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火守岁
烤火守岁
□杨绍碧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资料图】
守岁要烤火,无火难守岁。过去的大巴山区,每逢年头岁尾,天寒地冻,一家人围坐在冰窟窿似的房间里岂不受罪?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守岁,离不开火与灯,烤火守岁,灯火通明。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住的还是一座破烂不堪的茅草房。火炉坑(火塘)在堂屋的门背后靠墙角的地方,那是一个约一平方米大小、20厘米深的四方形坑,用四块条石围成。在火炉坑心正对的上面,从房檩或楼桴上吊了一条木制可上下移动的“火搭钩”,将耳锅、铁罐、茶壶等挂在钩上,用来煮饭、炒菜、煮猪食及烧水之用。在火搭钩离楼桴50厘米左右的地方,还挂有一个竹筛或木架,用于烘干食品等东西。炉坑的四周可煨铁罐、茶壶,炉火灰里可以烧红苕、洋芋、苞谷等。四条矮板凳围在火炉坑的四边。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便围坐在这里。
那个年代,村里没有电,父亲就用废旧的玻璃墨水瓶制成煤油灯,瓶口盖着一个圆形的铁片,铁片中间嵌着一根细铁管,铁管里面穿进了棉线做成的灯捻儿,煤油便浸上来,划一根火柴,灯就亮了。灯光摇摇的,颤颤的,暗暗的。
每到大年三十傍晚,外婆就会将晾了一个秋天的青杠、“九老二”之类耐烧的树疙蔸放在火膛里,周围再架一些小干柴,将火烧起来。在昏黄的煤油灯光里,一家老小都围在火炉坑边,旁边的小方桌上摆放着小孩子爱吃的核桃、板栗、瓜子、米花糖,还有毛茸茸的猕猴桃、橙红色的亮红柿。大人们边烤火边拉家常,东家娶媳妇,西家婆媳闹矛盾,南家的老母猪一窝就下了十二个猪崽,北家的老山羊一胎生了四只小羊羔……不管是雅还是俗,只要有趣、逗乐,就一股脑儿地讲出来。说到精彩处,大伙儿哄堂大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眼泪直流,有的笑得岔了气。
小孩子变着戏法向长辈讨压岁钱。有一次我唱了一段现代京剧“听对岸响数枪声震芦荡……”父亲就慷慨地给了我两角钱。这时候,长辈都显得格外仁慈厚爱,一角两角慷慨地给,有时还会给到伍角、一元。而我们的胃口也不大,所以即便哪位长辈给枚五分的钢镚儿,我们也会乐颠颠的。
我们几姊妹得了压岁钱,又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虽然只读了几年夜校,可听来的故事还不少,什么“薛刚反唐”“武松打虎”等,讲了一个又一个。父亲说,光叫我讲不行,你们也不能闲着,我们便开始猜谜语,一人说一个大家猜。于是,火炉边上活跃起来,大家抢着说,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火塘里的火越烧越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身上也热了起来,暖烘烘的,好像春天真的到来了。孩子们有点困意了也不睡,盯着火炉坑里那烧洋芋,享受着疙蔸火带来的温暖。树疙蔸烧得最旺的时候,从某个裂缝串出火苗,还发出嗤嗤嗤的声音时,外婆就说:“吔!火笑,明天一定有客人来。”父亲有时会举起手掌做着动作,在泥巴墙上映出狗或兔的影子,那小狗的嘴一张一合,小兔子摇动着长长的耳朵,我们看着非常开心。
夜深的时候,父亲继续讲他的故事,情节虽然精彩,但瞌睡虫却开始找我们了,在暖暖的火炉坑旁,我们几姊妹有时伏在大人肩上、膝上或被大人搂在怀里假寐一阵……火炉坑里的大火慢慢地变成了小火,最后是纯粹的火种,没有烟却仍然暖和,因为整个屋子都被烤暖了。父亲用火钳不时地拨开火种,直到火种慢慢变小,这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了,村子里陆陆续续地燃放起鞭炮来,沉静的夜空中,起起落落的爆竹声夹杂着远远近近的狗吠声,合奏成一首动人的迎春曲。父亲也打开大门,点响了爆竹。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唤醒了沉睡的山村,迎来了崭新的一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