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面对道德悖论,儒家告诉我们……

来源:柳栖士 2023-01-25 14:05:15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之一,而这正是儒家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先秦,关于人性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告子讲“人性无善恶”;孔子虽然不谈人性问题,但他早就确定了一条不能碰的红线:“相近也”,就是必须坚持人性相同,因为这样,才能守住人类平等。所以,孟子讲人性都是善的、荀子说人性都是恶的、告子说人性本没有善恶,这三个人的观点虽然迥异,但他们都在孔子确定的红线之内。

实际上,孟子没有能够充分证明人性善。我们可以这么讲,孟子不是证明了人性善,而是在提倡人性善;孟子不是在说“人性善是真的”,而是在说“人性善是好的”;孟子讲人性善不是在做事实判断,而是在做价值判断。

那么,人性善的价值在哪里呢?这就要讲讲道德问题。

道德有一个非常大的悖论:第一,道德的行为不能以利益的追求作为目的;第二,没有利益的承诺与诱导,就不能导致普遍的道德行为,至少大多数人不能实行道德行为。

那么,道德为什么不能以利益追求作为目的?有两个原因。首先,既然是追求利益,就无所谓道德行为了。人的行为从道德角度分为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三种。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行为,在不损害他人及社会的前提下,也只能是属于非道德行为。其次,道德行为并不确定能带来利益,好人未必有好报,所以,有利益的期待时,就会失望,从而引发道德危机,最终趋向蔑弃道德。因此,为了维护道德,就不能让其受到利益的沾染。

问题就在这里——要好报,要报酬,不是道德行为;没有好报或报酬,又不能导致大多数人的道德行为,不能让一个人在大多数时候实行或选择道德行为。这就是道德的悖论。

这个道德悖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前道德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道德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才能从这个悖论里解套。

在幼儿园里,两个小朋友抢一个皮球。老师去劝架,对年龄大一点的说:“小朋友,你让给他吧,不要抢。”

小朋友问:“老师,我为什么又让给他?”

老师会说:“你要做好孩子。”

孩子会说:“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孩子呢?做好孩子皮球给他玩儿了嘛。”

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前道德的问题”。

对此,幼儿园老师很好办,她会说:“你做好孩子,老师喜欢你,老师给你发小红花。”

做好孩子,老师喜欢,还有小红花,行,那就做好孩子,老师喜欢你。一句精神鼓励:“老师喜欢”,一个小红花,就把前道德问题给蒙混过去了。

所以,幼儿园是最好的最理想的道德培训所,这个最好、最理想,不是把人理想化了,而是把环境理想化了:只要做好孩子一定会有好报,因为老师一定喜欢好孩子,而且老师手里的小红花很多。所以,不管你做多少好事,总有小红花发给你。因此,在幼儿园永远不会出现道德危机。

比如说,你在单位一直勤勤恳恳地做事,为什么老是升迁轮不到你,加工资也轮不到你呢?那些拍马的、溜须的、工作不好的怎么动不动就都上去了?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怀疑道德,你会不会怀疑做一个好人有没有意义?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男子,下了班,在大街上走,突然看到一个商店门口有很多女人在买东西。他一看这个东西挺好,准备买一个回家送给自己的老婆。然后他老老实实地在那儿排队,可是前面的女人都不排队,都在那儿抢,他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也轮不到他。一个小时之后,他终于决定不排队,上去抢了。这时,旁人提醒他:“你是个绅士,你怎么能抢呢?”他说:“我已经做了一个小时的绅士了,现在我不想做绅士,我想做女士了。”

这个笑话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假如我们不能建立一种制度护佑好人,反而让坏人时时占便宜,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趋向做坏人。所以我有一句话,道德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是制度问题。保证道德不堕落的,保证道德不崩溃的,不是道德教育,而是制度,你要有一种制度让好人有好报。

假如我们总是把道德和现实功利连在一起,我们就不可能做一个坚定的、善始善终的有道德的人。为什么?因为道德并不能保证我们有好的报答。再好的制度或文化,也不能保证对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情都善善恶恶,果报不爽。

这里牵涉到前道德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建立一种鼓励好人的制度,还要让人把做好人看成是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为了利益。

那怎么才能让人把做好人当成自己的使命呢?西方和中国各有自己的解决之道。

西方的解决办法就是宗教。你要是问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人:你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啊?他肯定会给你讲很多道理,这些道理都来自上帝。但如果他没有时间多说,他就会讲一句话:做好人将来入天堂,做坏人将来下地狱,所以我们要做好人。

就这么简单,宗教就把这个大问题解决了,而且解决得特别好。你永远没有明白的那一天,你明白的时候你已经死了。所以这是它的第一个好:它不会出现道德危机。有些个别的人可能会违背道德,但是整个社会道德危机不大。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很好地解决了急功近利的问题。因为宗教给你的报答在死后,所以你一辈子都不会急于兑现好处,永远不会急功近利、不会浮躁。可见,宗教很了不起,很伟大。所以我说:上帝不是一个事实,但上帝是一个价值。这个价值我们不能没有。

可是我们中国偏偏没有上帝这个价值,我们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一般来说,它会有这样的大问题:道德没有根基。

但是,揆诸历史,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在道德上一点都不差,而且还非常优秀。那么,我们是如何解决“前道德问题”的呢?

我们的解决之道,就是“史官文化”。史官文化的基本观念是:我们不仅活在今天,我们还活在未来,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自己未来的名声。我们要追求“不朽”——流芳千古。

怎么样才能不朽呢?第一,立德;第二,立功;第三,立言。实际上就是成圣成贤,成圣、成贤实际上就是《论语》中讲到的“成人”。在儒家看来,成人是道德上的完成,实际上是人性中的善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到这里,“人性善”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人性善”就是回答“前道德问题”的: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孟子告诉你:做一个好人是符合你的本性的,因为你本性是善的。所以做好人就是做你自己,你只有做好人,你才能完成你自己、才能完善你自己。

所以西方的道德建立在神性的基础上,中国的道德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性善论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为我们这个没有宗教的民族确立我们自己的道德基石。从人性出发,我们照样可以获得崇高与尊严,一样可以实现道德的完善。从性善论出发,我们同样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民族,同样是一个体面的民族,同样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毫不羞愧。所以,性善论是孟子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这就是理论的价值,这就是思想的价值。像孔子、孟子这样的人文学者,他对于一个民族的贡献无可估量。孟子的“人性善”可以使我们获得对自我的肯定,甚至让我们获得对人类自身的信心,我们甚至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范例: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一个贡献,这个贡献是由儒家做出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观点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