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

来源:商务印书馆 2023-02-02 17:04:08

本书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主编的十卷本《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导论卷”,以“道义实存论”打通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以正义、爱和自由的关系阐明西方道德哲学一以贯之的历史相通性原则,并因此对西方伦理学的类型关系做出了出自第一哲学之根据的最全面的解释。

邓安庆教授基于文献的和史实的逻辑,梳理了西方道德哲学的思想源流、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文献传衍、流派传承,以及各阶段的流变发展与整体面貌的变迁。


(相关资料图)

从“道义实存”阐释“存在之机制”,改写了传统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相分离的哲学传统,也改写了伦理学仅仅是第一哲学原理之应用的难以打通的二元论哲学格局,以新的存在论,道义实存论的伦理学哲学重构西方哲学。

如果没有对伦理学通史的研究,意味着人们只能达到对某个历史时代,某种文化的伦理自觉,而在通史的视野中,人们就能做到“同之与异,不屑古今”,达到对伦理的真正自觉。

本书不仅为西方道德哲学通史提供一个系统的解释框架,而且为深处伦理危机中的人类如何走出不确定性的未来,在彷徨失措的世界上如何重建伦理的规范秩序,提供前沿性的思考。

道义实存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

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与大变革,哲学的传统是回归本原,即回归“存在”。如今的道路并非重复形而上学,而是创新第一哲学,从新的第一哲学来追问存在的意义,对存在意义的释义,完成一种立足于存在之实存的实存主义伦理学的通史意识。

邓安庆教授把这种立足于西方第一哲学传统的伦理学和在20世纪达到其最高顶峰的实存与伦理相统一的哲学范式称之为“道义实存论”。

书中,邓安庆教授辨析了“道义实存论”伦理学的通史理念与进路。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挖掘“伦理学”的本义,讨论“道”与“义”的“存在论差异”,在黑格尔“哲学史”和尼采“伦理学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道义实存论伦理学通史观与道德谱系学方法,并阐释了伽达默尔“效果历史”对“道义实存论”的意义。

系统探究西方伦理及伦理学的历史

邓安庆教授认为,哲学思想本身要跳到“西方”之外,以“世界”观“世界”,以“存在”论“存在”,唯有对存在之真理与实存之道义的发现、张扬与证明,才能赋予思想自身以意义。

因此该部分通过系统探究以“西方伦理”为对象的伦理学史,即在哲学中被思想、被建构的历史,说明“西方”及其“伦理”的一般涵指和西方伦理文化,并在西方哲学伦理学的探索基础上,揭示了通向伦理规范的普遍有效性之路。

考证“伦理”“德性”“道德”

及“伦理学”概念

邓安庆教授从西方概念的来源与内涵出发,考证了与一个伦理学体系最为密切,同时又是人们常常将其混用,从而对伦理存在的层次与进程模糊不清的三个概念:伦理、德性和道德。

一个是“伦理”与“道德”的区别。西方古典哲学只有“伦理”而没有“道德”概念,西方人以现代的道德概念拿回去翻译古代的“实践”或“行动”就使得我们现在也能在古希腊罗马的哲学中读到“道德”,这其实是经过了现代人的理解所创造的“古代”经典。

本质上,“道德”代表了与“伦理”不同的存在方式,伦理生活是习俗中的共存方式,而道德是良心中的个人本真实存方式。

另一个是“道德”与“德性”/“德行”的混用。实际上,在西方伦理学中它们也是根本不同的。“德性”既不同于“伦理”,也不同于“道德”,严格地说,它是在“伦理”与“道德”的范导之下所养成的“人性品质”。

伦理、道德和德性分别侧重在三个不同领域起作用:伦理作为一切共存性制度的规范基础,让所有规范性秩序具有伦理性——公道与正义的秩序;道德作为一切个人实存的主观准则的规范基础,使个人行为准则具有道德性;德性是人的内在品质的表征,是把一个人偶然获得的自然人性自我造就(养成)为体现人之为人的卓越性的自由人性,因而是人的尊严之体现。

阐明“道义实存论”伦理学通史的

三大伦理原则

哲学意义上的伦理学史就是人类存在意义,即人类“道义”存在的实存演历。所谓伦理学通史,就是存在之道义一以贯之地实存演历的历史。这一通史是由三大伦理原则构成的,即正义、爱和自由。

正义:自古希腊到现今,伦理学主导的伦理原则都是正义,但它在不同时代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正义是从城邦共存的正义伦理出发的,在城邦文明解体后则转向了个人实存的德性伦理,个人灵魂的正义成为关注的中心。

爱:随着古罗马帝国崩溃,基督教带来了西方伦理学的一次极大调整,第一次把“爱”作为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上帝以祂的“博爱”体现“正义”,同时自由意识的人也得为自己负责。

自由: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个人自由成为了现代的伦理原则,于是现代西方伦理以个人自由权利的实现来体现制度的和伦理的正义,通过落实为规范性的制度,以立法为形式,以是否实现了个人自由权利为标志。总体而言,现代伦理都是自由伦理,唯有实现个人自由才是正义的伦理。

考察西方伦理学形态学的分类

从古至今有各式各样的伦理学,几乎每一个哲学体系都有其伦理学,对伦理学进行“形态学”分类对于伦理学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邓安庆教授基于20世纪影响甚大的两大哲学思潮,即语言分析哲学与现象学所蕴含的伦理学思想,以及传统伦理学的类型学分类,考察了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德性论伦理学、道义伦理学、功利论伦理学)。

