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热点:鉴赏|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圣母子、公主和男孩肖像(上)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当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到欧洲巴洛克艺术、英国绘画艺术的精华,以及20世纪早期以莫奈《鸢尾花》为代表的后印象派杰作,甄选的52件作品构成了一部独特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缩影”。“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节选展览配套图录中的部分作品赏析,分上下两篇予以刊发。
一、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
安托内罗·达·梅西那《书房中的圣哲罗姆》 约1475 @英国国家美术馆
(相关资料图)
我们的目光穿过石拱门,来到一个宁静而明亮的哥特式教堂空间。这里像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圣哲罗姆是4世纪的一位学者和僧侣,正身穿红衣主教红袍,坐在书房里读书。他曾将《圣经》从希腊语翻译成通俗拉丁语(即《武加大译本》),这一版本被天主教会沿用至今。
画面前方的台阶上有孔雀、鹧鸪和装满水的铜碗,分别象征了永恒、真理和纯洁。台阶似乎是一个边界,隔开了现实世界和圣人所在的神圣空间。教堂式的建筑可能代表了基督诞生地伯利恒城外的圣人修道院,尽管透过窗户瞥见的青翠景观更像是中世纪的欧洲,而不是圣地。上方的窗户还可以看见在夏夜暮色中俯冲的燕子。
哲罗姆坐在圆椅上,这种造型特殊的椅子通常专为主教所用。他的书房建在一个平台上,与地面相隔数级台阶,书房内还有一个书柜和一个嵌入式书桌,上方悬挂着十字架。书房内还可以看到哲罗姆的一些私人物品,例如打开的书籍手稿、花瓶、精美的盆中植物,以及一只熟睡的猫。而被哲罗姆驯化的狮子则躺在色彩斑斓的马约里卡地砖上,据传哲罗姆曾在荒野中替狮子拔出了爪子上的刺。
西西里画家梅西那在1475年至1476年间前往威尼斯旅行时画了这幅小巧精美的作品。他曾在那不勒斯接受绘画训练,在那里受到了荷兰艺术家扬·凡·艾克(活跃于1422年,卒于1441年)和罗希尔·范德魏登的影响。梅西那精湛的作画技巧能够捕捉到细节的精妙之处和不同纹理的细微差别,他善用丰富的颜料层次而不仅仅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来塑造明暗对比。他的风景画和肖像画对包括乔瓦尼·贝利尼和乔尔乔内(活跃于1506年,卒于1510年)在内的威尼斯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乔瓦尼·贝利尼《圣母子》 可能作于1480-1490年 木板油画,或含蛋彩 @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幅作品中,圣母玛利亚与婴儿耶稣坐在山丘上,一块被称为“荣誉布”的绿色织品悬挂在身后,营造出宝座的场景。人物衣着简洁,仪态温柔,透着谦逊和人性,平易近人。然而他们身前的大理石壁架隔开了与我们的空间,壁架中心一张折叠的纸上印有艺术家的名字。
圣母俯视着手中的石榴,这是耶稣受难和复活的传统象征,代表了他未来将为拯救人类而做出牺牲,并从死亡中复活。圣母温柔地将年幼的儿子抱在膝上,似乎已经想到他要面临的命运。在对这幅作品进行技术分析时,我们发现画中两个人物的手和手臂最初处于不同位置,表明石榴可能是应赞助人的要求后加的。
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贝利尼及其工作室十分擅长绘制此类小型圣母子像,通常用于私人崇拜,但这幅作品尺寸较大,表明其可能是为委托人家庭教堂中的小祭坛所作。由于当时此类绘作需求量极大,很多都由贝利尼的助手完成,但从这幅作品的细节勾勒,笔触的大幅变化,以及颜料的花费和质量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由贝利尼本人亲自绘制而成。
作为威尼斯画派的领军人物,贝利尼一生都在威尼斯生活和工作,对后代艺术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包括乔尔乔内和提香在内的下一代威尼斯画家。
皮耶罗·德尔·波拉尤奥洛《阿波罗与达芙妮》可能作于1470-1480 @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幅小型画作描绘了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经典的神话场景,衬以佛罗伦萨阿尔诺河流域的风景。丘比特用一支金箭射中了太阳神阿波罗,使他爱上了达芙妮,却用一支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她拒绝阿波罗。达芙妮的父亲——河神佩涅斯为保全女儿的贞洁,及时将她变为一棵月桂树。
