手切实地感知其中的米粒。 《米器》中的每一粒“米”都由手工锻造,漫长时间造就的仪式感,对“粒粒皆辛苦”注入新的解释。金属制碗又可延伸到“铁饭碗”,不论是碗本身还是稳定工作的寓意,都在体现着生命本体对“民以食为天”的质朴需求 。

完成制作的《米器》。2020年,作品《米器》进入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设计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在2022年11月开幕的“Metalworking Now”展览中展出。

2020年,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设计艺术博物馆将《米器》纳入永久收藏,中国传统物质文化搭载着当代的思考,在西方博物馆的灯光下散发着自己的气质与光辉。

2005年回校任教的王克震“白手起家”地让金工专业在母校落地,用具体动作把自己在世界各处的观察与所得分享给学生,他的个人工作室也始终对学生们开放,免费让大家使用。

王克震还手绘了全套欧洲金工所用的工具图纸,在云南找到打铁的村子自费定做了300多件,操作台的桌子也是他找家具厂照着自己英国时候所用复制,更带着学生的作品回英国母校办展,去澳大利亚和当地的手工艺人交流,最终把学生们推向世界。

工作室一隅,操作台上摆放着许多正在制作的作品和工具。

王克震笑说自己的母亲常把”没事”挂在嘴边,表面是南京人时常无所谓的性格,背后藏着“我能把这事处理好”的自信。在这偏安一隅的南京城郊小院中,王克震以松弛但不松懈的姿态,延续着少年时对万物的好奇与热忱,扎根在多元的艺术、文化、生活中吸收养分,捶打出金工专业未来无限的可能。

看完本期“另一种传承”,你期待看到哪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摄影 | 笑涵 造型|LilyZhao 文 | 万年青

编辑 | 庄娅琼、黎云天 新媒体编辑|Tian

部分图片来源 | 艺术家王克震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

四位“织男织女”,一针一线织出柔软世界

新刊预览|DECO陪伴你,累积幸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