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焦点!从《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看入世与出世的选择
【学习目标】
(相关资料图)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节奏、把握情感基调;借住注释,准确把握诗词大意、掌握重点字词;掌握《短歌行》中的比兴、借代、用典与《归园田 居》中白描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感悟曹操希望在有生之年,招募更多人才,建功立业,实现大一统的志向。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短歌行》中比兴、用典与《归园田居》中白描等艺术手法运用的艺术美;体会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所共同传达出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短歌行》中所涉及《诗经·子衿》、《诗经·鹿鸣》、《管子》、 《史记·鲁周公世家》篇目中相关语句;理解古代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在不同境遇下都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创意表达。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理解比兴、用典、白描等手法的使用,体悟诗人独特的生命选择。
【学习过程】
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魏晋时代沧海桑田,人生进退沉浮都化作了千古风韵,铸成了不朽诗魂,代代相传,永继不绝”,这里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魏晋专场”活动现场,期待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学习活动一:奇文共欣赏
“中国诗词大会”主办方举办了“奇文共欣赏”活动,主办方选出两篇魏晋时期的诗文代表作,一首是曹操的《短歌行》,另一首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请您按照主办方的要求,从诗歌情感基调、行文思路、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1.读诗歌,明基调。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诵读指导:曹操的四言诗,二二节拍,多为忧思悲凉,亦有慷慨豪迈之声。陶渊明的五言诗,二二一或二一二拍,多为归家所见所闻,充满欢欣。
2.找诗眼,明思路。
苏轼曾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说:“道眼已尽诗眼在”。请找出两首诗的“诗眼”,并围绕“诗眼”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预设:
《短歌行》的诗眼“忧”。全文围绕一个“忧”字,以“为何而忧”为主线贯穿全文。
《归园田居》的诗眼“归”。全诗围绕一个“归”字,从“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行文。
3.析词句,赏情感。
狄德罗说“只有情感,并且是最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巨大的成果。”在《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深隽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预设:
曹操《短歌行》:
第一、二章:诗人开篇八句,借歌与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扣准一个“忧”字,诗人既抒发个人之情,同时暗含对贤才的提醒: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逝,应抓住时机施展抱负。
第二、四章: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直接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同时暗含“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之意,提醒贤才主动投奔自己,感情真挚而热烈。接着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尽欢的情景,虽未直接说明,但是求贤若渴之情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五、六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照应前文为求贤而愁,“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四句照应前文将贤才到来的欢乐场景。是前文内容的复现和变奏,让诗句呈现短歌反复咏叹、微吟低徊的特点。
第七、八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用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写深意,启发如同乌鹊一般无枝可依的贤才,希望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里来。表明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而且能够让人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通过比喻有说服力的表现人才越多越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
开头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回归田园,其中暗含“为何而归”和“从何而归”两方面内容。前两句写诗人应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本性热爱丘山,同时“守拙”一词,都揭示出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同时从“误落尘网”“羁鸟”“池鱼”等词,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诗人的思归之情,同时也看到其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否定。
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和愉快的心情。暗含“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两方面内容。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描绘出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最后四句用“无尘杂”的“户庭”以及“有余闲”的“虚室”来衬托诗人恬淡的心境,抒发其回归田园后的欣喜之情。
学习活动二:手法共与析
曹操和陶渊明一起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诗词创作大赛,主办方评选过程中发现两人诗词的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请你代表其中一人来谈一谈自己在创作时运用到了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深刻意蕴。
1.《短歌行》手法赏析
李白写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写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写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诗词的国度,不同人在不同诗词中对愁的表达不同,让我们感受古韵忧愁,试着从手法角度去分析曹操之愁。
答案预设:
(1)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兴 以明月起兴,指去哪里寻找人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起兴,指自己招募人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指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
(2)借代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借代:杜康代指酒
(3)用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用《诗经》中是诗句,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化用名句,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 天下之贤人。” 借用这个典故以周公自比,表明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补充用典的相关知识,“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 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诗歌耐读,富于文采,能使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
2.《归园田居》手法分析
陶渊明在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呐喊后,解印离开官场。《归园田居(其一)》是其离开官场后所写组诗中的第一首,请从手法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案预设: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
“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动静结合
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3)白描手法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4)用字精炼
例如,“荫”字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浓烈的阳光,带给人一室的清凉。“罗”字写出了花儿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
陶渊明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学习活动三:人生共体悟
重温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同样可以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曹操生于东汉末年,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两个人的时代相隔并不久远,生活的背景有着相似,但二人做出的选择却大有不同。曹操的“进取”,陶渊明的“隐退”,你更欣赏哪一种?
请结合文本、时代背景和自己的人生理想畅所欲言。
(不同学生对曹操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着自我的个性解读,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答案预设:
进与退,仕与隐,看似不同的人生选择,其实二者有着共通性在里面。
首先,不论选择如何,二人都用诗歌来表现自我的人生境遇。曹操忧多于悲,诗人并未因功业未成、志向未达而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一种深切的忧虑来体现自我境遇。曹操的忧源于诗人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呈现出慷慨苍凉。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对功业达成的期盼,不仅是一种个人自我价值实现期盼,更是一种济苍生平天下的责任担当。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质朴,他的归隐并非源于内心虚无,而是在洞察世事后的一种归隐和平和,是他面对人生际遇而做出的选择。
其次,二人的选择都是有志之人对生命的高歌。曹操为贤才而忧,希望通过仕途建功立业,成就生命的精彩。陶渊明在深思熟虑多次往返后终于决然离开,希望保持自我的高洁之身,达到思想境界的宁静彼岸。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时保持自我的高洁,恐怕不比曹操的忧思来的沉重。一个是外显,一个是内隐,都是在保持自我的高远志向。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小结:
学完两首诗后,我们会发现:不论进与退,不论出世还是归隐,都是他们的一种人生选择。有大志之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会选择不一样的完善自我的途径。我们的人生亦如此,做自我正确的选择。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