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波拉尤奥洛描绘了达芙妮化为月桂树的那一刻:一条腿扎根地上,手臂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月桂树枝。阿波罗似乎还在半空中,紧紧搂着即将消失的爱人,他的白色腰带飘于身后。这则故事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与赞助人经常从这本经典神话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达芙妮的故事是描述单恋的经典,14世纪托斯卡纳诗人彼特拉克(1304—1374)曾在诗歌中对其进行颂扬。他创作的十四行诗赞美了爱而不得的恋人劳拉(劳拉来源于Laurel,意为月桂树),在当时佛罗伦萨的精英阶层中很受欢迎,并成为宫廷圈子中理想爱情的典范。
阿波罗在这幅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佛罗伦萨的贵族青年形象,身穿黄金编织、珠宝点缀的狩猎服。远处的阿尔诺河旁正在进行一场猎杀,反映了艺术赞助人喜爱的宫廷消遣活动,同时也呼应了古典神话的内容。河流中树木的婆娑倒影、散落在山坡上的花朵和朦胧的山景等微小细节表明,这是一幅珍贵的绘画作品,供受过教育的赞助人近距离欣赏。
二、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拉斐尔《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约1510-1511 @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幅小作品又名《加瓦圣母》,得名于作品的前一任持有者第一代加瓦男爵,即乔治·坎宁(1778一1840)。拉斐尔曾受委托,在罗马梵蒂冈宫殿的四个大厅内绘制装饰壁画,而这幅作品可能是当时受教廷内的一名成员委托,为私人祭祀所用。
画面中,圣母姿势复杂,双腿交叉而坐。小耶稣坐于她的膝上,低头看着他的表兄施洗者圣约翰。圣约翰手拿一根芦苇十字架正向耶稣递去一支康乃馨,此花象征着神圣的爱以及耶稣未来的受难与复活。圣母似乎陷入了沉思,她一只手试图用蓝色斗篷拢抱基督,另一只手则轻抚着身穿皮毛的圣约翰。三位圣像之间的心理互动既复杂又感人。
圣母身着粉色长裙和蓝色斗篷,与身后朦胧的景色相呼应,这里描绘的景色与罗马郊外的乡村十分相似。她的头巾式样可能在拉斐尔时期的罗马很流行。最初,拉斐尔计划将人物设置在一个简单的石墙前,背后有连续的风景,之后却在中间增加了石柱,由此形成两个拱门,从中可以一窥远方的风景,这一巧妙的构图让人想起达·芬奇的早期作品。黑暗深沉的建筑构造衬托出圣母颈部的微妙曲线,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她的脸上。
两个婴儿双手之间的空间是构图的正中心,建筑的线条和圣母的特征强调了这一点。作品底图中有一张非常精确的几何平面图,由于颜料的透明度有所提升,现在通过肉眼仍能从细微的地方观察到。这一创作特点同样体现在拉斐尔早期的其他作品中,如英国国家美术馆藏的《被钉在十字架的基督》和《安西帝圣母》。拉斐尔试图通过几何结构来呈现出绝对和谐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人物分布在一个稳定而宽阔的三角形结构上,使这些圣像与背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邃的静谧感。
雅各布·丁托列托《文森佐·莫罗西尼肖像》约1575-1580 @英国国家美术馆
文森佐·莫罗西尼(1511一1588)来自威尼斯最富裕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1572年,他代表威尼斯共和国参加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1502一1585)的加冕礼。他很可能在那时被授予了“黄金圣带骑士”头衔,这可以从画中莫罗西尼佩戴的黄金刺绣带看出。1578年,他成为圣马可地区九名检察官之一,这是除威尼斯总督之外最令人垂涎的职位。
丁托列托在这幅细腻庄重的肖像中表现出人物精明的性格,莫罗西尼双颊凹陷、鼻子清瘦,脸上布满衰老的皱纹,正用他淡蓝色的眼睛凝视我们。艺术家用多层颜料叠加,精心描绘了他的脸部特征,而身上的服饰则是快速完成的。丁托列托画技精湛简洁,用自信的笔触和色彩的融合,生动表现出画中人物的外貌和心理特征。他在深红色长袍顶部用黄色粗条痕来暗示披肩上的金线,而长袍的白色毛皮衬里则隐约透露出一丝粉色,这是由于画家在深红色油漆还未干透时便涂上了白色。
丁托列托凭借为威尼斯公共建筑和宗教场所创作的大型叙事画而闻名,他擅长捕捉动态,使用戏剧化的光线和夸张的画面构图。丁托列托声称,他的艺术目标是将米开朗基罗式的设计和线条与佛罗伦萨画派的传统相结合,并借鉴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常用的色彩搭配。1576年提香去世后,丁托列托成为威尼斯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莫罗西尼似乎特别青睐丁托列托的作品,据文献记载,他本人拥有好几幅丁托列托的作品。丁托列托至少在两个场合描绘过莫罗西尼的肖像:一幅在威尼斯总督府的大型天花板壁画中,署写了名字和1580的年份;另一幅则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内莫罗西尼家族小教堂的祭坛画。而这幅肖像画很有可能是为创作这些大型作品提前完成的工作室模板。
