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门:梁冬丽:《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梁冬丽著,凤凰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资料图)
内容简介
报刊小说研究是近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与增长点。该书以近代的、岭南的定期出版物为切入点,拓展近代小说、报刊小说研究的新领域,引入新方法,挖掘新史料。希望达成以下三个学术目标:
一是回顾岭南报刊小说的刊载历程,理清报刊小说如何从新闻性、信息性与实用性文字中获得独立,并成为独立文体,归纳其经历从无到有,再到“小说”成为大部分报刊主要、固定的栏目,并专刊化的过程,具有怎样的文体学意义。
二是钩沉史料。能够全面收集、整理现存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小说理论,及其与小说相关的广告等资料,建立史料库。挖掘曾因缺乏资料而被忽略的研究对象,详查各类小说的刊布,改变以往多仰仗单行刊印小说、未挖掘散存报刊小说的研究现状,修正一些有失公正的结论。
三是分别从时间的维度与空间维度出发,以岭南报人小说家为主体,探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时空结合、时空并重,窥时代气息,见地域精神。“岭南”的空间坐标与“近代”的时间坐标共同定位,提炼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特质。
目 录
序 程国赋
绪 论
一、选题依据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目标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的创办
第一节 近代中国最早在岭南地区办报
第二节 近代岭南报刊创办的途径
第三节 近代岭南报刊屡禁不止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刊载
第一节 岭南报刊小说的时间分布
第二节 从无到有并专栏化、专刊化
第三节《香港华字日报》:新发现刊载小说的经典个案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作者
第一节 岭南报刊小说的署名问题
第二节 岭南报刊小说家群体
第三节 黄世仲、黄伯耀小说家群体的创作
第四节 王斧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 岭南报刊小说家研究的思考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传统性与舶来要素
第一节 相对固化的创作与阅读习惯的继承
第二节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思路的舶来
第三节 个案:融传统性与现代因子于一体的王斧小说艺术
第五章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时代性
第一节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主题与文类倾向
第二节 游学外洋:塑造新民的途径
第三节 用“新中国未来之梦”建构的理想国
第四节 追求时效的“近事小说”
第六章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地域性
第一节 岭南报人及小说家的“岭南”地理意识
第二节 以粤语书写的报刊小说
第三节 讲述岭南人事、地理的特点
第四节 塑造广州、香港的岭南城市形象
第七章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第一节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与他报关系
第二节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价值与地位
第三节 近代岭南报载小说存在的问题与研究上的思考
余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一览表
附录二 1911年以前创刊、1912年以来岭南报刊发表小说
绪 论
岭南报刊刊载小说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小说”成为大部分报刊的主要、固定栏目并专刊化的过程。目前整理出来的近代岭南报刊小说数量可观,质量较高,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均值得关注。
《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初集》,梁冬丽、刘晓宁整理,凤凰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一、选题依据
岭南地区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中国报刊发祥地、中心地之后,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其地位被上海所代替,在19世纪末又开始兴盛,在20世纪初,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为主创办的报刊在岭南复苏。彼时小说理论家亦已开始研讨这个问题,报刊与小说二者有何关系,对开通社会风气有何效力:
二十世纪开幕,为吾国小说界发达之滥觞,文明初渡,固乞灵于译本。迄于今,报界之潮流,更趋重于小说,发源沪渎,而盛于香港、粤省各方面。或章回,或短篇,或箴政治之得失,或言教育之文野,或振民族之精神,或写人情之观感。核其大旨,要无非改良社会之风气,而钥导人群之智识者为近是。故小说一门,隐与报界相维系,而小说功用,遂不可思议矣。[1]
从地理上看,我国办报发轫于岭南,却繁盛于上海;报刊小说发轫于上海,却繁盛于岭南。报刊与小说互相推波助澜,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合力。
从时间上看,最初为“乞灵译本”,到“发源沪渎”,再到“盛于香港、粤省”,这个发展演变轨迹,本身就能说明小说与报界有隐相维系的天然关系,使小说的功用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有些小说家意识到,岭南以说部为武器,开通民智,尚有欠缺:
小说一道,离奇变幻,体用兼赅(施),最宜于今日社会。泰东西各国至奉为教育专科,其价值可见。近世纪中国人士,沐染新风,稍知小说之益,故东京、上海亦有“说部丛书”等问世,惟吾粤阙如,同人等深以为憾,爰组织此社,特聘出色小说家多人,分门担任。……以饷我同胞,以导引文明,启迪社会为方针。[2]
《香港华字日报》
