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焦点!「健康的自私」非常必要,这3点建议越早知道越好——
策划、撰文 / 亓井、Koei、A.R小点点
编辑 / KY主创们
【资料图】
《自私的基因》中提到,自私是人类存续最普遍的特性之一,每个人都会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行为和反应。
但,作为有温度的人类,我们好像又常常会面临这样的矛盾:
“有时候真的不喜欢自私的人啊,可是……自私的人又有什么错呢?”
如今,对于“自私”的观念往往趋于两极化:
自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考虑他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是绝对正当合理的事情!
事实上,这两种类型在心理意义上,可能都属于「不健康的自私」。但也并不是说,一切为自己考虑的行为都是错的——还有一种处于两者之间的适应性状态叫作「健康的自私」(Healthy Selfishness),它不仅能让我们关注自己的需要,还更有能力对他人的需求做出回应(Kaufman, 2020)。
所以,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聊健康/不健康的自私是怎样的,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到健康的自私。
这是「有毒的自私」,
请擦亮眼睛
不健康的自私是“有毒”的,不仅会腐蚀自身心理健康,还会不断地吸周遭人的血。因为这类自私,往往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这样的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幸福,而对他人的需要关注寥寥,甚至毫不在意。
人文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1943/1996),不健康的自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征: 内在贫瘠: 即自私的出发点,源于某种基本心理需求的缺失。这种心理需要可能是被认可、被爱,需要本身没问题,但方向走偏会有伤害性。比如,过去环境里缺爱的人,可能会通过不断地“被人喜欢上”,来满足自己苍白的爱的需要,即使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贪婪: 即在获取了一部分自我利益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想要更多。欲望(金钱、权力等等)驱动的自私行为,有时会让人丧失基本的良知,变得更为不择手段地获取利益。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无视道德准则,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他人的基础上。
这种人格特质是冷漠的,ta们游戏人生,根本不在意人情冷暖,甚至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研究说渣男也有这种特征,公众号主页搜索关键词「黑暗三角」,了解更多吧!)
我们不鼓励这种有毒的自私,它是自爱的对立面——人们表面看似是通过自私获得了利益,但从未感到真正的充实和富足。
这是因为,那些不健康自私的人,缺乏对自己真正的关心。Ta们不了解自己真正内在的诉求是什么,因而无法从自身获得满足,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 于是,ta们只能不断从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攫取满足感,并且,可能陷入不断索取,难以自我满足的恶性循环。
「不健康的自私」具体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脆弱的自恋(vulnerable narcissism)
有的人自私,是出于一种高度且脆弱的自我意识,因为ta们感到不安全,又对他人的拒绝过度敏感,所以才需要不断索取。精神科医生Harold也认为,有着脆弱自恋的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认可和验证。Ta们看上去是在关注着自己,实际是试图去掩盖和补偿无法真正关注自我而体验到的失败。
这种类型自私的人,通常会有这些行为表现——
心理上,在自卑和优越之间摇摆不定,时常需要从他人处获得认可和赞扬;
喜欢成为关注焦点,所以常常要求他人成为自己的“观众”;
习惯于去控制一段关系,来满足自恋需求;
倾向于将责任推给其他人,因为自恋的人难以面对自己“有错”…
病态的利他主义(pathological altruism)
它指的是一个人愿意以可能会伤害到自我的方式,非理性地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这是一种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方式(Bachner-Melman et al., 2016)。
这些行为看上去是无私的,但内在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自私。只不过这种需要,被投射在了他人身上——一个人无法实现本能愿望的直接满足时,会通过寻找一个替代的人,以获得替代性满足(Freud, 1946)。
比如,有的人在关系中,习惯无条件地满足伴侣的需要,哪怕是自己非常不情愿做的事,也甘愿“牺牲自己”,让对方满意。还有生活中一些极端的“讨好型”,ta们不仅仅是不拒绝别人的要求,甚至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他人。
( 总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怕给别人添麻烦?很难对别人的请求say no?如果你深受“讨好型人格”的困扰,欢迎你来看看KY出品的专业测评 【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我们会为你做一次全面的讨好型人格深度解析,并给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总之,不论是控制他人,还是无底线取悦他人,都属于不健康的自私。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个体为了满足自我的病态需求而采取的行为,有的直接伤害了他人的利益,有的看上去无私,实则是对自我的损伤。
「健康的自私」
充实自己,也照亮他人
聊了很多不健康的自私,那健康的应该是什么样呢?