柯勒乔《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爱的教育)》约1525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安托尼奥·阿来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后人常以他的家乡,位于意大利北部城市曼托瓦和帕尔马之间的“柯勒乔”来称呼他。柯勒乔工作生活的地方是罗马、米兰和威尼斯的艺术三角中心,因而其艺术风格不仅融合了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的诗意氛围,更是借鉴了达·芬奇笔下人物复杂的姿势、朦胧的表情和柔和的造型。
这幅作品的神话主题在艺术创作中十分罕见。一片绿树成荫的林间空地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之神墨丘利神情温柔地教其幼子丘比特阅读,而长着翅膀的爱神维纳斯站在他们一旁,出神地注视着我们。在这个美好的家庭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和谐自然,但构图却十分复杂,人物的四肢呈对角线贯穿画面,维纳斯和墨丘利的外侧手臂线条形成一个微妙的心形,将整个画面中心包围在一起。柯勒乔曾在这幅作品之前画了两幅初稿,通过X射线显示,柯勒乔在这一版本中做了一些改变:最初的维纳斯并没有直视我们,而是俯视丘比特,而这一改变更能将观众带入场景之中。这种直接在画布上进行灵活修改的方式是威尼斯画派的特征。
《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是柯勒乔同系列画作中的一幅,另一幅名为《维纳斯、丘比特与萨蒂尔》(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描绘了森林之神萨蒂尔窥视熟睡中的维纳斯和丘比特。这两幅画原本应该一起展出,据1589年的一份记录显示,两幅作品曾都悬挂在曼托瓦尼古拉·马菲伯爵宫殿的一层楼卧室里。最初两幅画大小相同,但现在《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明显较小,它曾被裁剪过。这幅著名的画作对后世艺术家影响甚巨,提香、阿尼巴尔·卡拉奇,甚至17世纪的佛兰德艺术家鲁本斯都曾受到启发,并临摹过部分的画面。
三、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
昆廷·马西斯《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约1506-1509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圣母玛利亚端坐在黄金宝座上,正由两位盘旋着的天使加冕她为天堂女王。婴儿基督坐在她的膝上,把玩着圣经里的书签,或许在标记支撑他命运的圣经预言。圣母似乎陷入了沉思,思考着儿子未来的宿命,因为在打开的圣经上刚刚读到这些内容。婴儿基督脖上的红珊瑚珠意味着将来他会为拯救人类流下鲜血。圣母圣子头上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表明了他们神圣的地位,这种光环的表现手法是在15世纪的尼德兰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两个音乐天使站在金色宝座两侧,分别演奏着鲁特琴和竖琴,宝座的装饰类似于北欧哥特式大教堂内部的精致花饰。一块印有波斯纹样的土耳其地毯铺陈在宝座前的地上,在16世纪的尼德兰,这样的地毯是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奢侈品,圣母将脚放在如此昂贵的物品上,代表着她拥有巨大的荣耀。画面中人物大小不一,宝座和地毯的位置略微偏离中心,营造出一种神秘复杂的虔诚祷告场景,意在让人们进行深刻而反复的沉思。
马西斯是16世纪早期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重要画家,以生动的写实主义肖像画和精美的宗教画闻名。他的早期作品,如以这幅画为例,可以看出受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风格和技巧的影响,尤其是汉斯·梅姆林(活跃于1465年,卒于1494年)的影响;然而在他职业生涯后期,则从意大利艺术,尤其是达·芬奇的作品中寻求灵感。马西斯的作品标志着尼德兰艺术的一个转折点,激发了人们对色彩、颜料处理、面部表情、情感体现以及动态捕捉的新态度。
扬·戈塞特《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约1530-1532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画中的小女孩可能是丹麦流亡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1481一1559)的女儿多萝西娅(1520一1580)。她看起来大约十岁,身穿一件用数百颗珍珠缝制的昂贵连衣裙,款式可追溯到1530年左右,其袖子和帽子与背景中的虚构画框相重叠,使她看起来像是从画中走出来似的。她衣袖上的圆形图案现已褪色,最初是紫色的,这是一种与皇室有关的颜色。
