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讯!俗世奇人 步履不停

来源:钱江晚报 2023-02-05 09:13:22

人物名片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


(相关资料图)

冯骥才先生,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俗世奇人”。

他不仅是作家、画家,也是中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者和民间文化的抢救者,他曾经保护了一个又一个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

年复一年,我们越来越知道,冯骥才先生身上扛着多重身份,每一个身份都是任重道远。

这几年,他有很多跟非遗文化保护相关的行动未能如期、如愿。冯先生说,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可是他又说,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还是要找到内心的坚持,坚持自我,坚持下去。

“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有”。每到过年,他都会翻翻自己收藏的那些心爱的年画。一年之计在于春,冯先生又是春天出生的。目前他虽在“静养”,但心思已经在琢磨着新年一件又一件想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了。

说实话,我忍不住为冯先生这些年的坚持而落泪。听身边的人说,对冯先生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他有太多的事要做呢。毕竟,他已经是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了。

20多年来,冯骥才一直在做文化遗产保护。

他如数家珍: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等等,全面进行了整理。现在进入了从国家级到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一共有十万项,可以说中华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基本都知道了。

“我现在还在做两件事情。一个事情就是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我要给传统村落列一个‘保护清单’。如果没有这个清单,随便把这些传统村落交给某个开发商或者商业团队,那它可能还是会很快就变味,丢掉最本真的文化遗产。”

“第二个,保护文化遗产要遵循科学的标准,要有专业的人才,要建立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所以我正在筹建我们国家大学里的文化遗产学学科。”

冯先生说,做这些事情,虽然累,但是会很快乐。只要这个学科有了,从此我们就可以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多的年轻人会投入进来,保护我们的文化,想到这些我都会很快乐。”

2022年底,这件事终于掷地有声了。

冯骥才的快乐,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有这么多事要做,可见时间一直是不够用的。

2022年11月5日至6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的国际学术研讨会。80岁的冯骥才发布了自己的两部新书——《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

十大卷的《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260万字。这套书收入了他关于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浩繁文字,完整记录了冯骥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觉者和先行者丰富又艰辛的精神历程,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这套我搬起来都有点吃力的书里面,放进去了我最宝贵的20年光阴。如果重来一次,我依然会把这20年奉献给文化遗产保护,奉献给这些在大江南北来回奔波、充满艰辛又没有钱的事。”

冯骥才又言——

“我把20多年最好的光阴都放在里面,这部书留下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这一代人的足迹,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先觉、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价值观。”

正值八十个春天。

冯骥才1942年3月26日出生于天津市,但他的祖籍,在浙江宁波。2个月前,家乡报纸《宁波日报》做的一条视频打动了无数人——80岁的冯先生,为106岁的母亲过生日。

这些年来,冯先生常居天津,但也心系着家乡故土。他对家乡浙江的文化保护非常关心,一次次回到浙江。本来计划今年秋冬之际回一趟宁波老家,做一些与当地文化保护项目有关的事,进行一些非遗相关的文化考察,可惜后来,这位八旬老人的脚步被疫情挡住了,至今未能成行。

“我今年81岁了,就缺时间。”冯骥才这样感叹。作为家乡人,我们能感受到冯骥才想为家乡再做点事的殷切之心。

癸卯年春节,冯骥才面朝故乡的方向,思绪再度翻飞。

待春暖花开,待游子归乡,缓缓归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