报刊发达与否是社会文明高低的标准,这种思想已成为近代共识,小说理论家早就意识到小说与报刊兴盛有密切的关系,二者隐相结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功能,有感于岭南报刊以小说揄扬新风气的落后,粤东小说林社发韧,以期迎头赶上日本、上海,满足需求。
近代岭南报刊是在欧风美雨侵袭下成长起来的产物,它见证了近代岭南思想社会的变迁,是近代岭南革命风潮变幻的时代记录者。近代岭南报刊以强烈的主公翁责任感,以不屈不挠的战斗、自新精神,批判清政府的腐败、抨击社会风气的沉沦、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恶劣行径,为建立独立、平等、民主、自由的国家而大声疾呼,为树立有思想、身心健康的新民而循循善诱。与报刊相比,小说的感染力显然更强:
报纸虽足以开拓心思,改良风俗,进化人群,增长智识,而其影响,吾谓其不若小说之普及。……
故即报纸与小说较,同为启迪性灵之助,而一则只言时事,一则考证古人;一则时势观摩,一则现身说法;一则得诸采访,一则按之《诗》《书》;一则令人于时局世情感事抚时,一则令人将物理人情,神游目想。不外此文、此字、此心、此德,而报纸上之情,移人者短,小说上之情,移人者长;报纸耐人寻绎,而旧则厌弃;小说耐人寻绎,而旧仍喜读。……
盖报纸只以言导人.而小说则直以身导人;报纸有监督权,足令人畏惧,小说则有兴起权,足使人涕泣。然则阅小说,不徒胜于阅报,更胜于观剧;不徒胜于观剧,且胜于读群书。[3]
《中外小说林》
正因为发现小说具有“现身说法”“移人者长”“以身导人”“有兴起权”等特性,所以发表于近代岭南报刊中的小说,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小说,是时代思想潮流最有力的鼓吹者、战斗者、参与者、见证者,感染人心的力量有甚于报刊,而报刊与小说的结合,效果更佳。所以报人在办报时,必开“小说”一门:
对于社会上,而具有莫大之牵引力、吸摄力,使之悉入其范围内而不自觉者,非小说耶?欧美各国以小说为一种学,岂无故哉?以彼感人之道最神,今本报用因势利导之法,采本邑往昔之奇谭,或中外之异闻,而作小说。[4]
《东莞旬报》主笔认为,在报刊开设专栏,刊载小说,可以感染人心,开通民智,因为小说对社会有巨大的牵引力、吸摄力。在小说中,像吴邦彦这样的有识之士,也能意识到:“满政府之凶横,啣之刺骨,作为诗歌小说以醒同胞。”[5]诗歌、小说同具警醒同胞的功能,其目的是要揭发满清政府的凶横腐败。
“异质化合,乃孳新种”[6],“异质”分别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如何“化合”,“新种”之“新”处何在,到底是如何“孳”生,过程如何,岭南报刊小说是重要的实证对象。从时间上考察可以得出近代小说具有时代性、过渡性、革新性的特征,这是研究重点;从空间上考察可以得出近代小说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这是研究的难点。
二者结合考察,才能勾勒出岭南报刊小说的全貌,才能判断其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才能确定其在中国近代小说上的地位。
《黄世仲小说创作研究》
近代报刊小说研究方兴未艾,在国内,一批有关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报刊小说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在国外,近代在日中文报刊小说研究、近代新马报刊小说研究、近代在欧美中文报刊小说等亦纷纷列入研究者的研究范畴中,具有传教、殖民、沿海、最早、最南端等诸多首发性、独创性的岭南报刊小说,自当不能弃之故纸堆中。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进入正式论述之前,先来对几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以免产生误解。
(一)近代
历史文化学上的“近代”多是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时间段,上海书店发起编纂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采用的是1840年至1919年的分法。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但这里所指的近代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的时段。学界中有研究者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暴发至1912年中华民国改元之前称为“晚清”或“清末”,此处采用“近代”而非“晚清”和“清末”,是为了突出此时的时代新变,正处于中国从古到今、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的新旧交替的过渡性时期,陈大康先生的《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就采用“近代”来指代1840-1911年这个时间段。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则以维新变法之后到民国成立之前的时间段为主,原因之一在于,从历史资料和现存可见的馆藏资料来看,岭南地区的报刊在戊戌维新变法之前,报刊登载小说的数量极少;原因之二在于,报刊和报刊小说出现新变的契机与戊戌维新变法有着较大的联系。
但在总体范围上仍截取1840年至1911年这个时间段。仅有《香港华字日报》《时事画报》《南越报附张》《国民报》《七十二行商报》因大部分作品在1911年以前刊载,并在1919年以前停刊的,有部分小说跨1911年前后连载,为完整起见,故全选入;实为方便对比辛亥革命暴发前后报刊宗旨与小说风格是否有变化。
(二)岭南
“岭南”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岭以南。按当今行政区划分,主要指广东、海南、广西一带,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岭南学》
(三)岭南报刊
“岭南报刊”是指此时在岭南地区定期出版的报纸与杂志。由于早期外国人在岭南创办的中文、外文报刊很少发表小说,因此这些报刊并不列入研究范围,仅作为回顾中国近代创办报刊历史的参考。日本人在中国办的中文报刊《东报》(1899)、《岭南新报》(清末)就不列入研究范围。1900年以后,外国人,包括教会机构等在岭南发行的刊物,发表小说的亦不多,也不是重点讨论的对象。
事实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00年以前的办报阵地主要在上海、北京,在1900年以后逐渐演变为保皇派或立宪派,其阵地已经迁移到日本、南洋一带,以《新民丛报》《新小说》《南洋总汇报》及其发表的小说为代表;真正有意识地大量刊载小说的岭南报刊主要是1900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可以说考察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史的重心,应该放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或倾向革命、开通民智的报刊上,这是岭南报刊小说的特色之一;岭南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报刊是没有明显的思想倾向的,也发表了不少小说,也有报刊特色,也列入研究范围。