在不健康自私的基础上,马斯洛(1943/1996)提出了健康的自私(healthy selfishness)这一概念,这种“自私”指的是, 从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幸福快乐和自由意志的角度出发,对自己的选择有充分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是出于丰富和满足自身的需求。
其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区别在于——
ta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成长,掩盖恐惧的;
ta们会建立适当的边界,专注于自己的需求,而不会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
同时,ta们也能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找到平衡,在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中都能获得能量。
健康的自私是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爱自己的方式。弗洛姆曾在《自私与自爱》中写到,现代文化传递出一种道德观念:自私是罪恶的,爱别人才是好的。他认为,这种文化会让人因自爱而感到内疚,甚至让人为感受到了快乐和成长而羞愧。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不必为自爱而内疚,也没有生而爱他人的义务。
如果看到这里,你对「健康自私」的理解还是有一些模糊,那么,你可以参照下面这个【健康自私行为量表(可自测)】,对这个概念有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
我有适当的人际边界。
我会做很多自我关照的事情(例如冥想、健康饮食、锻炼等)。
我的自我关照的方式不会伤害和影响他人。
我有健康的自尊,不会被他人随意利用。
我能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
我认为自己的需求是应该的。
尽管会帮助别人,但我知道什么时候充电。
我允许自己享受,即使这不能帮到别人。
我能照顾好自己。
我会优先考虑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他人的需求。
【参考健康自私量表(Healthy Selfishness Scale, HSS)】
(健康的自私可以后天养成,后文有附实操建议~)
粗略地看,「健康的自私」似乎不难,但实际要做到其实挺不容易的。它是一个长期探索自我、关注自我、尊重自我,但又不局限于自我的过程。
不仅如此,保持健康自私的状态,其实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Kaufman, 2020 )。
一方面,健康自私程度高的人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自我同情和自尊水平。
研究表明,健康自私程度更高的人更有可能关心他人,而且是出于真诚的动机——“我喜欢帮助他人,因为帮助他人成长真的让我感觉很好”。这其实是因为,不顾自我的奉献往往是脆弱、危险的,而懂得「健康的自私」的人更理解被好好对待的感受。所以,ta们会先照顾好自己,然后更懂得关心他人的重要性,也更有能力给予他人关心或帮助。
另一方面,健康的自私,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自我价值和更满足的生活,更少出现抑郁。
因为健康自私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从中找到动力和价值感。Ta们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些事情,为自己的成就感到由衷自豪,认为自己“值得”。Ta们清醒地活着,即使面对外界的压力源和不健康的关系,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韧性。
做到「健康的自私」,你需要
1. 识别: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最好「自私」一点!
丨付出远大于索取时
虽然我们不建议在关系中计算付出与回报的比例,但是,一段稳定、健康的关系,双方对关系的投入应当是动态平衡的。
当你发现自己在关系中的付出远大于索取时,你可以选择与ta谈谈,并试着表达感受、提出需要。因为,过度的付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在关系中多考虑自己的感受,并没有什么错(Elmer, 2019)。
丨遇到人生重大决策或困难时
生涯抉择、结婚、疾病、丧失……这些人生重大事件,还是多多考虑和照顾自己吧。
当面临重大决策时,要确认自己的真实意愿并保持反思,毕竟,走错路、选错人的成本很沉重;而当遇到人生的困境时,也可以“自私”一点,没有必要独自硬撑,求助身边可靠的人,获得支持,是很重要的事,能帮助我们渡过艰难时刻,这并不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小编推荐:如果你难以厘清过往经历、又对现状感到迷茫,经常不知道如何照顾好自己的感受。不妨试试KY精心研发的这本《找到真我》心理功能本,它将帮助你回溯 过往重要经历、激活内心力量,一起来试试吧!
丨在该为自己感到高兴的时刻,享受当下吧。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值得高兴的瞬间, 但现在很多人似乎都变得疲惫而麻木,或者为高兴这件事本身而感到羞耻。
临床心理学家Schoninger说,当我们能够庆祝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为自己感到高兴时,是我们真实存在着的证明。
所以,不必遮遮掩掩,该快乐的时候,就要享受当下,你值得。
当你识别清楚那些自己应当自私一点的场景后,你可以从认知到行为层面的「自私起来」——
2. 提醒和实践:以下这些事情,真的是OK的!
