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试灯日”,记得要“做2事吃2食”,老传统别丢,喜庆迎元宵

来源:趴窗看雨的小龟 2023-02-03 12:57:55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就开始忙碌着为元宵节搭建灯棚、挂花灯、试灯等事宜,热闹喜庆地庆祝正月十五上元佳节,为新年的所有庆祝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也为春节这个假期完美收官。其实在古代,元宵节可不止正月十五这天,在唐代元宵节为三天;宋代达五天;在明代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落灯,整整十天;清朝是五天;人们尽情地赏花灯、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热闹壮观的元宵节,让人们在灯火璀璨中意犹未尽。

在正月十四的传统年俗活动中,讲究“做2事吃2食”,具体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一、做2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试花灯

有人说:“十四的月亮差个金边,所以试花灯助圆。”为正月十五准备的花灯,除了提前挂好,还要提前试灯看灯亮情况,因此称为“试花灯”。另外,一些为正月十五闹花灯准备的游艺活动也要预先演习;以售卖花灯为主的“灯市”也会在这一天达到高峰,人们购买自己喜爱和需要的花灯,来装扮自家的门户。

2:拜临水娘娘

在古代,由于战乱、天灾、以及医疗设施及技术落后等原因,人们缺医少药,很多妇女会因难产死去,“临水娘娘”便是一位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专管人间生育,并且深谙扶胎救产之术,救助了许多难产妇女,是妇女儿童保护神。在民间,还有“陆上妈祖”之称,这也是女人们不畏难产、用临水娘娘当作自己的“保护神”来保护和鼓舞自己的一种精神诠释

在传说中:临水娘娘本名叫陈靖姑,来自于唐朝,家在福州。从小就很聪明,成婚后不久便怀孕了,但是几个月后,家乡遭受到很严重的旱灾,为了解救百姓的苦难,她自愿堕胎来专门祈祷求雨。天神被感动遂降雨,老百姓也更加爱戴她。但是,陈靖姑却因为劳累过度,年仅二十四岁时就过世了。各路神仙纷纷奏报玉帝,要求给予嘉奖,玉帝封其为“临水夫人”。死后,她的魂魄飘到了闾山许真人那里,补学了扶胎救产之术,希望来世拯救难产的妇女。后来,人们便在临水娘娘正月十四诞辰的这天祭拜她,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现代,临水娘娘的信徒遍布福建、江西、浙江、台湾及东南亚一带。人们建殿修庙来祭拜和纪念她,临水娘娘还享有“莆田妈祖、古田靖姑”等称誉。在台湾,奉祀“顺天圣母临水夫人陈靖姑”为主神的宫庙有300多座。陈靖姑文化,作为两岸共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一道架设在海峡两岸的文化桥梁,成为连接两岸“亲情”的特殊纽带。两岸及海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关于“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并撰写论文,已经编辑出版《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册。

二、吃2食

1:喝“亮眼汤”

喝了亮眼汤,走路明晃晃”,在浙江绍兴的新昌等地区,正月十四讲究喝“亮眼汤”。据《嵊县志》中记载道:“十四夜各社庙悬灯,妇女结队同游,谓之游十四,以菜煮麻糍食之,谓之亮眼汤。”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赏灯会的高潮,在正月十四喝上一碗亮眼汤,不仅看得真切、尽兴,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心明眼亮、心想事成诸事顺。

为什么要喝亮眼汤呢?传说在正月十四的夜里,人们会在自家屋子的角落里撒上乌梓(山上的野果,新昌话讲就像“眼珠子”)。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这样,老鼠被猫吃掉后,人们就不再担心粮食被老鼠糟蹋了。

亮眼汤其实就是“青菜麻糍汤”(或者叫“青菜年糕汤”),先将年糕切成小条,再与荠菜、榨菜、豆腐、胡萝卜、鸭血、鸡肫等多种食材在清水(或者鸡汤)中煮,再加入食盐、酱油等调味,起锅之前再用红薯淀粉勾欠、让汤变得粘稠即可。这碗汤食材多样,但不油不腻,清清爽爽,喝完让人顿觉“精神大好、眼睛明亮”。

2:吃“糟羹”

在浙江省台州、临海、三门等地,正月十四要吃“糟羹”。传说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时,被敌人追到台州三门的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村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东家借西家凑,用青菜、萝卜、米等各种食材,用清水煮成了糊状,也就是“糟羹”帮助士兵裹腹充肌。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为了纪念戚家军,在台州一带的人们就保留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

现在,人们吃的“糟羹”食材更加丰富和营养,有咸肉 、香肠 、芋头 、胡萝卜 、虾米 、红薯粉丝、豆腐干 、油泡、香菇、芥菜叶等等。先将这些食材切丁、用油煸炒后,再加入清水煮熟,最后再用米粉糊搅拌成糊状即可。除了这道咸口的,还有一种“甜糟羹”,主要用红枣、枸杞、葡萄干、核桃、花生米、酒酿、红糖、淀粉等做成的,是小孩子的最爱。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增强了上元佳节“元宵节”的仪式感,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不论是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是坚信“传统风俗,一定会回归”,这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需要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方式发扬~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我们对琐碎繁杂的厨事早就没有了“若如初见”的感觉,但可是而but,“不计得失、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依然是我们每天的不懈追求。爱生活、爱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龟编辑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喜欢我就~关注!~点赞!~支持我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