多萝西娅和她的妹妹克里斯蒂娜是北方低地国家中唯有的两个能在当时穿上如此华丽衣服的女孩。她们举家搬至尼德兰,1523年其父亲克里斯蒂安二世被废黜后,她们被奥地利的玛格丽特(1480一1530)收留。戈塞特曾在1526年为多萝西娅兄弟姐妹作画(现为英国皇室收藏),其中描绘的多萝西娅与这幅作品中的女孩极为相似。
多萝西娅手拿一个浑天仪,这是一种显示天体运动的科学仪器。浑天仪上下颠倒,女孩指向外圈上赤道以北大约55度的位置,可能暗指她父亲失落的王国,因为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位于北纬56度,而上下颠倒则表示家族政权的颠覆。球体中间横穿着一根金属带子,上方刻着的字母似乎是一个字谜,也可能是艺术家的名字,这种视觉谜题或隐晦信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非常流行。
自1508年起,戈塞特成为勃艮第菲利普(1464一1524)的宫廷艺术家,曾在布鲁塞尔和乌得勒支工作。他的作品十分受欢迎,尤其是栩栩如生的肖像画。他是最早游历罗马的北方文艺复兴画家之一,曾于1508年至1509年到访罗马,并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元素带回低地国家,尤其是包含裸体人物的神话主题绘画。菲利普去世后,戈塞特拥有许多其他贵族赞助人。这幅多萝西娅肖像可能是受奥地利的玛格丽特或哈布斯堡王朝委托而创作的,后者也是戈塞特最常服务的欧洲皇室之一。
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四元素:火》1570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四元素:水》1570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两幅大型画作属于《四元素系列》,该系列分别描绘了泥土、空气、火和水四种元素。其中三幅画是安特卫普市场场景,而《四元素:火》设定在一个16世纪初的厨房内。四幅作品中的人物直视我们,展示着他们提供的货品。其中每个场景都包含与该元素相关的物品:《四元素:空气》中前景充满了家禽和蛋;《四元素:水》呈现出一个壮观的渔获展示;《四元素:泥土》描绘了苹果、卷心菜和西兰花等市场上出售的水果和蔬菜;而《四元素:火》中的女人们则在准备烤肉。各种丰富的食物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灵感,并由艺术家描绘出各种微妙细节。布克莱尔的绘画速度非常快,笔触自由,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能力。
《四元素系列》的每幅作品都在前景中描绘抓人眼球的现代场景,以衬托远处背景中隐含的圣经主题。《四元素:水》的背景中可以看到一个渔夫正拖着渔网,这里讲述的是圣经中一个奇迹场景:复活后的耶稣出现在信徒面前,告诉他们在船的另一边撒网,就会收获很多鱼。而在《四元素:火》中,透过房门,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正在玛莎和玛丽的家中,玛丽选择倾听耶稣的教导,而不是帮助她的妹妹玛莎准备食物。
布克莱尔来自于安特卫普的一个艺术世家,曾与姑夫彼得·阿特森(1508一1575)一起接受绘画训练。这两位画家都以描绘市场和厨房场景著称,这些场景赋予了现代日常生活精神意义。尽管这系列画作暗示16世纪60年代安特卫普的食物资源丰富,但它们却是在经济衰退、气候恶劣、收成不佳及内战时期创作的,也许艺术家试图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的繁荣时代。《四元素系列》可能是葡萄牙驻尼德兰外交官费尔南·西梅内斯在安特卫普委托布克莱尔创作的,艺术家选择在画布而不是木板上作画,是便于委托人将画作运回家。
四、卡拉瓦乔和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巴洛克绘画
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约1594-1596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画面中一个年轻人刚刚被蜥蜴咬伤,神情痛苦,在惊讶中往后退缩。蜥蜴被瞬间从桌上水果间的藏匿处拉出来,正顽强地抓住男孩的手指。这幅画介于风俗画和静物画之间,可能隐喻了短暂感官享受背后所带来的意外痛苦。卡在男孩耳后的花朵和玻璃花瓶里的鲜花也同样暗示转瞬即逝:随着花瓣的飘零,它们的美丽也会消失。
卡拉瓦乔是艺术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原创画作引人注目,以其强烈的自然主义和戏剧性的光线运用,对欧洲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卡拉瓦乔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并在那里接受艺术训练,但他可能在20岁时搬到了罗马,据其传记作者调查,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并不成功。卡拉瓦乔最早的创作描绘年轻人、音乐家、玩牌者和算命师,由于呈现出日常生活主题和自然的光线,而被认为极具原创性。其作品中还可时常发现高度逼真的静物描绘,反映了卡拉瓦乔一贯的艺术主张:画静物和画人物一样需要极高的艺术技巧。卡拉瓦乔还极其重视观察自然,并提倡绘画要直接从自然中而来,这也是他艺术最具开创性的特点之一。