丨属于自己的个人边界,是OK的。
设定个人边界,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上,而不是优先考虑他人。心理治疗师Lauren Street(2019)表示,健康的个人边界可以保护自己的情绪健康和幸福,它可以为你向合适的人敞开心扉、分享私密脆弱的想法提供指导,同时还意味着你可以拒绝别人,因为,个人边界会告诉你、也告诉他人,哪些事情可以容忍、哪些是不能逾越的底线。
丨独处和休息,是OK的。
纷繁的社交可能会让你力不从心,产生“真想一个人静一静”的想法。不必为这个想法感到愧疚或羞耻,因为独处是让我们的大脑得以充电的最佳方式之一。
可以放心的是,对独处时间的需要并不会让你的社交折损,反而可以增强你与他人的联系。一方面,健康的关系既需要双方在情感和物理上的亲密,也需要双方保持差异性与独立性(Firestone, 2019);另一方面,独处是休息的最好时间,心理学博士Carter(2012)解释道,不受他人干扰的独处,不仅给了你理清思绪、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机会,还能帮助你恢复身心活力。
丨寻求帮助,是OK的。
寻求帮助,并不就意味着给自己打上了“无能”“软弱”“懒惰”的标签,相反,寻求帮助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因为你选择了向他人暴露自己的弱点,以求得自我的提升。所以,不论是工作、家庭,还是生活上的困难,你都有选择低头、向他人求助的权利。
其实,在某个问题上纠结太久、迟迟不寻求帮助,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可能已经一头扎进这个问题中,去探寻问题的细节,失去了全面看待它的能力。此时,局外人的帮助或许是有用的,不仅能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压力,还能与他人建立更牢固的关系。
丨放弃不必要的关系,是OK的。
你是否曾因为深陷一段不健康的关系,而深受苦恼?有毒的友谊、纠缠的爱情……当你发现这些不健康的关系不仅没能给到支持,还在不断地消耗和剥削我们时,可以告诉自己:不必为难,退一步吧,适度的“断舍离”是必要的。
面对这些关系,及时抽身或保持距离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关系并非建立在妥协和忍耐之上,当这些关系阻止我们变得更好时,放弃它们是一种自爱的选择。
3. 切记,不要触碰这些底线
在健康的自私中,如果一旦不慎,就可能陷入一些诱惑、陷阱,走向有毒的自私。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记得,有些底线是不能越过的,比如——
遵循自己的三观和原则
不工具化他人
有节制,不过度索取
始终尊重他人的意志
不损害、侵犯他人的利益
…
每个人的底线可能会有一些略微的不同,你可以在上述建议中加入自己的“特别化定制”,但更重要还是要记得遵守。只有在保证不触碰这些底线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在践行“健康的自私”过程里,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走向一种更幸福、更有意义的人生。
最后,KY想说,能照料好自己且不影响他人的“自私”都值得肯定,健康与否的边界就在于此。人不仅在为自己而活,也在为ta遇到人和事而活着。好好对待自己,也好好对待身边的人,真诚的关系远比短暂的获益重要,不是吗?
以上。
点点「在看」,学会适当的「自私」~
References:
Bachner-Melman, R., Oakley, B. A. (2016). Giving "till it hurts": eating disorders and pathological altruism. Bio-Psycho-Social, 91–103.
Carter, S. B. (2012). 6 Reasons You Should Spend More Time Alone. Psychology Today.
Elmer, J. (2019). When It’s OK to Be Selfish. Healthline.
Firestone, L. (2019). Being Alone: The Pros and Cons of Time Alone. PsychAlive.
Freud, A. (1946).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Kaufman, S. B., Jauk, E. (2020). Healthy Selfishness and Pathological Altruism: Measuring Two Paradoxical Forms of Selfish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006.
Maslow, A. H. (1943/1996). “Is human nature basically selfish?” in Future Visions: The Unpublished Papers of Abraham Maslow, E. Hoffma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07–114.
Street, L. (2019). The importance of setting emotional boundaries. Counselling Directory.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