作者简介

邓安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西方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黑格尔著作集》(20卷理论著作版)常务副主编,《伦理学术》丛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第一哲学、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著有《谢林》《叔本华》《施莱尔马赫》《美的欣赏与创造》《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等,译有《伽达默尔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布鲁诺对话:论事物的神性原理与本性原理》,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司徒博《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等。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目 录

导 论 伦理觉悟之艰难与伦理学通史之阙如

第一节 伦理觉悟之艰难

第二节 伦理学通史之阙如

第三节 通史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节 趋势与突围

第一章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的通史理念与进路

第一节 “存在论”与“伦理学”

第二节 “存在”之“道”与“伦理”之“义”:“存在论差异”与实存论契合

第三节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通史观与道德谱系学方法

第四节 “效果历史事件”的“路标”与“灯塔”意义

第二章 “习俗”的特殊性与伦理的普遍性

第一节 “西方”及其“伦理”的一般涵指

第二节 西方伦理文化:习俗的特殊性与伦理的普遍性

第三节 通向伦理规范的普遍有效性之路

第三章 “伦理”“德性”“道德”及“伦理学”概念考

第一节 “伦理”相关概念考

第二节 “德性”概念考

第三节 “道德”概念之源暨伦理学从“道德科学”向“道德哲学”之转变

第四章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通史的三大伦理原则:正义、爱和自由

第一节 正义

第二节 爱

第三节 自由

第五章 西方伦理学形态论

第一节 元伦理学

第二节 规范伦理学

第三节 价值论伦理学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后记

内文试读

向上滑动阅览

治伦理学一般认为门槛较低,但这是一种误解,虽然是普遍的误解。误解的原因似乎还有“眼见为实”的依据:似乎无须专业知识,无须哲学思想,谁都能来从事“道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似乎也顺应哲学史的定位:“伦理学”从其作为哲学诞生的最初时刻,亚里士多德就把它划归为“实践哲学”,而把最具思辨特征的哲学称之为“第一哲学”,也即他所说的“神学”。

但“伦理学”是“人学”,它活在世界中,从属于人生的“时间”与历史,更需要依赖于人性的经验而取得实践智慧,而一旦落入到“实践智慧”即“明智”之中,人们也就以为可以把伦理学当作一门为人处事的聪明之学,那还需要什么哲学思想和专业训练呢?只有蠢得像“书呆子”那样,才需要那些无用的、空洞的、虚玄的学问吧?

这种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误解一直延续到现代,所以那些立志于哲学思辨的爱智者,或者沉浸于高度思辨的形而上学中,或者殚思竭虑于分析哲学的语言演戏之中,而不屑于“堕落”在伦理学的这些“应用哲学”中。

只有到了“现代”,具有了历史反思意识后,以“我为什么如此聪明”为题写“自传”的尼采才老实地承认,聪明的人类迄今为止还根本不懂究竟什么是善恶!为此,他发现,追溯“道德的谱系”这种历史意识,才能让“聪明人”看清道德的真相,虽然道德的真相也还不是伦理善恶的真相,尼采的发现以其主观的“道德偏见”反对固有的“伦理的偏见”,但着实让才人看清了“伦理觉悟”的艰难。……

凡人认为最容易的地方,往往总是最难的。我们的研究要从反思“伦理的觉悟”为何最难开始,进入哲学的第一哲学层面,从而探明伦理之真相,洞悉伦理善恶之发生,考察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这种艰难性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无须哲学的思辨就可感悟,就像人人渴望有个“家”,而“家”却又最难“拥有”一样,但要说清楚为何最难“拥有”,纵使有了一个“家”,也常感受到“有家难回”的真正“道理”,却必须要有从“高处”而来的哲学思想。

因此,伦理学的全部迷惑与问题,实际上可以从陈家琪教授的发问:“敢问家在何方?”表达出来。然而如果我们没有从高处而来的哲学思考,仅仅只有从低处,从生存拼搏的泥潭里而来的“家”的记忆,那么“家”就可能被误解,被低处的生存压力和低微的理想限制了它本有的高贵的可能性;被低处生存的欲望,物化了其功能和意义。许多人可能“接地气”地认为,“家”无非就是“困觉”的地方,“吃饭”的地方,最多是生儿育女的地方,因而其最高的“理想”无非也就是地段好、装修豪华的“房子”。

显然,这样的眼光无法发现“家”的伦理意义和精神空间。只有从高处而来的哲学,才不会贬低和误解事物处在低层或底层的状态,因为它不是“势利眼”从一时一势来看事物,而是从事物之本性,从事物的“存在原则”来看待事物,因而会从事物充分展开其自身“是其所是”的自由能力来看待事物,只有这种视野才能看出事物之卓越,人的德性之尊严,从而是一种伦理觉悟的眼界。

即将出版书目:

古希腊罗马卷·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

中世纪卷·中世纪道德哲学

近代卷Ⅰ·启蒙伦理与古典功利主义

近代卷Ⅱ·现代自由伦理与道义论伦理学

现代卷Ⅰ·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伦理学

现代卷Ⅱ·现代性危机与后习俗责任伦理重建

现代卷Ⅲ·现象学与实存主义伦理学

当代卷Ⅰ·当代英美元伦理学

当代卷Ⅱ·当代英美规范伦理学

新书推荐|一本书厘清拜占庭1300余年的文学历程!

“世界历史上非常无耻的伪造品”的辨伪之路

如何学习中国学术史?|葛兆光教授给硕士生的七堂学术史课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那些作家们为什么都爱鲁迅?

新年的第一份经典书单,不妨读一读汉译名著!

新的一年,准备好当一只“小书虫”了吗?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2022书榜盘点,快来看有哪些好书!

新书来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12月新书盘点

新书推荐|《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光启学术|国际知名叙事学和文体学家申丹教授丰富多彩的学术选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