在这幅画中,卡拉瓦乔生动地刻画了年轻人夸张的面部表情,同时也极为精巧地渲染静物,尤其对玻璃花瓶上折射出的光线的描绘令人叹服。卡拉瓦乔捕捉了一个动态瞬间,并将其演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便是其艺术的创新:他将故事中某个时刻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并将其牢牢地扎根于现实。
桑索费莱托《祈祷的圣母》1640-1650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是一幅充满张力的作品,描绘正在安静祈祷的圣母玛利亚,画风写实,构图简洁且色调饱满。画家以有限的用色表现出纯净强烈的视觉效果,摒除了所有无关的细节。真人大小的圣母,笼罩在红色、白色和珍贵的深蓝中,仿佛一尊完美无瑕的雕像,从一片难以穿透的黑色背景中浮现而出。明亮的光照在圣母平静的脸上,她似乎就在我们面前,接受着人们的祈祷。
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也被称为桑索费莱托,因其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城市马尔凯的同名小镇。他以描绘令人虔诚的圣母祈祷形象而闻名。就这一主题上他至少曾创作四种不同构图,并由他本人和工作室描绘了多个版本。天特会议(1545一1563)制定了反宗教改革的原则,提倡对天主教的崇拜采取更个人化的方式,着重强调个人奉献和沉思,因而圣母祈祷的主题变得越来越流行。桑索费莱托利用这一不断增长的市场,制作相对较小的祈祷绘画,正如这幅作品一样,以此吸引私人收藏家。
桑索费莱托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罗马度过,在那里他受到了巴洛克画家圭多·雷尼的影响。然而,他的创作风格有意识地借鉴了过去的艺术,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佩鲁吉诺和拉斐尔的古典简约风格,两者都是一个多世纪前的艺术巨匠。这幅作品中圣母的面部特征以及颜色优雅的长袍令人想起拉斐尔的作品,但强烈的戏剧性灯光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从现存大量的版本和作品来看,桑索费莱托的画作色彩纯正、感觉柔美,因而在当时备受追捧,需求量庞大。18、19世纪游历欧洲的富有英国贵族特别喜欢他的作品,他们在意大利旅行后会将这些绘画和雕塑带回英国。
克劳德《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1641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
根据13世纪讲述圣徒生活故事的《黄金传说》记载,基督教公主圣乌苏拉在11000名贞女的陪同下,从英国前往罗马进行了一次神圣的朝圣旅程。这幅画中,乌苏拉身穿黄色衣服,手举一面带有徽章的旗帜,正看着她的同伴踏上返航之旅。当她们在科隆停留时,贞女们被入侵的匈人斩首杀害。画中的贞女们手拿弓箭,暗指乌苏拉因拒绝与匈人领袖结婚而殉道的结局。这是该时期艺术中唯一已知的对这一主题的描绘。
克劳德·热莱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洛兰公国,并于1628年左右永久定居罗马。他与法国画家普桑都对古典时期兴趣浓厚,并共同绘制了许多关于罗马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画作。这幅海港画的景色基于艺术家的想象,其中描绘的建筑参考了古罗马的真实建筑,如蒙托里奥的坦比哀多礼拜堂。克劳德的油画和版画,试图创造一个理想化的古典式场景,浸染在金色光线和梦幻般的银色氛围中。
这幅画是为教皇乌尔班八世(1568一1644)的枢机福斯托·波利(1581一1652)绘制的。圣乌苏拉船上的旗帜上印有教皇家族巴尔贝里尼的标志。克劳德在两年后绘制了这幅画的姊妹篇——《圣乔治屠龙》(现藏于美国沃兹沃思学会)。
克劳德的画作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将自己所有的作品集合在一本书中,名为《真理之书》,这样他才能在市场流传众多赝品的情况下,证明哪些是自己的真迹。他笔下完美的古典风景画成为评判真实风景的标准,英国的一些地主士绅特地聘请一些知名园丁,如兰斯洛特·布朗(1716一1783),以模仿克劳德绘画中的样式重新修葺他们乡间别墅的花园。
克劳德对18世纪和19世纪的风景画家们产生了难以置信的影响,据称,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极高艺术造诣,曾使英国著名风景画家透纳潸然泪下。透纳曾提出明确要求,自己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两幅绘画要悬挂在克劳德作品的旁边。
【注:本文节选自上海博物馆展览配套图录《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