《古代小说与诗词》
(四)小说
至于“小说”这一概念,极为复杂,什么样的小说才能列入研究对象,将在第一章中详述。总之,发表在近代岭南报刊上的“小说”都是研究对象。具体说来,翻译的长篇、短篇小说,自创的各类长篇、短篇小说,以及报刊小说集中的小说,都列入讨论对象。
以上各类小说中,无论是自创的文言“旧小说”,还是“新体小说”,都会涉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立体透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具有“继往开来”这一过渡性质。因为近代报人小说家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在中国这个文脉相承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阅读氛围的熏陶,所以首先要考察的是对传统的继承问题,因为继承不是照抄,而是创新性地接受。
作为近代岭南报刊刊发的重要对象,即使被胡适称为“烂调小说”,也不应被置之不理。而被胡适称为“新体小说”的作品,在近代异军突起,在岭南报刊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自然是重点探讨的对象。
因此,写法上与中国古代小说一脉相承的,便造就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传统性”,写法上受西方小说影响而打破旧传统的,便造就其“现代意味”。
既然单独拎出“岭南”一域之报刊小说进行全面探讨,必不能省略的步骤就是共时的比较和空间的对照,在创作主题、主旨上能否反映时代思想主潮,其主旋律是否与其他区域的小说相通,造就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普遍性;在方言选用、作家群体构成、自然空间构建方面是否为岭南所独有,是否能够反映岭南区域特色,与其他地域不可同得的,便造就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典型性。
《绘图中外小说林》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目标
遵循史料梳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力争对相关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搜集,并在资料整理与辨析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力求把握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两大核心: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前者能理清其近代性与变革性的意义,后者能明确其典型性的地域文学价值。具体来说,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共时比较的方法。与政治中心北京、租界经济中心上海等地报刊小说进行横向对比,再与南洋、日本等汉文报刊小说相形,以见西风东渐融入岭南地区报刊小说创作的特色。
《话本小说与诗词关系研究》
二是历时的文史分析。与传统小说作比较,见其创作与载体显示出的“近代性”与“变革性”;与西方文学思潮引入之后的现代小说相比,以见岭南报刊小说形成的尝试性特征及其所具备的探索精神。
三是文学与地理学结合的方法。将文学与地理学结合,利用空间理论,分析近代岭南报刊小说赖以产生的地理环境,及其作品中构建了怎样的地理空间,有利于明确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在中国地域文学中的地位。
学术目标有三:
一是回顾岭南报刊小说的刊载历程,理清报刊小说如何从新闻性、信息性与实用性文字中获得独立,归纳其经历从无到有,再到“小说”成为大部分报刊主要、固定的栏目并专刊化的过程,具有怎样的文体学意义。
二是钩沉史料。能够全面收集、整理现存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小说理论,及其与小说相关的广告、代理信息等资料,建立资料库。挖掘曾因缺乏资料而被忽略的研究对象,完善研究。详查各类小说的刊布,改变以往多仰仗单行刊印小说、未挖掘散存报刊的岭南小说研究现状,修正一些有失公正的结论。
《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流变》
三是分别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出发,以岭南报人小说家为主体,探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时空结合、时空并重,以窥时代气息,以见地域精神。“岭南”的空间坐标与“近代”的时间坐标共同定位,如何锻成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特质。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梁冬丽,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小说、岭南文学。已在《文艺评论》、《文学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岭南报刊小说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流变》、《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初集》、《黄世仲小说创作研究》等。2014年入选第二批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
注释:
[1] 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绘图中外小说林》,1908年第5期。
[2]《粤东小说林出世》,《香港少年报》,1906年9月24日。又见《香港华字日报》,1906年10月1日。
[3] 亚荛:《小说之功用比报纸之影响为更普及》,《中外小说 林》,1907年第11期。
[4] 璇三郎:《东莞旬报开幕之第一日》,《东莞旬报》,1908年第1期。
[5] 《朱一贵》,《广东日报》,1905年5月24日。
[6] 南社成员黄人在其作于1909年的《清文汇﹒序》中写道:“中兴垂五十年,中外一家,梯航四达,欧和文化,灌输脑界,异质化合,乃孳新种,学术思想,大生变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