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李凡同志交往的二三事

来源:山西晚报 2023-02-08 09:11:23

大年初一晚上11点多,正在客厅看手机的我突然被文友微信群弹出的一则消息惊住了:“沉痛悼念李凡同志千古!”经进一步问询证实,李老是当天下午因病走的,享年93岁。

那么熟悉、亲切、康健的一位老人咋就突然不在了?我的心蓦地抽搐了一下,转而生出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不由地回忆起了与李老二十多年的交往历程。在我的记忆深处,李老算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位“贵人”,有几件事至今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资料图)

当今社会,人生于世当做好五件大事,除了结婚成家、养育子女、赡养父母外,就属工作和买房重要了。而对我而言,五件大事中,后两件大事都有幸得到过李老的关爱。

关于我工作的事。1991年8月,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县供销系统的农资公司。之后的十多年,尽管先后被借调到县供销联社和应县报社工作,但工资手续一直滞留在县农资公司,薪资也一直是200元左右。1995年成家以后每月领的这点工资刚够买两袋大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6年5月,县委机关报《应县报》办起后,我被借调到报社从事采编工作,自此结识了在报社当顾问的李老。我的人事和工资手续问题,也成了李老热切关注的一件事情。

记得1998年初秋的一个下午,正在编辑部埋头改稿的我,被李老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小温,你的工作问题我和县长沟通了,根据工作需要,同意把你的人事手续先办到县供销联社,你抓紧和相关部门请示协调一下。”调出日益不景气的企业,找一个安稳的领工资单位,在当时,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好事,也是我多年以来一直期盼的一个梦想!自己何德何能,竟能得到李老这样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的关照!李老的这番话语,一下子给了我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惊喜,让我激动万分。后来,尽管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次调动未能如愿,但李老的心里一直还给我记挂着。

时间又过去了六七年,那是2005年暮春的一个上午,我跟着李老去镇子梁乡东辉耀村采访,轿车上李老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的工作调动有着落了,县委书记对你的事挺上心,同意你调县文联工作,你赶紧打个报告见见书记给批一下。”听了李老的话,我当然又是一番惊喜,而且这次的惊喜比上次更大,毕竟县文联可是实实在在的财政拨款全额事业单位。遗憾的是,这次调动,同样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没有办成。

以后每每谈及此事,李老总是无奈地摇摇头、叹口气,仿佛是他自个儿遗失了一个大宝贝。同年8月的一天上午,李老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在报社干了多年了,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但这里终究是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单位。从你的工作前途和长远考虑,我和恩仕总编认为你去县政府办公室写材料比较合适……过去后继续好好写,调动工作总会有希望的。”就这样,我借调到了县政府办公室,开始了长达十六、七年的文字材料工作,并在三个月后全县组织的教师招考中入围,彻底解决了人事工资手续入编问题。两次工作调动尽管没有办成,但李老当年为了我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背景的农家“穷小子”到处呼吁,多次找县长、书记沟通协调,这份恩情,让我一直深深铭刻在心中。

另外就是我买房的事。2004年9月中旬,为了购买城郊南丰里的一处平房,我向报社请了假,找亲戚、寻朋友,四处奔波借钱筹款。由于当时自己家徒四壁、工资微薄,不少人担心借出钱后猴年马月也归还不了,因此借钱的难度可想而知,多次遭遇了碰壁被拒的尴尬。正当自己忙乱得焦头乱额之时,没想到有一天上午竟突然接到了李老的电话,“小温,你买房这么大的事咋不跟我说,我知道你肯定钱不够,我这里刚领了两千元工资,你过我办公室取上哇。”

当时,应县城的房价还不高,我买的平房价格是四万元,李老主动借我两千元,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这也是我人生历程中,第一次有人主动借给我钱,十分欣喜和感动。后来,每当和周围人谈起这件事,大家也都对李老慷慨助人的风格赞叹不已。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能主动借钱给他人的事,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

熟悉李老的人都知道,他的党性强、政治觉悟强、工作能力和素质强。李老当年在镇子梁乡东辉耀村蹲点时培养出省地县乡村五级女团委书记的事迹,在县内家喻户晓,此例即使放在全省、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团省委当青农部长时,工作受到过团中央和省委有关领导的关注和肯定。在雁北地区当林业局长时,获得过“全国绿化奖章”“全省林业功臣”荣誉。

工作退休后,他主动回到老家应县,义务当起了县政府林业顾问、《应县报》和应县文艺编辑部的顾问,不图名不图利,每天忙完这摊忙那摊,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在与李老相知相处的二十多年里,李老的为人处事原则、立场、风格处处感染着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了我的“三观”。

当然,最让我敬佩的是他乐于助人、毫无私念的做人风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凡是李老认可的人,不论职位高低、家庭贫富、哪行哪业,只要是有求于他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甚至付出自己的心血、汗水,无私地予以帮助,不求任何回报。几十年来,在应县以及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单位,受过他恩泽的人数不胜数,不少人或是事业有成,或是走上了领导岗位。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我去政府办后,特别是当了分管材料的副主任后,协助主任下辛苦培养了一批写材料的年轻人,现在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人才。每当听到、看到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取得优异成绩,或是得到组织提拔和表彰时,内心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喜悦。“为人要多做修桥补路、造福他人的事,”李老的谆谆教诲一直是我做人交友践行的一个行动准则。

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他求真务实、认真细致的办事作风。特别是在应县报社与李老朝夕相处的那段时光,他经常带我下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农舍院落;到工厂,走进一线车间、生产现场;去学校,走进班级课堂、活动场所,深入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愁所盼,挖掘基层一线的首创精神和闪光事迹,采写了数百万字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的新闻通讯报道,其中上千篇作品被市级以上报纸、刊物、电视电台等媒体采用,有的还被选送获得了山西新闻奖二、三等奖。

那段时光,是自己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期,也是自己生活最充实、工作最快乐、颇有成就感的一段时期。当初李老出题目、我来写文章,与李老切磋争论标题咋定、内容咋写、结尾咋安排……一幕幕场景恍如昨日。而今,李老走了,听说他走的时候面容很安详,思维很清楚,还反复叮嘱病床前的子女,他走后要丧事从俭,少麻烦别人,不要接受任何人的礼金……下笔至此,禁不住心潮翻滚,眼眶充满泪水。

温晋华(应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