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的这部史诗,时至今日仍在触动我们丨《吉尔伽美什史诗》

来源:商务印书馆 2023-02-08 20:10:06

作为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流传数千年,对后世文明有着深远影响。 它既是古巴比伦人的伟大文学作品,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我国著名亚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拱玉书以非凡的专业功力、趣味横生的语言,将这部成文于上千年前的史诗献给当代中国读者,使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高度发达的苏美尔文明不再遥不可及。

《吉尔伽美什史诗》


(相关资料图)

拱玉书 译注

★荣获“春风金翻译家奖”

★ 入选“2021年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

★ 入选“三联中读年度十大好书”

01

《吉尔伽美什史诗》讲了什么故事?

《吉尔伽美什史诗》,指用阿卡德语创作、用楔形文字书写在十二块泥版上、以吉尔伽美什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叙事诗。

史诗的主角吉尔伽美什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公元前2800年前后,统治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古代城邦乌鲁克。他用机智、勇敢、智慧、执着以及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创造了许多奇迹。死后,他的事迹被演绎为传奇故事,被赋予神话色彩,在上古东方世界广为流传,绵延2000余年。

《史诗》前半部,讲述了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两位英雄富有传奇色彩和冒险精神的种种壮举。吉尔伽美什经历了从无道昏君到君王典范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野人、格斗、得友、远足、伐木、降妖……在这部史诗中,我们读到,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徒手格斗,而后成为生死之交。吉尔伽美什拒绝女神伊什妲的求爱,与恩启都共杀天牛等故事。

《史诗》后半部,痛失挚友恩启都后,吉尔伽美什放弃王权,独自踏上寻求永生之路,历经千难万险,见到获得永生的远古先王。这位远古智者娓娓道来灭绝人类“洪水故事”,打消了他求永生之虚幻妄想,回归立功名之现实追求,重振王道,成为古代君王典范。

02

几千年前的经典,现代学者如何“破译”?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文译注版 最大的特点,是首次将这部古老的诗篇 从楔形文字直接翻译成中文

拱玉书教授说:

“这是古巴比伦人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有众多西方学者在研究它。这部《史诗》的中文版译著,也是我 逐字逐句研读了楔形文字泥版后,同时又参考了西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后完成的。

用阿卡德语书写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和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歌颂吉尔伽美什的一些作品,都属于我在教授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时选择的阅读文献,我是边教,边读,边译。《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翻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也以这样的方式断断续续持续了很多年。

从试着翻译作品的片段到整个作品译文出版,这中间差不多有二十年的时间,但不能说我翻译这部作品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实际情况是这部作品的翻译是在二十年的教学与科研中一点一点、断断续续完成的,其中有与学生一起讨论时产生的灵感和受到的启发。”

什么是楔形文字?

早在公元前3200年前后,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用芦苇笔把文字写在半干的泥版上。《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引子中有一句诗文这样道: “在一块石碑上,他将所有艰辛逐一刻记”(第一块泥版,第10行),只有国王才有可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记刻在石碑上,所以,刻了文字的石碑是王权的象征。史诗的作者在此在用书写材料强调这部史诗的重要性。

翻译《吉尔伽美什史诗》时,拱玉书教授所依据的“楔形文字原文”就是西方学者已经发表的楔文泥版照片和摹本,他的任务就是阅读和消化,把古代语言和古代语言里蕴含的意味转化成现代汉语,在“信”的基础上,尽量“达”“雅”一点。

拱玉书教授的翻译原则是:读来有韵味,品之有诗意,白话里带一点古风,通俗中不缺少优雅,用字简明,言简意赅。他以《巴比伦创世史诗》为例在论文中做了说明。

西方学者大同小异地把该诗第1-9行翻译为(仅举英语为例):

1. When above the heaven had not (yet) been named,

2. (And) below the earth had not (yet) been called by a name;

3. (When) Apsu primeval, their begetter,

4. Mummu, (and) Tiamat, she who gave birth to them all,

5. (Still) mingled their waters together.

6. And no pasture land had been formed (and) not (even) a reed marsh was to be seen.

7. (When) none of the (other) gods had been brought into being,

8. (When) they had not (yet) been called by (their) name(s, and their) destinies had not (yet) been fixed,

9. (At that time) were the gods created within them.

拱玉书教授的译文是:

(1)当其时,上之天,未有以名,

(2)下之地,未有以称,

(3)元母阿蒲涑—彼之创造者,

(4)世主媞玛特—彼之所以生,

(5)将其浩瀚水,交合成一泓。

(6)既无青草地,亦无芦苇丛。

(7)当其时,神明尚未有,

(8)名号尚未立,命运尚未定,

(9)于其内,众神生。

就作品本身的风格而言,《创世史诗》更严肃、庄重和群体化一些,相比之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更轻松、活泼和个性化。所以,《吉尔伽美什史诗》的译文也更轻松和更口语化。

03

现代人与这部 人类最早的史诗有何“共鸣”?

吉尔伽美什曾说道: “人的生命有限,人所做的一起,终究都似风一般”, 拱玉书教授在注释中写道:“这是吉尔伽美什发表的人生感慨或人生观。在表述方式上与现代版的‘什么都是浮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古代版,一个是现代版,似乎一脉相承。但二者表达的情绪和反映的观念却完全不同。

现代版的‘什么都是浮云’表达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一种无奈、落魄、无为、随他而去的消极情绪,而古代版的‘什么都是浮云’表达的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表达了人生虽短暂,可以有大为,功名千古垂的雄心和抱负。

这句话的原文(阿卡德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似乎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或警句,应该是当时的‘心灵鸡汤’”,其中充满智慧。吉尔伽美什利用这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人人都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劝进恩启都,果然奏效,于是便有了二者远行千里,到雪松山降妖的故事。

又如:

“三股绳,拧一起,欲断之,谈何易!”(第五块泥版,第79行)是古代版的“团结就是力量”

“人类就像芦苇丛中的芦苇,其后裔常被折断,不论英俊男儿,还是美丽少女,都难免夭折于华年。”(第十块泥版,第301-303行)生命脆弱,英年早逝,古今莫不如此;

“被劫持与死亡,二者何其相像。谁也画不出死亡是个啥模样。”(第十块泥版,第316-317行)这不仅让人联想到王安石 “意态由来画不成”的名言,不但活人的意态画不成,死者的意态也画不成。“谁也画不出死亡是个啥模样”中包括着深刻哲理,不能画“活”,岂能画“死”!

“谁犯罪谁应伏法,谁犯科谁应受罚”(第十一块泥版,第185-186行)反映是“罪不及孥”的先进法制思想,而 “怕断就放松,怕松就紧绷”(第十一泥版,第187行)中充满了辩证思维。

这部史诗把谚语或当时流行的警句融入故事中的例子还有很多,读来趣味横生,作为当今读者,我们不但会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内心也会发生共鸣,不知不觉中,会浑然不知作品中的人物活在遥远的古代,还是活在当下,古今若合一契,完全没有了时间隔阂。

参考资料:《钱江晚报》记者与春风金翻译家奖得主拱玉书的对话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named 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